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5~6页的例4和“想想做做”第1~4题。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主动对探究的算法进行猜想时,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在具体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正确率。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流程一:激趣导入,唤起旧知
1.激趣导入:头脑转转转,抢答题
(1)算式滚动的过程时间很有限,你能来得及报出相应的得数吗?
13×20 22×40 60×40 90×3 50×20
74×10 20×12 10×70 30×61 10×94
(2)32×14 13×22
貌似一口报出得数太难,算式会停留1分钟,请拿出草稿本,抓紧时间。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一起订正。
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已经难不倒我们了,是不是我们的研究不用开始了?有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补充板书课题:进位)
▍流程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1.(出现前一课的例题)看来大家已经发现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还会出现进位的情况,这是咱们前一节课研究时的情境,怎样在此基础上修改一些,让它成为今天咱们研究的素材呢?
“幼儿园准备购进 箱迷你南瓜,每箱 个,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补充条件,教师板书。
总结:无论这里购进的箱数和每箱个数是如何填的,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都是用箱数×每箱个数,大家举出了这么多例子,有哪些是不符合今天研究要求的?(一同擦去)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围绕其中一个算式“24×53”你会计算吗?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单独给予帮助,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重点讲清计算的过程,每一步算的什么。
你们是这样算的吗?四人一小组,互相看一看计算的过程,有哪些错误,请帮助同伴及时纠正。
现在都会了吗?将计算过程说给同桌听一听
教师总结:先算个位3乘24,得到72个一,再算十位5乘24得到120个十,最后相加得到1272。
怎样验证咱们的计算是正确的呢?
预设学生会提到的方法:
(1)通过讲清算理:24×53可以看作先算3箱南瓜一共有多少个,再算50箱南瓜的个数,最后加起来就是53箱南瓜的数量。
(2)通过验算这个算式就能知道计算是否是正确的了。
一起来验算一下吧。自己试一试,算完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辨析计算中的易错点
在刚才的研究中,有没有发现哪里是大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咱们再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1)计算的顺序不能错,先算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乘第一个乘数,最后相加。
(2)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这一位对齐。
(3)记得每步计算过程中别忘记进位。
4.改错题
下列的计算过程正确吗?如果不对,请改正过来。
分别说出错在哪里,怎样修改。
5.引导汇总
借助24×53咱们研究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黑板上还有很多开始上课时大家列举出的素材,请你从中任选两个,自己算一算,写完在四人小组内批改、纠错。
将小组内发现的错误汇总一下,推选出最有价值的,请及时改正的同学上台说给大家听,你的收获是什么。
6.比较今天学习的乘法计算与之前学习过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类似,都是从个位算起,需要进位的不能忘记。
不同之处: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乘两次,再相加。
▍流程三:深化认识,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从中任挑两题独立计算并验算,(板演)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再次组织讨论,纠正错误。
(2)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进位不能忘记加,计算要正确。)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条件有哪些?你会列式吗?你能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2)学生估算。
(3)汇报估算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咱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吧!和你估算的比较一下。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说一说题意,两种解决方法:
(1)分别算出三种服装各25件的总价,再比较大小。
(2)根据题意可以知道,要想总价最少,须买单价最便宜的;要想总价最多,须买单价最贵的。
比较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流程四:归纳总结,反思评价
今天咱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你是如何研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
一 两位数乘两位数
3 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本课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估算融合在一起,教学的起点是既对又快,所以在答题时间上做了限制。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使得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最后出现的两道笔算题是本课的直接基础,所以留给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的环节。总结时,教师由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继续下去的研究是学生自发形成的。
设计思想 本课与前一课联系紧密,直接引导解决问题没有新意,学生也会觉得枯燥,这个环节的设计立足于两课的联系,让学生明确相应的数量关系,再自主补充条件,经过大家的筛选,确定本课的研究素材,学生研究的气氛浓厚,主动性更强。
设计思想 本课的计算基础学生已具备,新授的环节留给学生自己尝试,能明确本课的起点,对于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能够集中在课堂最宝贵的时间内纠错完成。本课的重点是计算,学生计算的过程要求边说边算,这是提高计算技能的有效方法,能够清晰暴露出学生的错误,也可以降低因粗心而导致的众多错误。
设计思想 将算理的讲解放在学生的验证环节,不会特别刻意,学生能够自主地运用算理说明算法的正确性,这种意识是需要鼓励和强化的。
设计思想 经过两次计算的尝试,学生对于原本的认识已经进行了修正,对两位数乘两位数具体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有利于找出方法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
设计思想 课堂上充分利用素材,一开始的环节,学生研究的目标很明确,自己也提出了很多素材,为了让课堂最重要的环节大家研究的一致性,因此新授时,大家从中集体挑选出一个算式共同研究,在此环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研究的过程体现自主性和独特性,结果的汇总留给小组互助学习。
设计思想 此题是解决问题,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因此设计时将本题与估算结合起来,29这个数据也很有特点,估成30之后,既好算,与计算结果也非常接近,正好体现了估算的价值。
设计思想 此题比较开放,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题目的含义需要学生首先明确,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方法可以多样,但由于本题很明显在计算过程中第二种方法更加简洁,因此让学生观察发现,体现算法优化的过程。
设计思想 计算教学看似比较枯燥,但却是小学阶段数学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对于学的方法比较熟悉,因此本课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这也是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契机,最后的环节,请学生反思研究的过程和体会,可以促进方法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