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基础练习题(word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基础练习题(word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10 13: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基础练习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用墨汁书写的字画经久不褪色,其主要原因是 ( )
A.字画保存得好
B.颜料的质量好
C.因为墨汁是黑色,黑色不易褪色
D.墨汁里的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一定不会用到的仪器是(  )
A.长颈漏斗 B.集气瓶 C.酒精灯 D.橡胶塞
3、某同学用底部有小洞的试管组装如图简易的气体发生器,以达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的目的。下列宜使用该装置制取气体的是(  )
A.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氧气 B.用锌粒与稀硫酸常温下制氢气
C.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D.用石灰石粉末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4、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操作;①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并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然后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②用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加热试管;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熄灭酒精灯;⑦实验完毕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③①②④⑤⑦⑥ B.③②①④⑤⑥⑦
C.②①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5、燃气热水器中的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6、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7、CO、CO2和CaCO3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 B.②可通过物质的可燃性实现
C.③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 D.④可通过分解反应实现
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以下仪器都要用到的一组是( )
A.分液漏斗、带橡皮塞的导管、集气瓶
B.集气瓶、量筒、水槽
C.集气瓶、广口瓶、酒精灯
D.分液漏斗、集气瓶、水槽
9、下列关于C6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C60及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
B.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C.该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D.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60分子
10、NO是大气污染物,但少量NO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功能。NO难溶于水,通常条件下极易与O2反应。则实验室收集NO的方法为( )
A.向下排空气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排水集气法 D.以上方法都可以
11、“低碳生活”简言之就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骑自行车上学 B.使用手绢代替餐巾纸
C.夏天将空调温度开得很低 D.减少使用塑料袋
1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C.冬季用煤取暖,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需要经常开窗通风
D.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13、当CuO中混有少量碳粉时,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除去CuO中的碳粉 ()
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 B.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C.加足量水搅拌后过滤 D.用筛子将碳粉筛去
14、下列制取、收集、验满、检验CO2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取CO2 B.收集CO2
C.CO2的验满 D.CO2的检验
15、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干冰能溶解在水中,用于人工降雨
B.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可用于燃料
C.石墨有导电性,用作干电池的电极
D.稀盐酸受热易挥发,可用稀盐酸除水垢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向盛有NO2气体(红棕色)的烧瓶内投入若干小块木炭,连接好装置,稍待片刻,能看到的现象是 ( )
(1) ;(2) 。
原因是 。
17、根据下列装置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选用装置A制取氧气,若药品①是高锰酸钾,则装置A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
(2)选用装置B制取CO2时,若药品③是块状石灰石,则药品②是_____(填“稀硫酸”或“稀盐酸”)。用装置_____(填字母序号)集满一瓶CO2,向其中滴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填实验现象)。
(3)实验室里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发生装置可选用_____(填字母序号)。
18、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
(1)吸收大气中CO2的环节是_______________。
(2)由于人类消耗化石燃料的增加和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空气中CO2的含量上升,从而导致_______增强,全球气候变暖。请写出一条因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影响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研究得到:海洋是吸收大量CO2的地方。如果工业生产产生的CO2排放量继续以目前速度增加,海洋将成为“酸化的海洋”。请写出酸化原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将空气中过量的CO2和H2在催化剂和适量条件下转化成液态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3H2甲醇+H2O。则甲醇的化学式是________。
19、向红热的木炭中通入硫的蒸气,能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叫做二硫化碳的物质,推断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在实验室中利用下列仪器进行制取气体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图中仪器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① 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填字母序号);
② 你选择的药品是_____(填名称);
③ 实验过程中加入液体的量至_____。
(2)利用高锰酸钾以及图中部分仪器还需补充仪器_____(填仪器名称)和棉花才可以 制取并收集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根据所选的仪器可知其收集方法为_____,该收集方法判断氧气是否集满的 依据是_____。
(3)若用装置 I 收集氧气,水应从_____端导管排出(填“a”或“b”)。
(4)组装装置时,应遵循_____(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操作。
21、碳和碳的氧化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依据图回答问题:
(1)图1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_____,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周期。
(2)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碳单质有广泛的用途。图2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图3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图4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_____。
(3)CO和CO2是碳的两种氧化物。
CO可作燃料,其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
CO2可制作饮料,其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
22、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金刚石的物理性质 (写一条即可,下同),用途 。
(2)石墨具有优良的 ,常用作干电池的电极。
(3)硅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工业上制粗硅的反应为:2C+SiO2Si+2CO↑,该反应中SiO2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4)已知反应:2Mg+CO22 +C,则Mg着火时 (填“能”或“不能”)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23、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木炭还原氧化铜______ ;
②检验二氧化碳______ ;
③碳还原氧化铁______ ;
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______ ;
⑤二氧化碳与碳反应______ 。
三、实验题。
2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1)如图1,收集两塑料瓶二氧化碳气体,向甲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乙瓶中加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盖紧瓶盖,振荡。
①甲瓶中出现的现象有________ 。
②由乙瓶中出现的现象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________。
(2)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资料:①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体积二氧化碳。
②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将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如图2,丙、丁中分别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向装置中缓慢通入约二氧化碳,丙、丁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 。
四、计算类综合题。
26、随着人类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温室气体(CO2)排放日益增加,为降低温室气体含量,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人造树叶”。假设每1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880g并转化为乙醇(C2H5OH),对应化学方程式为 。请回答:
(1)写出该研究的一点意义 。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4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一天吸收的CO2相当于多少棵树吸收的CO2。
(3)1升“人造树叶”工作一个月(按30天计)可得到乙醇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2022—2023学年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基础练习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用墨汁书写的字画经久不褪色,其主要原因是 ( )
A.字画保存得好
B.颜料的质量好
C.因为墨汁是黑色,黑色不易褪色
D.墨汁里的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D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一定不会用到的仪器是(  )
A.长颈漏斗 B.集气瓶 C.酒精灯 D.橡胶塞
【答案】C 
3、某同学用底部有小洞的试管组装如图简易的气体发生器,以达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的目的。下列宜使用该装置制取气体的是(  )
A.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氧气 B.用锌粒与稀硫酸常温下制氢气
C.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D.用石灰石粉末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答案】B 
4、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操作;①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并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然后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②用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加热试管;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熄灭酒精灯;⑦实验完毕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③①②④⑤⑦⑥ B.③②①④⑤⑥⑦
C.②①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A
5、燃气热水器中的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答案】D 
6、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答案】C
7、CO、CO2和CaCO3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 B.②可通过物质的可燃性实现
C.③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 D.④可通过分解反应实现
【答案】B
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以下仪器都要用到的一组是( )
A.分液漏斗、带橡皮塞的导管、集气瓶
B.集气瓶、量筒、水槽
C.集气瓶、广口瓶、酒精灯
D.分液漏斗、集气瓶、水槽
【答案】A
9、下列关于C6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C60及金刚石、石墨都是碳的单质
B.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C.该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D.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60分子
【答案】C
10、NO是大气污染物,但少量NO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功能。NO难溶于水,通常条件下极易与O2反应。则实验室收集NO的方法为( )
A.向下排空气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排水集气法 D.以上方法都可以
【答案】C
11、“低碳生活”简言之就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骑自行车上学 B.使用手绢代替餐巾纸
C.夏天将空调温度开得很低 D.减少使用塑料袋
【答案】C
1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C.冬季用煤取暖,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需要经常开窗通风
D.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答案】D
13、当CuO中混有少量碳粉时,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除去CuO中的碳粉 ()
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 B.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C.加足量水搅拌后过滤 D.用筛子将碳粉筛去
【答案】B
14、下列制取、收集、验满、检验CO2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取CO2 B.收集CO2
C.CO2的验满 D.CO2的检验
【答案】D
15、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干冰能溶解在水中,用于人工降雨
B.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可用于燃料
C.石墨有导电性,用作干电池的电极
D.稀盐酸受热易挥发,可用稀盐酸除水垢
【答案】C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向盛有NO2气体(红棕色)的烧瓶内投入若干小块木炭,连接好装置,稍待片刻,能看到的现象是 ( )
(1) ;(2) 。
原因是 。
【答案】:(1)烧瓶中红棕色变浅;(2)烧杯中水进入烧瓶内。
原因:木炭具有吸附性,吸附了有色气体,烧瓶中红棕色变浅。同时烧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烧杯内的水被大气压压入烧瓶内。
17、根据下列装置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选用装置A制取氧气,若药品①是高锰酸钾,则装置A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
(2)选用装置B制取CO2时,若药品③是块状石灰石,则药品②是_____(填“稀硫酸”或“稀盐酸”)。用装置_____(填字母序号)集满一瓶CO2,向其中滴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填实验现象)。
(3)实验室里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发生装置可选用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1)酒精灯 试管口向上倾斜
(2)稀盐酸 D 变浑浊 (3)B
18、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
(1)吸收大气中CO2的环节是_______________。
(2)由于人类消耗化石燃料的增加和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空气中CO2的含量上升,从而导致_______增强,全球气候变暖。请写出一条因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影响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研究得到:海洋是吸收大量CO2的地方。如果工业生产产生的CO2排放量继续以目前速度增加,海洋将成为“酸化的海洋”。请写出酸化原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将空气中过量的CO2和H2在催化剂和适量条件下转化成液态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3H2甲醇+H2O。则甲醇的化学式是________。
【答案】(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大气逆辐射 海平面上升、某些物种的灭绝、冰川融化等
(3)CO2+H2O=H2CO3 (4)CH3OH
19、向红热的木炭中通入硫的蒸气,能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叫做二硫化碳的物质,推断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C + 2S CS2
20、在实验室中利用下列仪器进行制取气体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图中仪器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① 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填字母序号);
② 你选择的药品是_____(填名称);
③ 实验过程中加入液体的量至_____。
(2)利用高锰酸钾以及图中部分仪器还需补充仪器_____(填仪器名称)和棉花才可以 制取并收集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根据所选的仪器可知其收集方法为_____,该收集方法判断氧气是否集满的 依据是_____。
(3)若用装置 I 收集氧气,水应从_____端导管排出(填“a”或“b”)。
(4)组装装置时,应遵循_____(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操作。
【答案】(1)ABGH 大理石和稀盐酸 形成液封
(2)试管 2KMnO4K2MnO4+MnO2+O2↑
排水法 有大气泡从起集气瓶口冒出 (3)a (4)从下往上
21、碳和碳的氧化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依据图回答问题:
(1)图1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_____,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周期。
(2)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碳单质有广泛的用途。图2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图3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图4中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_____。
(3)CO和CO2是碳的两种氧化物。
CO可作燃料,其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
CO2可制作饮料,其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
【答案】(1). 6 (2). 二 (3). 金刚石
(4). 石墨 (5). 活性炭 (6).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7). 2CO+O22CO2 (8). CO2+H2O=H2CO3
22、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金刚石的物理性质 (写一条即可,下同),用途 。
(2)石墨具有优良的 ,常用作干电池的电极。
(3)硅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工业上制粗硅的反应为:2C+SiO2Si+2CO↑,该反应中SiO2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4)已知反应:2Mg+CO22 +C,则Mg着火时 (填“能”或“不能”)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答案】(1)硬度大;钻头; (2)导电性;
(3)还原; (4)MgO;不能。
23、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石灰石 大理石 稀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24、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木炭还原氧化铜______ ;
②检验二氧化碳______ ;
③碳还原氧化铁______ ;
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______ ;
⑤二氧化碳与碳反应______ 。
【答案】

三、实验题。
2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1)如图1,收集两塑料瓶二氧化碳气体,向甲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乙瓶中加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盖紧瓶盖,振荡。
①甲瓶中出现的现象有________ 。
②由乙瓶中出现的现象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________。
(2)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资料:①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体积二氧化碳。
②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将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如图2,丙、丁中分别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向装置中缓慢通入约二氧化碳,丙、丁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 。
【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塑料瓶变瘪
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2)实验中通入的气体体积远大于丙中溶液的体积,而丁中的溶液又无明显变化
四、计算类综合题。
26、随着人类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温室气体(CO2)排放日益增加,为降低温室气体含量,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人造树叶”。假设每1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880g并转化为乙醇(C2H5OH),对应化学方程式为 。请回答:
(1)写出该研究的一点意义 。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4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一天吸收的CO2相当于多少棵树吸收的CO2。
(3)1升“人造树叶”工作一个月(按30天计)可得到乙醇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降低温室气体含量,缓解温室效应;(2)20;(3)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