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重难探究
主题思想
1
重点难点
2
3
写作特色
4
目
录
CONTENTS
观点争鸣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几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
主题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1】文中的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时间、环境 意义
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
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第一次降旗
【重点1】文中的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时间、环境 意义
当天港岛上每天一次的降旗
被英国统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二次降旗
【重点1】文中的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时间、环境 意义
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三次降旗
【重点2】本文选取的角度与其他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有何不同?
观察视角独特
作者没有局限于一般新闻报道可能会选择的视角,如或写交接仪式现场的庄严,或写庆祝回归人群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新颖而别致。
【重点2】本文选取的角度与其他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有何不同?
选材角度新颖
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却并没有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独出机杼地穿插对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实施管治的历史的回顾,今昔对照,将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难点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融合的?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重点难点
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让人联想起150多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升起英国国旗
降旗的仪式
举 例
如此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
意义
【难点2】本文中,时间成了主角,作者不厌其烦地写何时降下港督旗帜,何时举行告别仪式等,这些描写是否类同于流水账风格?
这些看似流水账式的忠实记录,实质上是在不断渲染作者自己内心的激动、甜蜜和幸福。时间的不断流逝,对英国人来说是伤心疤痕的不断被揭开;对国人来说,则是一次次的幸福狂欢。但是,这种狂欢又是隐秘的,是内心幸福潮汐的汹涌澎湃,典雅而艺术。从4时30分的港督降旗到凌晨0点的易帜,这些以时间为主角的描写犹如体育比赛的倒计时,使人既紧张又亢奋,时间感与幸福感得到同步强化。
“零度写作”是新闻人的基本职业准则,但这并不是说新闻人不可以带有个人情感,那么《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怎样含蓄地表达作者的自豪与激动之情的呢?
情景探究
①细节描写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描写,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都不会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②环境描写
烘托了气氛,暗示了英国殖民者内心的伤感。
“在蒙蒙细雨中”
表现了英国统治者驶离香港的场景,暗示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③对比手法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采用对比,一抑一扬,将中华民族的崛起全方位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的方式交错呈现,不仅增强了画面感,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0多年管治的终结。对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主题。
写作特色
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细节的补充,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
2.细节描写
对仪式的氛围起了渲染的作用,构成背景,将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3.气氛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