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姓名: 班 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能背出主要植被的概念、类型、分布及特征;
2.识记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说出保护植被的方法。
【学习重点】
主要植被的概念、类型、分布及特征
【学习难点】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说出保护植被的方法。
【易错易混点】
植被与植物的区别,植被匹配的气候类型及特征及对环境的影响。
【要点导学】
【知识点一】主要植被的类型和分布
1.含义
(1)植物的含义: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独立生活的一类滋养型生物。绝大多数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放出氧气。
(2)植被的含义: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植被分类
(1)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
(2)人工植被: 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气候特点、典型地区及生态特征
(1)森林
类型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分布区域 热带雨林气候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生态特征 植物全年生长旺盛;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茎花现象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叶短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典型区域 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马来群岛等 我国南方地区,美国南部地区等 我国北方地区、欧洲西部、美国东北部地区等 北半球中高纬度亚寒带地区
(2)草原
类型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分布区域 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
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
典型区域 东非高原、巴西高原、印度等地 中亚、我国内蒙古高原等地区
生态特征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3)荒漠
类型 热带沙漠 温带沙漠
分布区域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气候特点 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
生态特征 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荒漠植物有的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有的茎叶覆盖白色茸毛,有的长有肉质茎叶,大多有发达的根系。
典型区域 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非洲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的维多利亚沙漠、南美西海岸 的阿塔卡马沙漠等。 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内部及南美洲东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
【典例1】【考点: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气候特点、典型地区及生态特征】
阅读教材117页第2题相关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说出猴面包树、纺锤树分布地区的气候特征。
(2)议一议,猴面包树、纺锤树为什么都长有粗大的树干?
【学法指导】1.森林的主要作用:①净化空气;②调节气候;③提供木材;④防止水土流失⑤维持生物物种多样性;⑥涵养水源;⑦消除噪音;⑧旅游资源。
2.板状根及其作用:气生根的一种,斜入土中,发育成垂直扁平的板状,热带雨林气候区比较常见。其主要功能:①保证植物根部呼吸。②支撑植物地上部分;③吸收土壤水分养分。
3.植被的覆盖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森林、草地、荒漠。
4.不同区域内的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生态功能
湿润地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岸地区 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城市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
5.沙漠的植物种群主要包括:灌木丛、仙人掌属、滨藜和沙漠毒菊。大多数荒漠植物都耐旱耐盐,被称为旱生植物。许多荒漠物种使用C4类二氧化碳固定或景天酸代谢光合作用,这在干旱、高温、缺少氮和二氧化碳的情况下要优于通常的C3类二氧化碳固定。另外,荒漠植物通过的叶子表面有很厚的蜡质,防止水分流失。有些植物在其树叶、根系、枝干处存水。其他荒漠植物发展出广阔的根系,可以吸收更广、更深范围内的水。
【知识点二】植被与环境
1.环境与植被的关系
(1)植物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且具有指示性作用,影响整个环境;
(2)环境中的气候和地貌等要素决定了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及分布;
2.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大尺度)
①热量: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导致植被从赤道向两极呈带状分布。
②水分: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2)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中尺度)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导致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热量 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
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
水分 湿生 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
旱生 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土壤 酸性土壤: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土壤
碱性土壤:碱蓬等 碱性土壤
环境污染 矮牵牛花能指示SO2污染 SO2污染
2.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小尺度)
(1)植被与局部气候
①植被对气候: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云雾天气多;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
②气候对植被:热量决定植被类型;光照、降水、风向会影响植被生长与形态;
(2)植被与局部地貌:
①植被对地貌: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保持水土,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
(3)地貌对植被:影响植被垂直分异;影响植被非地带性分布。
(4)植被与水文:
①植被对水文: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调节径流(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影响河湖颜色。
②水文对植被:水分充分,植被丰富;水分缺乏,植被稀少。
(5)植被与土壤:
①植被对土壤:残根落叶被微生物分解,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和腐殖质增加,增加土壤的肥力,并且能保持水土,保持肥料;不同植被类型、植被数量、生长状况的差异性,造成土壤肥力状况不同,例如: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多于森林有机质含量;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植被生长迅速,生物循环快,需要吸收大量有机质,这也是热带雨林土壤非常贫瘠的重要原因。
②土壤对植被:土壤的酸碱性影响植被类型;土壤肥力影响植被生长状况。
(6)植被对动物的影响:植被为动物提供食物、栖息之地,躲避天敌及人类的侵袭;植被类型多样,动物种类也多样,生物的多样性就更加丰富。
(7)植被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原料和各种副产品,增加经济价值。
(8)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植被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流失和沙漠化。植被通过叶冠的截留作用,降低雨量及雨强;通过枯枝落叶蓄水,调节径流,提高了土壤渗透能力,减少径流量,延长径流时间,减少了土壤的径流侵蚀;提高土壤抗蚀性。植被枯落物进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抗蚀性,提高土壤抗冲性。植被通过众多枝、叶、毛、根固结、阻挡、吸附牵拉等方式,减少径流对土壤冲刷,提高土壤抗冲性。
【典例2】【考点: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苔原主要分布在环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及岛屿上,而距离北冰洋遥远的长白山之巅也拥有这类极地植被,实属珍稀,长白山也因此被称为“北极的飞地”。长白山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观,7月份,在海拔2 100米的无林地带上,花瓣洁白的宽叶仙女木、有着蓝色蝶形花朵的高山棘豆和低矮的苞叶杜鹃竞相开放,大地宛若色泽明艳的花毯,山地苔原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空中花园。图示意长白山苔原带分布位置。
简析长白山之巅有利于山地苔原带形成的自然条件。
(2)推测长白山之巅苔原带植被的主要特征。
(3)分析长白山能够保存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植被景观的原因。
【学法指导】①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②林木线:简称为林线,亦有人称之为“森林界线。该线为生态学、环境学及地理学的一个概念,乃指分隔植物因气候、环境等因素而能否生长的界线。在该线以内,植物可如常生长;然而一旦逾越该线,大部份植物均会因风力、水源、土壤或其他气候原因而无法生长。
③世界主要植被分布模式图和世界气候分布模式图
【训练检测】
1.下图示意自然带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带为苔原带、荒漠带、阔叶林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①代表的自然带类型是( )
A.热带雨林带 B.荒漠带 C.针叶林带 D.苔原带
植被是指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地理事项属于植被的是( )
A.森林 B.盆栽 C.一树花枝 D.几株灌木
3.属于人工植被的是( )
①原始森林 ②荒漠 ③农作物 ④城市绿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是福建省,该省主要分布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5.在热带和温带,随着降水由多到少,出现的植被类型依次是( )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森林、荒漠 C.荒漠、草原、森林 D.森林、荒漠、草原
读部分植物个体特征或生长土壤要素图(箭头所指方向为增大方向),回答6-7题。
6.左图图中所示植物依次表示骆驼刺、莲、茶树三种植物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④①③ D.②③④
7.右图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下图为汉江上游2001~2017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据此回答8-9题。
8.推测2017年秋季的气候特点是( )
A.气温偏低 B.降水偏多 C.光照偏强 D.冬季风偏弱
9.汉江上游地区的植被类型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最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针叶林 D.灌丛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为改善生态环境在图示区域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甲地的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乙地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矮小、分支多、树干弯曲、根系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这些树木虽多年生长,但一直难以成材成林。
材料二 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区,植被蒸腾的水分一般树木大于草地,且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
(1)描述图示区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说明甲地实施退耕还林(草)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分析乙地树木难以成材成林的自然原因。
(4)分析在乙地连片种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生态专家指出: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5)有人建议,该区域的生态恢复应以自然恢复为主。试提出支持该建议的依据。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屿岛位于厦门市西海域海沧区嵩屿东北侧海域,与海沧大道未来海岸隔海相望。岛屿面积约0.18 km2,最高海拔62 m,呈长条形,近南北走向。受台湾海峡水体调节以及福建山地丘陵地形影响,岛上受季风影响明显,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征。大屿岛地势东面陡峭,西面有山坳;四面环水,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与陆地相比,大屿岛乔木树种多样,性指数明显较小,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生态系统较脆弱,一旦被破坏,修复困难。 下列两幅图分别为大屿岛地理位置图和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胸径结构图。
(1)指出大屿岛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分析大屿岛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的原因。
(3)指出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分布特征,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预习达标】
背诵植被类型分布和特征
背诵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4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4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姓名: 班 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能背出主要植被的概念、类型、分布及特征;
2.识记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说出保护植被的方法。
【学习重点】
主要植被的概念、类型、分布及特征
【学习难点】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说出保护植被的方法。
【易错易混点】
植被与植物的区别,植被匹配的气候类型及特征及对环境的影响。
【要点导学】
【知识点一】主要植被的类型和分布
1.含义
(1)植物的含义: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独立生活的一类滋养型生物。绝大多数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并放出氧气。
(2)植被的含义: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植被分类
(1)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
(2)人工植被: 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气候特点、典型地区及生态特征
(1)森林
类型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分布区域 热带雨林气候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生态特征 植物全年生长旺盛;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茎花现象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叶短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典型区域 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马来群岛等 我国南方地区,美国南部地区等 我国北方地区、欧洲西部、美国东北部地区等 北半球中高纬度亚寒带地区
(2)草原
类型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分布区域 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
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
典型区域 东非高原、巴西高原、印度等地 中亚、我国内蒙古高原等地区
生态特征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3)荒漠
类型 热带沙漠 温带沙漠
分布区域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气候特点 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
生态特征 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荒漠植物有的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有的茎叶覆盖白色茸毛,有的长有肉质茎叶,大多有发达的根系。
典型区域 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非洲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的维多利亚沙漠、南美西海岸 的阿塔卡马沙漠等。 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内部及南美洲东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
【典例1】【考点: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气候特点、典型地区及生态特征】
阅读教材117页第2题相关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说出猴面包树、纺锤树分布地区的气候特征。
(2)议一议,猴面包树、纺锤树为什么都长有粗大的树干?
答案:(1)猴面包树、纺锤树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其特征为:热带草原分布地区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干旱少雨。
(2)猴面包树、纺锤树生长地区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粗大的树干和疏松的木质部,有利于雨季时贮存大量水分。
【学法指导】1.森林的主要作用:①净化空气;②调节气候;③提供木材;④防止水土流失⑤维持生物物种多样性;⑥涵养水源;⑦消除噪音;⑧旅游资源。
2.板状根及其作用:气生根的一种,斜入土中,发育成垂直扁平的板状,热带雨林气候区比较常见。其主要功能:①保证植物根部呼吸。②支撑植物地上部分;③吸收土壤水分养分。
3.植被的覆盖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森林、草地、荒漠。
4.不同区域内的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生态功能
湿润地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岸地区 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城市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
5.沙漠的植物种群主要包括:灌木丛、仙人掌属、滨藜和沙漠毒菊。大多数荒漠植物都耐旱耐盐,被称为旱生植物。许多荒漠物种使用C4类二氧化碳固定或景天酸代谢光合作用,这在干旱、高温、缺少氮和二氧化碳的情况下要优于通常的C3类二氧化碳固定。另外,荒漠植物通过的叶子表面有很厚的蜡质,防止水分流失。有些植物在其树叶、根系、枝干处存水。其他荒漠植物发展出广阔的根系,可以吸收更广、更深范围内的水。
【知识点二】植被与环境
1.环境与植被的关系
(1)植物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且具有指示性作用,影响整个环境;
(2)环境中的气候和地貌等要素决定了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及分布;
2.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大尺度)
①热量: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导致植被从赤道向两极呈带状分布。
②水分: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2)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中尺度)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导致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热量 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
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
水分 湿生 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
旱生 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土壤 酸性土壤: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土壤
碱性土壤:碱蓬等 碱性土壤
环境污染 矮牵牛花能指示SO2污染 SO2污染
2.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小尺度)
(1)植被与局部气候
①植被对气候: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云雾天气多;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
②气候对植被:热量决定植被类型;光照、降水、风向会影响植被生长与形态;
(2)植被与局部地貌:
①植被对地貌: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保持水土,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
(3)地貌对植被:影响植被垂直分异;影响植被非地带性分布。
(4)植被与水文:
①植被对水文: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调节径流(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影响河湖颜色。
②水文对植被:水分充分,植被丰富;水分缺乏,植被稀少。
(5)植被与土壤:
①植被对土壤:残根落叶被微生物分解,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和腐殖质增加,增加土壤的肥力,并且能保持水土,保持肥料;不同植被类型、植被数量、生长状况的差异性,造成土壤肥力状况不同,例如: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多于森林有机质含量;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植被生长迅速,生物循环快,需要吸收大量有机质,这也是热带雨林土壤非常贫瘠的重要原因。
②土壤对植被:土壤的酸碱性影响植被类型;土壤肥力影响植被生长状况。
(6)植被对动物的影响:植被为动物提供食物、栖息之地,躲避天敌及人类的侵袭;植被类型多样,动物种类也多样,生物的多样性就更加丰富。
(7)植被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原料和各种副产品,增加经济价值。
(8)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植被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流失和沙漠化。植被通过叶冠的截留作用,降低雨量及雨强;通过枯枝落叶蓄水,调节径流,提高了土壤渗透能力,减少径流量,延长径流时间,减少了土壤的径流侵蚀;提高土壤抗蚀性。植被枯落物进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抗蚀性,提高土壤抗冲性。植被通过众多枝、叶、毛、根固结、阻挡、吸附牵拉等方式,减少径流对土壤冲刷,提高土壤抗冲性。
【典例2】【考点: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苔原主要分布在环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及岛屿上,而距离北冰洋遥远的长白山之巅也拥有这类极地植被,实属珍稀,长白山也因此被称为“北极的飞地”。长白山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观,7月份,在海拔2 100米的无林地带上,花瓣洁白的宽叶仙女木、有着蓝色蝶形花朵的高山棘豆和低矮的苞叶杜鹃竞相开放,大地宛若色泽明艳的花毯,山地苔原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空中花园。图示意长白山苔原带分布位置。
简析长白山之巅有利于山地苔原带形成的自然条件。
(2)推测长白山之巅苔原带植被的主要特征。
(3)分析长白山能够保存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植被景观的原因。
答案:(1)长白山纬度位置高,冬季寒冷漫长;海拔高,夏季凉爽,常年气温低;降水丰沛,全年湿度大;成土时间短,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较为贫瘠。(2)植株矮小,贴地生长;植物根系浅而发达;植物花期短。(3)长白山面积大,物种丰富;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长白山开发较晚,植被受人类破坏程度小。
【学法指导】①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②林木线:简称为林线,亦有人称之为“森林界线。该线为生态学、环境学及地理学的一个概念,乃指分隔植物因气候、环境等因素而能否生长的界线。在该线以内,植物可如常生长;然而一旦逾越该线,大部份植物均会因风力、水源、土壤或其他气候原因而无法生长。
③世界主要植被分布模式图和世界气候分布模式图
【训练检测】
1.下图示意自然带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带为苔原带、荒漠带、阔叶林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①代表的自然带类型是( )
A.热带雨林带 B.荒漠带 C.针叶林带 D.苔原带
答案:A 解析:题意表明,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带为苔原带、荒漠带、阔叶林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图中显示,①自然带温度最高,降水量大,热带雨林带与之特征相似,因此①代表的自然带类型是热带雨林带,A符合题意;根据图中水热条件与各自然带的自然特征对比分析可知,图中②、③、④、⑤分别代表阔叶林、针叶林、荒漠带、苔原带,排除B、C、D。故选A。
植被是指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地理事项属于植被的是( )
A.森林 B.盆栽 C.一树花枝 D.几株灌木
3.属于人工植被的是( )
①原始森林 ②荒漠 ③农作物 ④城市绿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2.A 3.B 解析:2.所谓植物群落,是指占据一定地段的植物的总体,如森林、灌丛、草丛等。一树花枝是植物的组成部分,盆栽、几株灌木等属于植物范畴,而不是植被。3.农作物和城市绿地是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为人工植被。原始森林和荒漠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自然发展的产物,为自然植被。
4.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是福建省,该省主要分布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B 解析:福建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5.在热带和温带,随着降水由多到少,出现的植被类型依次是( )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森林、荒漠 C.荒漠、草原、森林 D.森林、荒漠、草原
答案:A 解析:本题突出考查降水量的变化与植被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在纬度相似的情况下,随着年降水量的减少,植被类型一般表现为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变化特点,正确答案为A。
读部分植物个体特征或生长土壤要素图(箭头所指方向为增大方向),回答6-7题。
6.左图图中所示植物依次表示骆驼刺、莲、茶树三种植物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④①③ D.②③④
7.右图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6.B 7.B 解析:第6题,骆驼刺适宜生长在干旱的环境,根系发达;莲生长在湿润的环境,叶片较大;茶树适合生长在酸性土壤中。故选B。第7题,中亚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适宜骆驼刺生长。故选B。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下图为汉江上游2001~2017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据此回答8-9题。
8.推测2017年秋季的气候特点是( )
A.气温偏低 B.降水偏多 C.光照偏强 D.冬季风偏弱
9.汉江上游地区的植被类型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最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针叶林 D.灌丛
答案:8.A; 9.B 解析:8.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和读图获取信息能力。秋季为植被枯萎的季节,读图可知2017年秋季的植被覆盖较平常年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2017年植被的枯萎现象较平常年份提前了,原因应是气温偏低,导致植被提前枯萎。降水偏多、光照偏强和冬季风偏弱都对植被的枯萎现象影响较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9.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根据图片,可知汉江上游的植被的季节变化大,夏季植被覆盖度高,冬季植被覆盖度低,与落叶阔叶林的植被季节覆盖变化规律相似。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灌丛的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小,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灌丛分布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为改善生态环境在图示区域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甲地的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乙地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矮小、分支多、树干弯曲、根系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这些树木虽多年生长,但一直难以成材成林。
材料二 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区,植被蒸腾的水分一般树木大于草地,且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
(1)描述图示区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说明甲地实施退耕还林(草)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分析乙地树木难以成材成林的自然原因。
(4)分析在乙地连片种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生态专家指出: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5)有人建议,该区域的生态恢复应以自然恢复为主。试提出支持该建议的依据。
答案:(1)分布特点: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成因:从东南向西北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受夏季风(东南季风)的影响在减弱。
(2)增加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调节当地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枯枝落叶补充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3)年降水量较少,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根系难以向下扎;风力较大,根系不稳。
(4)树木生长不良,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减弱;树木蒸腾更多的水分,使土壤变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5)自然恢复可减少劳动力与资金投入,治理成本较低;自然恢复的生态系统更加丰富、稳定;对于生态脆弱区,应减少人工干预,让其自然演化。
解析:第(1)题,此题考查年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年等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的描述、影响降水的因素。通过对年等降水量分布特征的考查,培养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据图中数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可得出年等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其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较大,年降水量较大;西北部受夏季风影响较小,年降水量较小。
第(2)题,此题考查植被的功能。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植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经纬度定位甲地是黄土高原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由文字材料可知甲地植被恢复较好,根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植被增多,蒸腾作用旺盛,能够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当地小气候。枯枝落叶腐烂提供腐殖质,增加土壤肥力。林草增多,生态环境改善,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3)题,此题考查树木生长不良的自然原因。通过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明确乙地树木的形态与当地自然条件关系密切。由图可知乙地降水在200~400mm之间,年降水量较少,且地下有干土层,阻碍根系下扎。隐含的条件是乙地冬春季节多大风,易动摇树木根系。正是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使树木难以成材成林。
第(4)题,此题考查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时会对原有生态造成的影响。本题承接第(3)题,由生长不良到危害生态环境层层递进。由图中年等降水量线推测乙地的自然植被为草原,人工连片种树后,使得植被蒸腾作用加剧,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变干,根系较浅的草本植物死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表现为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第(5)题,此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此题的立足点是让自然恢复更好,根据材料信息“乙地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说明投入的资金、管理、劳动力较多,树木却未成材,反而破坏了原有生态平衡。自然恢复的植被更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此题给我们启示:在生态建设中,人类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而不是盲目加大人工干预力度。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认识人地关系,谋求人地协调。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屿岛位于厦门市西海域海沧区嵩屿东北侧海域,与海沧大道未来海岸隔海相望。岛屿面积约0.18 km2,最高海拔62 m,呈长条形,近南北走向。受台湾海峡水体调节以及福建山地丘陵地形影响,岛上受季风影响明显,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征。大屿岛地势东面陡峭,西面有山坳;四面环水,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与陆地相比,大屿岛乔木树种多样,性指数明显较小,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生态系统较脆弱,一旦被破坏,修复困难。 下列两幅图分别为大屿岛地理位置图和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胸径结构图。
(1)指出大屿岛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分析大屿岛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的原因。
(3)指出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分布特征,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1)纬度低,受海水调节,气温年较差小;四周环海,水汽充足,降水丰富;岛上风速、风力大;该岛屿面积小,淡水资源不足;该岛屿东侧地形陡峭,西侧地形较平坦。
(2)该海岛四面环海,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该海岛自然环境较恶劣,能够存活和生长的植物种类较少;海拔低,水热条件垂直变化小,自然带谱垂直分异不明显;该岛屿与陆地和其他海岛相隔离,难以进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造成该海岛较陆地区域植物自然演替速度慢。
(3)分布特征:大屿岛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大致自南向北减小;西南侧乔木的高度、冠幅和胸径最大(或东北侧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最小)。主要影响因素:风向、风力;地形地势。
解析:(1)本题以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和胸径结构差异为背景材料,考查大屿岛的自然环境特征、大屿岛乔木种类简单的原因、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大屿岛的自然环境特征甬从岛屿的风速(风力)、土壤盐分、淡水资源、裸地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思考。
(2)大屿岛岛上乔木植物种类较简单的原因可从该海岛四面环水,生态系统相对独立、该海岛自然环境较恶劣,对土壤肥力、盐分要求严格的乔木难以存活,且该海岛自然环境相对独立,植物难以与陆地、其他岛屿进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导致该海岛较陆地区域植物自然演替速度慢等方面进行作答。
(3)大屿岛不同方位乔木种群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分布特征,可根据不同方位乔木高度、冠幅和胸径的变化特征来归纳,其影响因素可从风力、地形地势等方面进行思考。
【预习达标】
背诵植被类型分布和特征
背诵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4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