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饮酒》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4 13:4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饮酒》
一、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袁行霈先生说:“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1、真率自然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宋书·隐逸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 。
《归去来兮辞》序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家,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畴昔苦长饥, 投耒去学仕。”(《饮酒二十首》)入官场后,他常叨念 “静念园林好”、“园田日梦想, 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393年任江州祭酒 ,陶渊明“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
405年他任彭泽县令81天。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官场黑暗,诗人实现不了“大济于苍生”人生价值, 折腰事人又违反自己的“质性”,毅然 “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李泽厚:陶渊明所追求的“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 2、安贫乐道
回归田园20 余年间,生活贫苦,他没再出仕。
“岂不实辛苦, 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 道胜无戚颜。”(《咏贫士七首》)
义熙末年,陶渊明被征召为“著作佐郎”而“不就”。424年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 。
邓小军:“在晋的隐居只是不愿心为形役,入宋后的隐居则是不奉刘宋正朔。” 二、陶渊明文学地位的变化
陶渊明去世后,颜延之写了《陶征士诔》,褒扬了陶渊明品格和气节,对他的文学成就,没充分肯定。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萧统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
钱钟书统计,唐人“每赋重九、归来、县令、隐居诸题,偶用陶公故事”者,及称美其人其文者有三十多家。
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苏东坡:“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辛弃疾词作提及陶诗、陶文的有60首。辛弃疾:“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钱钟书 :“渊明文名,至宋而极”。三、诗歌解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1、如何理解王安石评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这四句反映了陶渊明怎样的心态 ?
前四句平易如同口语,但结构严密,第一句叙述,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自然流畅。
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访问,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虽身居“人境”,但精神超脱的幽静忘世心态。 2、诗人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领悟到怎样的真意?
诗人归隐后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悠然自得神态。 3、诗人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目的?
提示读者回到形象,去体味诗的含义: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恬淡心情。
此诗三层意境,由“幽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 四、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
1、热爱劳动、赞美田园生活的讴歌。
梁启超:“他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从勤劳得来。”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劳动中同农民建立了感情。
《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春景:“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夏景:“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其一)秋景:“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冬景:“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腊日》)
喜悦的心情和四时迭替的景致,情景交融,又和诗人的劳动生活结合在一起。
2、不甘妥协、鄙弃权贵的反抗精神
《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诗人不再出仕的决心和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 3、乌托邦社会理想的热情追求
《桃花源诗》是诗人社会理想的反映。桃花源特征:
一社会安宁,生活幸福,没有剥削。“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二民风古朴,热爱劳动,和谐相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三生态环境优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四、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平淡自然的独特风格
元好问:“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 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 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 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 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 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温汝能《陶集汇评》有云:“此篇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2、“似癯实腴”的“田家语”。
“蔼蔼堂前林, 中夏贮清荫” 。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掬取的一瓮清泉。
“有风自南, 翼彼新苗” 。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 。 3、“气象混沌, 难以句摘”浑融的意境
《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 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 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见散缓, 熟视之有奇句” 。葛晓音:“全篇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气,言情切事,若离若合,起落无迹,断续无端,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 三、思考题
1、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变化?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五代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是第一位 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 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2、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