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 流水地貌
姓名: 班 级: 学号:
【学习目标】
识记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景观特征,并描述形成过程;
识记风沙活动的成因及危害,说出防治风沙的具体措施。
【学习重点】
风沙活动的成因及危害,说出防治风沙的具体措施。
【学习难点】
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景观特征,并描述形成过程。
【易错易混点】
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要点导学】
【知识归纳一】风蚀地貌、风积地貌
风蚀作用
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两种类型。
2.风蚀地貌
(1)概念: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2)类型及特点
地貌类型 地貌特点
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风蚀壁龛 陡峭的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
雅丹地貌 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的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戈壁 大风把冲积扇、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在表面,形成戈壁
3.风积地貌
(1)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基本形态: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典例1】【考点:新月形沙丘】1.有关新月形沙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陡坡是其背风坡 B.都属于流动性沙丘 C.属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D.缓坡是其背风坡
下图为某地沙丘景观图,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据此回答2-3小题
2.下列四幅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中,能正确示意上图景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该地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大致是( )
A.西北—东南向 B.东北—西南向 C.东西向 D.南北向
学法指导:1.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原因:新月形沙丘最初只是一种较小的盾形沙丘,它是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此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
2.新月形沙丘移动的影响因素:
(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
(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
(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
3.风力作用中风向的判定
(1)利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等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
(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
沉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故在一次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如右图所示。
【知识归纳二】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作用
风是沙粒运动直接动力,当风速作用力大于沙粒惯性力时,沙粒即被起动,形成含沙粒的运动气流,即风沙流。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2.风沙活动成因
(1)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动力
①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
②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3.风沙活动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4.风沙活动的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4)达成目的: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
5.常见沙尘天气
强度最弱的叫浮尘天气,稍强的是扬沙,再强依次为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
(1)浮尘: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小于等于3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2)扬沙: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之间的天气现象。
(3)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4)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5)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俗称“黑风”。
【典例2】【考点:风沙形成原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甲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乙为图甲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丙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1)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
(2)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学法指导】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训练检测】
(2021·辽宁大连期末)右图为“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合黎山一处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
A.植被茂盛 B.草原广阔 C.湿润多雨 D.干燥少雨
下图是在我国某地拍摄的一幅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
3.形成图示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4.下列诗句描述与图示景观地区相符的是
A.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的严重区域,风沙干旱区占据全区沙化土地的97%。目前,宁夏在风沙干旱区采取银柴胡,甘草等沙地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化经营的措施进行沙化土地治理。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 下列关于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严重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量风沙土和沙质土存在是土地沙化严重的决定因素
B. 气候干燥,夏秋多大风,蒸发旺盛是该区气候总特点
C. 人口快速增长是土地沙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
D. 土地利用方式以农耕为主变为放牧为主加剧了土地沙化
6. 下列关于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的主要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灌溉农业区受沙土侵压覆盖,面积变小 B. 荒漠草原载畜能力加大,环境压力加大
C. 黄河以西的区域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 D. 黄河含沙量无明显变化
7. 关于宁夏风沙干旱区采用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化经营的治理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经济效益差,但生态效益好 B. 立足生态治理,促进产业发展
C. 是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的唯一出路 D. 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效益好
8.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要求。
青藏铁路锡北段(锡铁山——北霍鲁逊盐湖矿区,如左图)位于柴达木盆地,沿线风沙灾害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在我国铁路沿线风沙防治工程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以植物防沙为主的“五带一体”的防护体系,但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通过对锡北段进行考察研究,专家认为防治该地风沙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如左下图和右图所示)的方式。
(1)简述青藏铁路锡北段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主要危害。
(2)分析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的原因。
(3)说明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的方式在保护铁路方面是如何起到防风沙作用的。
【预习提示】
背诵风蚀慨念和主要类型;
背诵风积地貌的慨念和类型;
背诵风沙活动的危害和主要防治措施。
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4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4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 风成地貌
姓名: 班 级: 学号:
【学习目标】
识记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景观特征,并描述形成过程;
识记风沙活动的成因及危害,说出防治风沙的具体措施。
【学习重点】
风沙活动的成因及危害,说出防治风沙的具体措施。
【学习难点】
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景观特征,并描述形成过程。
【易错易混点】
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要点导学】
【知识归纳一】风蚀地貌、风积地貌
风蚀作用
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两种类型。
2.风蚀地貌
(1)概念: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2)类型及特点
地貌类型 地貌特点
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风蚀壁龛 陡峭的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
雅丹地貌 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的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戈壁 大风把冲积扇、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在表面,形成戈壁
3.风积地貌
(1)概念: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基本形态: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典例1】【考点:新月形沙丘】1.有关新月形沙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陡坡是其背风坡 B.都属于流动性沙丘 C.属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D.缓坡是其背风坡
下图为某地沙丘景观图,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据此回答2-3小题
2.下列四幅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中,能正确示意上图景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该地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大致是( )
A.西北—东南向 B.东北—西南向 C.东西向 D.南北向
学法指导:1.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原因:新月形沙丘最初只是一种较小的盾形沙丘,它是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此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
2.新月形沙丘移动的影响因素:
(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
(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
(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
3.风力作用中风向的判定
(1)利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等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
(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
沉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故在一次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如右图所示。
【知识归纳二】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作用
风是沙粒运动直接动力,当风速作用力大于沙粒惯性力时,沙粒即被起动,形成含沙粒的运动气流,即风沙流。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2.风沙活动成因
(1)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动力
①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
②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3.风沙活动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4.风沙活动的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4)达成目的: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
5.常见沙尘天气
强度最弱的叫浮尘天气,稍强的是扬沙,再强依次为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
(1)浮尘: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小于等于3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2)扬沙: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之间的天气现象。
(3)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4)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5)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土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俗称“黑风”。
【典例2】【考点:风沙形成原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甲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乙为图甲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丙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1)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
(2)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答案】(1)沙源地:①河谷及三角洲;湖岸。
成因: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是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2)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任答一点)
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海湖为背景,考查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沙源地即沙尘的来源地区。甲区域西部是青海湖,湖床可能成为沙源地,一旦水位下降,湖床出露,即可成为沙源地;附近还有河流,河床在枯水期水位下降,也可以成为沙源地;河流注入青海湖的河口地区,会形成三角洲,三角洲是由大量泥沙沉积形成的,也能成为沙源地。沙地的形成既要考虑沙的来源,也要考虑沙尘的沉积。冬季,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是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对风沙搬运能力强;受甲区域以东的日月山的阻挡,风速减小,风沙在此堆积。
(2)生态破坏的形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从表格中土地利用的变化来看,植被逐渐被破坏,耕地越来越多,草地越来越少了,而整体的水域面积在减少,裸露的土地增加,在气候干旱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进而还会造成沙尘暴多发。
【学法指导】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训练检测】
(2021·辽宁大连期末)右图为“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合黎山一处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形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
A.植被茂盛 B.草原广阔 C.湿润多雨 D.干燥少雨
下图是在我国某地拍摄的一幅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
3.形成图示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4.下列诗句描述与图示景观地区相符的是( )
A.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的严重区域,风沙干旱区占据全区沙化土地的97%。目前,宁夏在风沙干旱区采取银柴胡,甘草等沙地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化经营的措施进行沙化土地治理。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 下列关于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严重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量风沙土和沙质土存在是土地沙化严重的决定因素
B. 气候干燥,夏秋多大风,蒸发旺盛是该区气候总特点
C. 人口快速增长是土地沙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
D. 土地利用方式以农耕为主变为放牧为主加剧了土地沙化
6. 下列关于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的主要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灌溉农业区受沙土侵压覆盖,面积变小 B. 荒漠草原载畜能力加大,环境压力加大
C. 黄河以西的区域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 D. 黄河含沙量无明显变化
7. 关于宁夏风沙干旱区采用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化经营的治理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经济效益差,但生态效益好 B. 立足生态治理,促进产业发展
C. 是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的唯一出路 D. 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效益好
【分析】考查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5题详解】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土地沙化严重的决定因素,故A项错误;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冬冷夏热,温差较大,冬春多大风,故B项错误;人口快速增长是土地沙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故C项正确;土地利用方式以放牧为主变为农耕为主加剧了土地沙化,故D项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灌溉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区,故A项错误;荒漠草原载畜能力加大,对土地的压力加大,故B项错误;黄河以西的区域土地由于受到贺兰山的阻挡,风沙对该地区的影响较小,故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变化不大,故黄河含沙量无明显变化,故D项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经济效益好和生态效益均好,故A项错误;立足生态治理,促进产业发展,故B项正确;是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的出路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出路,故C项错误;以第一产业为主,故D项错误。故选B。
8.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要求。
青藏铁路锡北段(锡铁山——北霍鲁逊盐湖矿区,如左图)位于柴达木盆地,沿线风沙灾害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在我国铁路沿线风沙防治工程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以植物防沙为主的“五带一体”的防护体系,但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通过对锡北段进行考察研究,专家认为防治该地风沙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如左下图和右图所示)的方式。
(1)简述青藏铁路锡北段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主要危害。
(2)分析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的原因。
(3)说明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的方式在保护铁路方面是如何起到防风沙作用的。
【答案】(1)(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安全。
(2)柴达木盆地海拔高,气温低,自然环境恶劣;内陆盆地降水少,蒸发旺盛,沙漠广布;周边盐湖众多,风力较强,沙漠含盐量高,植物无法存活。
(3)挡沙墙可以降低风速,将沙粒阻挡在墙外面,减小风沙对路基的掩埋作用;石方格设置在路基两侧和挡沙墙之间,增大地面的粗糙度,进一步减小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防止就地起沙,两者相结合组成完整的防沙系统。
【解析】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风沙危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风沙防治的措施。
【详解】(1)风沙对铁路的主要危害是磨损和掩埋,侵蚀路基(和路肩),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会危害铁路运输安全。对机车的危害有机车磨损如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同时影响通信,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
(2)锡北地区路段自然环境恶劣,气温低;降水少,蒸发旺盛;盐湖众多,风力较强,沙漠含盐量高,植被难以生长,所以不能用生物为主导的防沙工程。
(3)挡风墙可以阻挡风沙,石方格可以降低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共同使用可以降低风沙对铁路的破坏。
【预习提示】
背诵风蚀慨念和主要类型;
背诵风积地貌的慨念和类型;
背诵风沙活动的危害和主要防治措施。
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4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