《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高考链接
(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
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7.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8.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案
6.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C项“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错误。小松鼠“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照应了前文“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表现了小松鼠对橡子的喜爱。老董也如小松鼠一样视橡子为宝物,但老董捡橡子是为了修复古书,此处并没有烘托老董的“童心与快乐”。故选C。
【技巧点拨】鉴赏文学形象的四个角度
(1)从情节角度概括,情节也是人物性格的展现史;(2)从描写角度概括,通过细节描写分析,概括人物特征;(3)从作者或作品中其他人的评论角度概括;(4)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从作品背景角度概括。
7.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8.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5 / 5《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基础训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对于长征这条红飘带,有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困境可以消磨人的意志,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将台堡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说,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长征,一部无可匹敌的壮丽史诗。对于我们来说,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路”都不在话下。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因任何力量而动摇理想信念
B.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C.但任何力量都不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D.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公司这一举措深受广大员工欢迎,所以其他公司纷纷效尤。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学校图书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因而责令学校相关领导进行整改。
C.我们邀请您参加我们的毕业晚会,如您能光临,我们会感到莫大荣幸。
D.家慈辛苦了一辈子,把你养育大不容易,你真应该好好孝敬她。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情。没有稳定,一切工作都无法进行,发展的目标就难以达到,改革的措施就难以落实,②
。保持稳定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牢固树立顾全大局、珍视团结、维护稳定的意识,积极做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事情。
③ ,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化。
①
②
③
答案
1.B 【解析】前文的摧残肉体、消磨意志、夺走生命,语意层层递进,后文使用转折句,更具有对比性,排除A、D两项;把“没有”放到“任何力量”前更能突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理想信念的坚定。故选B。
2.B 【解析】B项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中画波浪线句将“长征”比作“壮丽史诗”,B项将“离愁”比作“丝”。A项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斗十千”“直万钱”渲染朋友为李白所设的饯行之宴的丰盛与隆重。C项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朱门”代指“显贵之家”。D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笑”将桃花人格化。故选B。
【技巧点拨】借喻与借代
借喻与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1)借喻重在“喻”,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2)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3.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
4.C 【解析】A项,“效尤”指明知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而照样去做。用于此处感彩不当,应改为“效仿”。B项,“责令”指命令(某人或某机构)负责做成某事,用于上级对下级。应改为“恳请”。D项,“家慈”又称“家母”,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不用于指别人的母亲,与“家严”相对。应改为“令堂”或“令慈”。故选C。
5.①中国能否保持稳定 ②人民的生活就难以保障 ③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