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3~74页的复习第1~6题。
1.经历单元知识的整理过程,形成有关面积、面积单位、面积计算方法等学习内容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含义、面积计算方法、面积单位及其换算的理解,进一步积累有关面积计算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加深对面积含义、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形成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教学课件,学生课前完成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
▍流程一:复习交流,梳理结构
1.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整理了本单元的知识。我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整理了哪些知识点,又是怎样整理的。交流的过程中,请你想一想,你最欣赏哪份作品,哪位同学的整理对你有启发。
2.小组交流,教师关注学生中的优秀作品。
3.班级交流。
(1)学生推荐优秀作品。
(2)优秀作品整理者介绍。教师在介绍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补充式介绍。
(3)教师指名展示其他有特点的作品。
4.回顾整理的过程。
提问:好的整理应该有哪些优点?通过刚才的整理你知道本单元中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形成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流程二:基础练习
1.完成复习第1题。
(1)提问:这个单元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你还联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
(2)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知识。
(3)请你举例说明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2.完成复习第2题。
(1)出示第2题,独立完成第2题。
集体订正答案,提问:在填写单位名称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分辨是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选择合适大小的单位进行填写。
(2)提问:除了刚才填写的面积单位,我们还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3)提问:观察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进率,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感受长度是一维,面积是二维。所以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
3.完成复习第3题。
(1)出示第3题,然后独立思考,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2)小组派代表展示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总结:不规则的图形可以用数格子法和割补法来计算面积。
4.完成复习第4题。
(1)出示第4题,提问:想要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数据?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数据。
(3)学生计算,并说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5.完成复习第5、第6题。
出示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批改。
提问:解决有关面积的问题要注意什么?
▍流程三:质疑补充
1.补充题。
(1)谈话: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那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还可以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根据面积和长求出宽,或根据面积和宽求出长。
(2)出示练习:一个长方形菜地面积是36平方米,宽4米。给这个菜地围上篱笆,一共需要多少米长的篱笆?
(3)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2.谈话:刚才我们练习了怎样计算图形的面积、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课前我们同学还准备了一些本单元中有疑问的,或者特别需要注意的,有很高价值的问题,现在请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学生进行交流。
4.提问:在交流的过程中,谁解决了你的疑问,是怎样解决的?你解决了谁的疑问,是怎样解决的?你认为你们组交流的过程中哪一道题最值得向全班同学推荐?
5.小组内推荐并展示问题。
▍流程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方法和知识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8 复习(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一个单元结束后,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自我整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是课堂中有效交流的前题。课堂中的小组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的欣赏和取长补短。最后的全班交流帮助学生对单元复习在方法上产生新的认识,为本单元的知识形成体系初步奠定基础。
设计思想 在这一组基础练习的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进行查漏补缺,因此每道题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同时请学生自主进行总结。如果本环节中有些题目学生完成的正确率比较低,可以用事先准备的题目进行再次练习。
设计思想 质疑与补充并不是本课中可有可无的部分,切实地做好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