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新课标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版新课标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12 23:20:5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姓名: 班 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能背出土壤的概念及组成;
2.识记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形成过程;
3.识记土壤剖面。
【学习重点】
1.土壤的概念和功能;
2.土壤剖面
【学习难点】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形成过程
【易错易混点】
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剖面构造
【要点导学】
【知识点一】土壤的概念及组成
1.概念:是发育在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 组成:土壤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成。 
3.功能: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典例1】【考点:土壤的概念和组成】
1.土壤是指( )
A.地球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生物的疏松表层
B.地球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C.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生物的疏松表层
D.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答案:D 解析:本题突出考查学生掌握土壤概念的精准性。掌握土壤概念需抓住几个关键词,一是陆地表层,而非地球表层;二是有一定肥力;三是能够生长植物,而非生物;四是疏松表层。正确答案为D。
2.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存在于陆地表面和地球内部 B.土壤的组成成分是矿物质和有机质
C.壤土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肥 D.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协调程度
答案:C 解析: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A项错误;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B项错误;壤土通气、透水性能好,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易于耕作,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C项正确;土壤各组成成分间的相互协调程度能够决定土壤肥力的高低,D项错误。
3.土壤由( )
A.成土母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B.成土母质、有机质、养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C.矿物质、腐殖质、砂粒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D.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答案:D 解析:本题突出考查学生掌握土壤概念的精准性。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正确答案为D。
【学法指导】
①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包括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两类;
②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属性及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它是土壤的经济效应;
③土壤发育: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称为土壤发育;
④有机质:动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约占固体重量的5%以下;
⑤矿物质:来自岩石的风化,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约占固体重量的95%以上;
⑥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是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土壤有机质可分为:有机质土壤、矿质土壤;
【知识点二】成土因素分析
1.土壤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是在气候、成土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2.土壤的形成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①成土母质
概念: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
类型(按成因分):残积母质(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运积母质(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
作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②气候(温度和降水):
③生物(动植物):
④地形: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在平坦的地方,土层深厚。
⑤时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人文因素
①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②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典例2】【考点:土壤的形成因素】
1.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 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答案:C 解析: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2.下列有关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干燥有利于有机质分解 B.湿冷环境有利于红壤的发育
C.高温多雨的地区风化壳较厚 D.光照对土壤的形成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寒冷地区气温低,微生物不活跃,有机质分解慢,故A项错误;湿热环境有利于红壤的发育,故 B项错误;髙温多雨的地区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快,风化壳较厚,故C项正确;地表岩石的风化程度受太阳光照影响较大,风化作用越强,越有利于土壤的形成,故D项错误。
3.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完成下题。
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答案:B 解析: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枯枝落叶数量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区,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大兴安岭西侧草原,草类茂盛,草类植被的根系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枯枝落叶多,且该地区纬度较高,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故土壤有机质积累多。故选B。
4.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 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 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C 解析: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学法指导】
①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粘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即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较少。
②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③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也就不同。
④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长石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其他如冰碛物和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水云母和绿泥石等粘土矿物较多,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中多蒙脱石和水云母等粘土矿物。
⑤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
⑥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 
⑦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⑧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⑨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⑩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再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
【知识点三】土壤剖面
1.概念: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的分层
土层
土层
3.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土壤层 特点
耕作层(表土层或熟土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亚表土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典例3】【考点:土壤剖面】
1.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1)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2)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1)D; (2)C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形成过程如下: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2)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可知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项。
2.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土层( )
①犁底层 ②淋溶层 ③自然土层 ④腐殖质层 ⑤耕作层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可以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故B项正确。
3.耕作土壤中犁底层的作用主要是( )
A.疏松土质 B.保肥保水 C.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 D.增加土壤的透水性
答案:B解析:耕作土壤中的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的作用。选B。
【训练检测】
联系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②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③增施氮磷钾等化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④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不需要改良和保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是( )
A.岩石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土壤
土壤颜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根据颜色命名土壤是土壤重要的命名法则。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地区中,根据黑色命名土壤的是( )
A.东北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4.关于土壤颜色与地区的组合,正确是的( )
A.华北地区—红色 B.南方地区—蓝色 C.四川盆地—青色 D.北方地区—黑色
5.在人类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有( )
①黑垆土 ②黑钙土 ③水稻土 ④紫色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下面有关土壤肥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矿物养分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B.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一般就高
C.上层为黏壤质地、下层为粉砂壤质的土壤结构利于蓄水保肥 D.土壤肥力不会因利用而耗损
解析: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一般就高;上层为粉砂质、下层为黏壤质的土壤结构利于蓄水保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造成土壤肥力流失。
6.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 )
①土壤颜色 ②土壤剖面构造 ③土壤厚度 ④土壤质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
7.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是( )
A.岩石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土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在几大圈层中的作用,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8.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分布着( )
A.砾质土、壤土、砂土和黏土 B.黏土、壤土、砂土和砾质土
C.黏土、壤土、砾质土和砂土 D.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貌中不同地貌部位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同一地区,山顶气温较低、水分较少,风化作用较弱,细小风化物容易流失,成土母质颗粒粗;山前平原气温较高,水分较多,风化作用较强,且易堆积细小风化物,成土母质颗粒较细。因此,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土壤类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正确答案为D。
9.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气温高、降水丰沛,土壤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的养分易流失,①②说法正确。
10.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的钙、磷、钾等养分元素最初来源于( )
A.成土母质 B.地形 C.生物 D.气候
答案:A 解析:岩石中的矿物质是成土母质无机物的最主要来源,所以钙、磷、钾等养分元素最初来源于成土母质。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读图,完成11-12题。
11.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条件变化 B. 水分条件变化
C. 地势高低差异 D. 农业类型差异
答案:B解析: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变化导致植被的差异,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B对。
12.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是( )
A. 炎热干燥 B. 温暖湿润 C. 寒冷潮湿 D. 寒冷干燥
13.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质量。
(1)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
(2)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儿,观察纸巾的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
答案:(1)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变深,因为越向下水分含量越多。
(2)土壤块表层湿度小,底层湿度大。
14.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答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预习达标】
1.背出土壤的概念及组成;
2.背出识记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形成过程;
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4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4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姓名: 班 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能背出土壤的概念及组成;
2.识记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形成过程;
3.识记土壤剖面。
【学习重点】
1.土壤的概念和功能;
2.土壤剖面
【学习难点】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形成过程
【易错易混点】
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剖面构造
【要点导学】
【知识点一】土壤的概念及组成
1.概念:是发育在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 组成:土壤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成。 
3.功能: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典例1】【考点:土壤的概念和组成】
1.土壤是指( )
A.地球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生物的疏松表层
B.地球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C.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生物的疏松表层
D.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存在于陆地表面和地球内部 B.土壤的组成成分是矿物质和有机质
C.壤土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肥 D.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协调程度
3.土壤由( )
A.成土母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B.成土母质、有机质、养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C.矿物质、腐殖质、砂粒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D.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学法指导】
①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包括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两类;
②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属性及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它是土壤的经济效应;
③土壤发育: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称为土壤发育;
④有机质:动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约占固体重量的5%以下;
⑤矿物质:来自岩石的风化,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约占固体重量的95%以上;
⑥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是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土壤有机质可分为:有机质土壤、矿质土壤;
【知识点二】成土因素分析
1.土壤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是在气候、成土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2.土壤的形成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①成土母质
概念: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
类型(按成因分):残积母质(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运积母质(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
作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②气候(温度和降水):
③生物(动植物):
④地形: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在平坦的地方,土层深厚。
⑤时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人文因素
①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②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典例2】【考点:土壤的形成因素】
1.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 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2.下列有关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干燥有利于有机质分解 B.湿冷环境有利于红壤的发育
C.高温多雨的地区风化壳较厚 D.光照对土壤的形成没有影响
3.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完成下题。
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4.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 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 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学法指导】
①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粘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即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较少。
②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③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也就不同。
④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长石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其他如冰碛物和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水云母和绿泥石等粘土矿物较多,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中多蒙脱石和水云母等粘土矿物。
⑤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
⑥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 
⑦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⑧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⑨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⑩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再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
【知识点三】土壤剖面
1.概念: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的分层
土层
土层
3.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土壤层 特点
耕作层(表土层或熟土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亚表土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典例3】【考点:土壤剖面】
1.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1)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2)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2.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土层( )
①犁底层 ②淋溶层 ③自然土层 ④腐殖质层 ⑤耕作层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耕作土壤中犁底层的作用主要是( )
A.疏松土质 B.保肥保水 C.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 D.增加土壤的透水性
【训练检测】
联系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②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③增施氮磷钾等化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④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不需要改良和保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是( )
A.岩石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土壤
土壤颜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根据颜色命名土壤是土壤重要的命名法则。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地区中,根据黑色命名土壤的是( )
A.东北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4.关于土壤颜色与地区的组合,正确是的( )
A.华北地区—红色 B.南方地区—蓝色 C.四川盆地—青色 D.北方地区—黑色
5.在人类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有( )
①黑垆土 ②黑钙土 ③水稻土 ④紫色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下面有关土壤肥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矿物养分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B.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一般就高
C.上层为黏壤质地、下层为粉砂壤质的土壤结构利于蓄水保肥 D.土壤肥力不会因利用而耗损
6.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 )
①土壤颜色 ②土壤剖面构造 ③土壤厚度 ④土壤质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是( )
A.岩石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土壤
8.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分布着( )
A.砾质土、壤土、砂土和黏土 B.黏土、壤土、砂土和砾质土
C.黏土、壤土、砾质土和砂土 D.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9.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的钙、磷、钾等养分元素最初来源于( )
A.成土母质 B.地形 C.生物 D.气候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读图,完成11-12题。
11.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条件变化 B. 水分条件变化 C. 地势高低差异 D. 农业类型差异
12.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是( )
A. 炎热干燥 B. 温暖湿润 C. 寒冷潮湿 D. 寒冷干燥
13.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质量。
(1)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
(2)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儿,观察纸巾的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
14.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预习达标】
1.背出土壤的概念及组成;
2.背出识记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形成过程;
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4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