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新课标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版新课标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12 23:22: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结构
姓名: 班 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地震的含义和地震波的分类。
2.能识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结构、分层和范围。
3.能识记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作用。
【学习重点】
1.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2.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作用
【学习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易错易混点】
地震波的特点判定;地球内外部圈层的判定;
【要点导学】
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称为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
(3)震级与烈度
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②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③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波
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分类
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类。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点
纵波(P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横波(S波) 较慢 固体
【典例1】【考点:地震波的特点。(原创)】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地震发生时,当地人感觉到了强烈的震感,请分别描述一下位于陆地和河中捕鱼的人的状态?
答案:位于陆地上的人的状态为:先上下跳动,后左右晃动;位于河中捕鱼人的状态:上下晃动。
【学法指导】
①地震波和电磁波要区分开来,是属于不同物质释放能量的外在显现;
②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会使人上下跳动,横波会使人左右摇摆。
知识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莫霍界面:以莫霍洛维契奇名字命名。判定依据:地震波传播到地下约33km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以古登堡名字命名。判定依据:地震波传播到地下2900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2.分类:以莫霍界面(约地下33km处)和古登堡界面(约地下2900km处)划分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1)地壳(A)
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约地下33km。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km,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最后可达70km;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5-10km。
③元素组成:90多种元素组成,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氧、硅、铝、铁、钙、钠、钾、镁这8中元素质量总数最多,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氧接近占1/2,硅占1/4,所以硅酸盐类矿物(多种化合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④分层:硅铝层(地壳上层)和硅镁层(地壳下层)。
(2)地幔(B)
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界面与b古登堡界面之间,约地下2900km。
②分层:分为两部分,上地幔(约地下33-900km)和下地幔(约地下900-2900km)。上地幔包含上地幔的顶部(约地下33-80km)、软流层(约地下80-400km)和上地幔的下部(约地下400-900km)。
③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100-110km,其物质由岩石组成。
④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约地下80-400km。
⑤元素组成:铁、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3)地核(C)
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分层
③元素组成:铁、镍。
④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外核物质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典例2】【考点:地震波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 A、B 表示地震波,其中 A 表示_________波,B 表示_____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___界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它的平均厚度为 千米,主要由 组成。
(3) 图中 F 处,地震波 A 完全__________,地震波 B 速度____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 F 面以上的 E 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F 面是__________界面。
(4) (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G 层叫_______ ,H 层叫________ 。
答案:(1)横 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17 岩石
(3)消失 突然下降 固 古登堡
(4)E 外核 内核
【学法指导】
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特点是我们可以区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关键,主要依靠的是在地震波传播到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的速度变化去划分的;
②地震波传播到莫霍界面,不管是横波还是纵波速度明显都有所增大;
③地震波传播到古登堡界面时,横波速度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④依据地震波传播特性推断:地壳、地幔都为固态;外核为液态或者熔融状态,而内核我们推断为固态金属球。
⑤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且地球的地壳是连续的,只不过薄厚不一。
知识点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3)意义: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典例3】【考点: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2)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2017年9月8日,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近海海域地震发生在_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圈传播。
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氮气;氧气;运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联系;渗透
(3)地核;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学法指导】
①大气圈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②水圈的特点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③生物圈中的生物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元素,其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大约到平流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训练检测】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面
C.在深度约2 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是指(  )
A.①的顶部 B.②的顶部 C.①和②的顶部 D.③的外部
3.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
2019年1月21日凌晨,别济米扬内火山在俄罗斯堪察加地区开始爆炸性喷发,火山灰喷发到海拔1万米的高空。因该火山喷发,航空危险预警为最高“红色”级别。据此回答4~5题。
4.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5.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6. 材料一 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是大连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这是世界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30 000英尺(1米=3.280 8英尺),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
材料二 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陆地地壳与海洋地壳相比较,哪个地壳较厚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
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及其状态。
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摘速度的差异;陆地
(3)莫霍界面;33km
(4)②;地壳;固态
7.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乙______。
(2)当A处发生地震时,B、C、D、F四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级,F地测得地震震级为__________级。
对B、E两点所测得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甲时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1)莫霍面;古登堡面(2)8;E;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3)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5)见下图
解析:(1)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不同划分了三个圈层,分界面分别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前者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后者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2)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所以B和F处震级相同。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E点所测得的纵波波速要快于B点。(3)纵波和横波在莫霍界面以下波速都明显地加快了,在古登堡界面以下,纵波波速突然减慢,横波则完全消失。(5)地球内部外核是液态,横波不能通过,故从A点传出的横波不能传播到被外核阻挡的背影区。
8.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下表中的第一列为地壳的主要特点,第二列为描述地壳特点的角度(维度)。根据样例,完成表格中的内容,感悟描述地壳基本特点的主要方法。
地壳的主要特点 描述地壳基本特点的角度(维度)
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①
地壳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地壳的组成与三态特点
地壳的厚薄不一 ②
(2)下表中的第一列为地幔的主要特点,第二列为描述地幔特点的角度(维度)。根据样例,完成表格中的内容,感悟描述地幔基本特点的主要方法。
地幔的主要特点 描述地幔基本特点的角度(维度)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③
地幔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0% ④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内部差异特点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特殊层”的主要特点 (软流层的位置与作用)
(3)下表中的第一列为地核的主要特点,第二列为描述地核特点的角度(维度)。根据样例,完成表格中的内容,感悟描述地核基本特点的主要方法。
地核的主要特点 描述地核基本特点的角度(维度)
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 ⑤
厚度约3400多千米 ⑥
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⑦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地核内部差异;物质成分、状态与作用特点
(4)根据以上问题的回答,总结描述地球内部圈层基本特点的主要方法。
答案:(1)①地壳的位置特点②地壳的厚度特点
(2)③地幔的位置特点④地幔的体积特点
(3)⑤地核的位置特点⑥地核的厚度特点⑦地核的物质成分特点
(4)描述地球内部圈层基本特点的主要方法:描述位置特点;描述厚度特点或体积特点;描述物质成分与状态特点;描述内部差异特点(若内部较均一,不需要进一步分层;若内部差异明显,可进一步分层;注意特殊层特点与作用的描述);等。
解析:本题以表格的方式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知识的描述中,总结出描述特征的一般方法,深度学习,训练关键能力。其中(1)(2)(3)题为并列式设问,引导学生基于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点,提炼描述三个圈层基本特点的主要方法;在这三个问题中,既有相同的描述方法,也有不同的描述方法,体现三个圈层基本特点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第(4)题是基于前面三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即总结描述地球内部圈层基本特点的主要方法,使地理思维进一步得到锻炼与提升。在提炼主要方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的深层次问题是为什么要从这些角度描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基本特点?因为地球内部圈层是一个立体的圈层(地球是一个球体,三个圈层是地球的三个局部),其本身就具有位置、厚度或体积、物质成分(组成)与状态等特点。因此,描述地理事物基本特点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地理事物自身的特点而定的,全面而细致地观察地理事物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特点是建构描述方法的基础,也是理解描述方法、掌握描述方法的关键,这是“地理建模”的关键所在,也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
9.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____(界面),B为_______(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_______。
(2)写出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①+②是_______;①+②+③是_______;④是_______;C是_______;
D是_______。
(3)被认为岩浆发源地的是_____层(写代号)。
(4)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地震波传播速度如何变化
【预习达标】
能说出地震波的分类和传播特点?
能背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和分类?
能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含哪些?
【拓展阅读】地震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但地震不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据地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公里处。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720公里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
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
板块构造与地震、火山的关系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8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8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结构
姓名: 班 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地震的含义和地震波的分类。
2.能识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结构、分层和范围。
3.能识记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作用。
【学习重点】
1.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2.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作用
【学习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易错易混点】
地震波的特点判定;地球内外部圈层的判定;
【要点导学】
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称为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
(3)震级与烈度
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②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③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波
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分类
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类。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点
纵波(P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横波(S波) 较慢 固体
【典例1】【考点:地震波的特点。(原创)】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地震发生时,当地人感觉到了强烈的震感,请分别描述一下位于陆地和河中捕鱼的人的状态?
【学法指导】①地震波和电磁波要区分开来,是属于不同物质释放能量的外在显现;
②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会使人上下跳动,横波会使人左右摇摆。
知识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莫霍界面:以莫霍洛维契奇名字命名。判定依据:地震波传播到地下约33km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以古登堡名字命名。判定依据:地震波传播到地下2900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2.分类:以莫霍界面(约地下33km处)和古登堡界面(约地下2900km处)划分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1)地壳(A)
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约地下33km。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km,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最后可达70km;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5-10km。
③元素组成:90多种元素组成,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氧、硅、铝、铁、钙、钠、钾、镁这8中元素质量总数最多,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氧接近占1/2,硅占1/4,所以硅酸盐类矿物(多种化合元素组成的物质)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④分层:硅铝层(地壳上层)和硅镁层(地壳下层)。
(2)地幔(B)
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界面与b古登堡界面之间,约地下2900km。
②分层:分为两部分,上地幔(约地下33-900km)和下地幔(约地下900-2900km)。上地幔包含上地幔的顶部(约地下33-80km)、软流层(约地下80-400km)和上地幔的下部(约地下400-900km)。
③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100-110km,其物质由岩石组成。
④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约地下80-400km。
⑤元素组成:铁、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3)地核(C)
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②分层
③元素组成:铁、镍。
④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外核物质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典例2】【考点:地震波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 A、B 表示地震波,其中 A 表示_________波,B 表示_____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___界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它的平均厚度为 千米,主要由 组成。
(3) 图中 F 处,地震波 A 完全__________,地震波 B 速度____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 F 面以上的 E 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F 面是__________界面。
(4) (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G 层叫_______ ,H 层叫________ 。
【学法指导】
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特点是我们可以区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关键,主要依靠的是在地震波传播到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的速度变化去划分的;
②地震波传播到莫霍界面,不管是横波还是纵波速度明显都有所增大;
③地震波传播到古登堡界面时,横波速度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④依据地震波传播特性推断:地壳、地幔都为固态;外核为液态或者熔融状态,而内核我们推断为固态金属球。
⑤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且地球的地壳是连续的,只不过薄厚不一。
知识点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3)意义: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典例3】【考点: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2)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2017年9月8日,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近海海域地震发生在_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圈传播。
【学法指导】
①大气圈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②水圈的特点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③生物圈中的生物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元素,其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大约到平流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训练检测】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面
C.在深度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是指(  )
A.①的顶部 B.②的顶部 C.①和②的顶部 D.③的外部
3.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
2019年1月21日凌晨,别济米扬内火山在俄罗斯堪察加地区开始爆炸性喷发,火山灰喷发到海拔1万米的高空。因该火山喷发,航空危险预警为最高“红色”级别。据此回答4~5题。
4.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5.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6. 材料一 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是大连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这是世界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30 000英尺(1米=3.280 8英尺),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
材料二 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陆地地壳与海洋地壳相比较,哪个地壳较厚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
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及其状态。
7.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乙______。
(2)当A处发生地震时,B、C、D、F四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级,F地测得地震震级为__________级。
对B、E两点所测得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甲时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8.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下表中的第一列为地壳的主要特点,第二列为描述地壳特点的角度(维度)。根据样例,完成表格中的内容,感悟描述地壳基本特点的主要方法。
地壳的主要特点 描述地壳基本特点的角度(维度)
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①
地壳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地壳的组成与三态特点
地壳的厚薄不一 ②
(2)下表中的第一列为地幔的主要特点,第二列为描述地幔特点的角度(维度)。根据样例,完成表格中的内容,感悟描述地幔基本特点的主要方法。
地幔的主要特点 描述地幔基本特点的角度(维度)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③
地幔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0% ④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内部差异特点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特殊层”的主要特点 (软流层的位置与作用)
(3)下表中的第一列为地核的主要特点,第二列为描述地核特点的角度(维度)。根据样例,完成表格中的内容,感悟描述地核基本特点的主要方法。
地核的主要特点 描述地核基本特点的角度(维度)
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 ⑤
厚度约3400多千米 ⑥
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⑦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地核内部差异;物质成分、状态与作用特点
(4)根据以上问题的回答,总结描述地球内部圈层基本特点的主要方法。
9.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____(界面),B为_______(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_______。
(2)写出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①+②是_______;①+②+③是_______;④是_______;C是_______;
D是_______。
(3)被认为岩浆发源地的是_____层(写代号)。
(4)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地震波传播速度如何变化
【预习达标】
能说出地震波的分类和传播特点?
能背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和分类?
能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含哪些?
【拓展阅读】地震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但地震不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据地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公里处。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720公里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
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
板块构造与地震、火山的关系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8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