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例3和“想想做做”第1~5题。
1.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2.初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通过运算和分析技能的生成,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件、教材。
▍流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提问:请在下面算式中先添上运算符号,再说说运算顺序。
42 4 2
(1)添+、-号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先计算加法,也可以先计算减法,计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
(2)添+、÷号
引导学生发现:当算式中出现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时候,先计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
▍流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导入。
提问:今天小红带了50元钱来到文具店,你从图上可以搜集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书包20元,一本笔记本5元,用50元买一个书包后,还可以买几本笔记本?
提问:小红买了一个书包花了20元,还剩下一些钱,她还想买些笔记本,可不知道这些钱还能买几本笔记本,你能帮她算一算吗?
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列算式解决。
学生列出分布算式:50-20=30(元) 30÷5=6(本)
相机提问:这两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出:先算出买了一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元,再算出这些钱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
小结:要求出可以买几本笔记本,我们需要先在50里去掉20,也就是先算减法。
2.提问:刚才我们分步列出了两道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如果要你列一道综合算式呢?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50-20÷5
②(50-20)÷5
请学生自行阐述想法,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列。
如学生有争议,相机提问:50-20÷5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发现:如果这样列综合算式的话先算的是20÷5,这与我们的解题思路不相符。
提出质疑:题目要求我们先减后除,而列出的算式是先除后减,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产生需要后引导学生认识小括号“( )”。
板书:(50-20)÷5
提问: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了解小括号的意义。
提问:在这个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这道算式中,我们先计算50-20,再计算30÷5。
提问:综合算式中既有除法又有减法,为什么现在我们先算的是减法呢?
引导学生再次解释,在综合算式中,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括号里面的。
3.试一试。
出示题目:
(1)独立试做,提问: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第一道:先算42-18,再算24×30。第二道算式:先算24+50,再算95-75。
(2)提问:这两道题如果没有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了小括号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1个小题应该先算乘法;第2个小题先算减法。
小结:第1题的小括号改变了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第2题的小括号改变了从左往右依次算的运算顺序。
4.提问:通过刚才几道题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小括号有什么作用?一个算式中带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体会:不论综合算式涉及怎样的运算,只要含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流程三:巩固深化,综合运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谁能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总结都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学生自己完成,集体核对,纠错。
提问:在计算有括号的算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仔细观察,说说每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是参与运算的数是一样的,运算的符号也是一样的;不同点是由于其中一题含有小括号,所以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不一样的,算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3.请你把下面的分步算式变成一道综合算式。
96÷6=16 26-16=10 综合算式:
38-18=20 100÷20=5 综合算式:
68÷2=34 100-34=66 综合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核对。
提问:写综合算式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如果是需要先算的,可以打上括号,调整运算顺序。
▍流程四:课后作业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流程五: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50-20=30(元) 30÷5=6(本)
(50-20)÷5
=30÷5
=6(本)
四 混合运算
3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新授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时发现了问题,要先算50-20,在综合算式中应该怎么办呢?以此为核心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丰富混合运算的认识。并对小括号有更深刻的认识。
设计思想 学生在理解括号的用处后,知道有括号的算式中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理解括号可以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在此之后,学生利用这个知识,自己将分步算式组合成综合算式,分析运算顺序,活学活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