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案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10 14:4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4~35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第1~6题。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件、数学本。
▍流程一: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根据小军或者小晴的话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共用去多少元?应该找回多少元?
2.谈话:我们先来解决,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流程二:列出算式,尝试计算
1.谈话: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谁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自行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
①列出分步算式5×3=15(元),15+20=35(元)。此时追问:能说说每步算式的意思吗?
②列出综合算式5×3+20=35(元)。此时追问:这道算式你们能看懂吗,谁来说说它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2.提问:怎么计算5×3+20=?、“5×3”算出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3+20
15+20
35
追问学生:刚刚我写的“5×3+20”和“15+20”这两道算式相等吗?这两道算式和得数相等吗?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说看。
指生回答。
提问:怎么表示这两道算式相等呢?
引导学生理解用等号来连接可以表示等号两边相等,并根据学生回答将板书补全:
5×3+20
=15+20
=35
3.教师将正确的计算过程完整的书写一遍,注意提示没有计算的要照抄下来,介绍这就是递等式。
4.在综合算式的第二行先写等号,注意等号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先算5×3,因为5×3在综合算式的前面,所以算出5×3的积后应写在前面,同时把没有运算的20移下来,再算15+20,结果通常写在第三行,注意等号要对齐。
▍流程三:理解运用,归纳算法
1.提问:请你也列一道综合算式解决小晴的问题,并试着用递等式写出计算过程。
展示学生所列算式,追问:15×2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50要写在减号的前面?
2.谁能把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适时追问:30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算?
3.提问:买3盒钢笔,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指生汇报。(40×3―20)
4.提问:刚刚我们列出了三道综合算式,用递等式进行了计算。观察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三道算式都是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在计算像这样的综合算式时,我们是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的。
▍流程四:基础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①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
②提问:16×6的积写在“―”的前面,还是后面,为什么?
引导学生感知:把第一步的运算结果写在相应的位置,没有参加运算的数和运算符号要移下来。
③最后计算结果,并提问: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①学生交流时,提问:错在哪里?
②提问:在计算像这样的混合运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引导学生总结出,在计算时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或者加法,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要写在相应的位置,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要移下来。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比一比、说一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不同,应先算哪一步
学生独立计算。
再次比较,提问: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上下两题的运算符号不完全一样,所以运算的顺序也不一样,计算结果就不同了。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流程五:开放练习,拓展延伸
(1)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
(2)出示四种形式:乘加、乘减、加乘、减乘。
(3)提问:比较这四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都是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在计算过程中都是先算的乘法。
2.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么样?
第一次游戏:出示“2、4、10”三张牌。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4、4、7”三张扑克牌。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流程六: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四 混合运算
1 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混合运算第一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递等式,并尝试用递等式书写计算过程,对于递等式的格式及书写方式的学习是必要的,但理解递等式的含义更为重要。本环节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对已有知识进行正迁移,将前后知识建立链接,更好地理解递等式。
设计思想 学生初步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方法后,趁热打铁激励学生独立再解决两个类似的问题。得到三道同类型的算式后,通过归纳,学生回顾以往经验,找到相同之处并总结出乘法与加减法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
设计思想 学生在学习完新知之后需要一个简单运用的过程,将知识不断地内化,再渐渐地更深层理解和简单运用。适当选取与本课重难点相契合的试题并细致的讲解,发现学生的易错点,并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巩固新知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我纠正、自我小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