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 掌握多音字“少”、“为”。
2. 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3.通过文白对照,让学生掌握《精卫填海》的文言大意,懂得故事背后蕴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精卫填海的故事,引导学生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⒉.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导入:介绍《山海经》,引出“精卫填海”的故事。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本天下奇书--《山海经》(P1),这里面有许多神奇的事物(P2、3)比如....
师小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精卫填海》就出自这本神奇的书。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好停顿。
师: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这是一篇?
生:文言文。
师:把课文自由地读两遍,要求是读准字音,明白了吗?开始吧。
师:文中有两个多音字“少”、“为”。
生:指名认读。
师:读文言文只要读准字音就算读好了吗?还要读出?
生: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把句子读连贯,读出节奏。
师:是啊!千万不能把词语读破了。我给这篇文言文划了节奏,请大家先在书上把节奏划好,再根据这个节奏练习把课文读两遍。
生:画好节奏后练习读文。并指名读文。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不好的问题是什么?
生1:他的声音很响亮,普通话很标准。
生2:他很有精神,吐字很清晰,读得也很连贯。
生3:他停顿读得很好。
……
师:你能不能把“溺而不返”这一句再读一遍?
生:读“溺∕而不返”。(“溺”和“而”读得断开了。)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因为这里要停顿。
师:是啊,读古文要停顿,但是却不能把句子读断了,要做到——语断气连,这样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大家跟着我读一读。(师带读课文)
师:会读了吗?
生:会读了。
师:那请你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吧!
生:齐读课文。
二、感受古汉字,背诵课文。
师:《精卫填海》可是创作于两千多年前,是个很古老的故事。接下来,看我将这个故事七十二变,你们觉得你们还会读吗?
生:(跃跃欲试)会!
师评价:自信的你们最可爱!
师:我变!(出示竖排版的隶书体课文)
生:指名读。
师:牛刀小试热个身,看我再变!(出示竖排版的小篆体课文)
生:指名读。
师:读得语断气连,有点儿古文的味道。看来你们的确不容小视啊!接下来更难咯,有没有信心?
生:(信心十足)有!
师:看招!(出示竖排版的金文体课文)
生:指名读。
师4: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我还不信难不倒你们了。再看这个。谁想读?(众生举手)这么多人都想读,那咱们就一站起来读吧!
生:齐读!
师5: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孩子厉害,果然名不虚传!看来要使出我的看家本领了!(出示竖排版的甲骨文体课文)
师:你们太厉害了,超乎我的想象。我觉得很好奇,这么古老难懂的文字你们都认得?
生:(笑着摇头)不认识。
师:(奇怪)那你们怎么读得这么流利呢?
生:(笑)背下来了。
师:是啊!课文我们读着读着,就把它读到了我们的脑子里,读到了我们的心里。
三、理解内容,讲述故事。
师:课文我们已经会背了,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那我们来分享一下,你都有哪些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呢?
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师课件:是啊!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善用注释,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生:多读几遍课文。
师: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师: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非常精美,画了什么
生:画着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只小鸟衔着石块在大海上飞。
师:文章的插图画的都是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也可以借助文中的插图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请大家用上刚才我们说的这几种方法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给你的同桌听。
生:练说故事。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
生:指名说说故事。
师:我们来把这个故事理一理。
师:指着板书“溺”,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那我的问题来了,因何而溺?
生:因游于东海而溺。
师:能不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字
生:游,因游而溺。(板书:游)
师:游是干什么?
生:在东海里游玩。
师:游还可以在东海干什么?
生1:还可以在东海游泳。
生2:在东海戏水、划船。
生3:还可以在东海玩耍)
(2)课件出示问题2:溺后如何?
师:哪个字是变成的意思?(板书“为”)
变成精卫之后干什么了?(板书“衔”)
它衔西山之木去干什么呀?——(板书:“堙”)
师:指着板书,我们来借助板书,试着把这个故事理一理。
师引导: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字叫——
生:女娃。
师:女娃她去——
生:东海游玩。
师:这是故事的——起因(张贴)。但是她——
生: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师:这就是事情的经过(张贴)。于是她最后就——
师: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张贴)。我们理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加上你们刚才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谁来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生:指名说故事。
师:说得不错!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我读课文,你们说意思,明白吗?
四、交流讨论,深化主题。
师引导:就这样,女娃化作了精卫。一天过去了,精卫在干什么?
生:她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几个月过去了,她在
生:她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弹指一挥间,多久过去了?
生:一百年过去了,她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多久过去了?
生:几万年过去了,她还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要知道,精卫在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时,可不是每天都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她可能会遇到哪些恶劣天气
生:她可能会遇到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师:狂风暴雨中,她在干什么?
生:狂风暴雨中,她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还会有什么恶劣天气?
生:烈日炎炎,她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生:数九寒冬,她还在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精卫的坚定执着。
生:我感受到她的坚忍不拔。
师:你们的身上都有精卫的影子,都有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这种精神叫做?
生:坚持不懈。
师引导:这种精神就叫做——坚持不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悟,带着对人物的敬佩,再来读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师:这种精神,这个故事就叫做——《精卫填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九 尾 的 狐
一 脚 的 牛
吃了就不饿的草
长得像布袋的鸟
精 卫 填 海
一、初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炎帝之少(shào)女
故为(wéi)精卫
一、初读课文
要求:2.读出节奏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 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故 为精卫,常衔 西山 之木石,以 堙于东海。
二、学习方法、理解内容
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
1.多读
2.结合注释
3.结合插图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叫
小女儿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溺水
在
成为、变成
因此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填 塞
因何而溺?溺后如何?
三、感受古汉字,背诵课文
炎帝之( ),名曰( )。女娃( )于东海,( )而不( ),故( )精卫,常( )西山之木石,以( )于东海。
少女
女娃
游
溺
返
为
衔
堙
( )之( ),名曰女娃。( )游于( ),( )而( ),故为( ),常衔( ),以( )。
炎帝
少女
女娃
东海
溺
不返
精卫
西山之木石
堙于东海
结合插图,按照一定的顺序,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四、深化主题,感受人物精神
就这样,女娃化作了精卫。
一天过去了,精卫在干什么?
几个月过去了,她在干什么
弹指一挥间,一百年过去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千年过去了……
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 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夸父逐日《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河、渭:即黄河,渭水。
足:够。
大泽:大湖。
弃:遗弃。
邓林:“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