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五(2)》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五(2)》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10 15:1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的练习五第7~10题。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综合算式来解答问题。
2.在主动对探究的算法进行猜想时,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4.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运用算式的特征简便计算,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算式的特征简便计算,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流程一:激趣导入,唤起旧知
1.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1)180-36-44 180-(36+44)
观察算式。发现:数都一样,不同的是算式中的运算符号及顺序。
按各自的运算顺序算一算,又有什么发现?发现:得数都是100。
思考:为什么结果都是100呢?
小组讨论:你能想办法说明这个发现吗?
以实际问题举例:比如说,有180元钱,买上衣用去了36元,又买裤子用去了44元,剩下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180先减去买上衣的钱,再减去买裤子的钱;或者可以直接用180减去买上衣和裤子总的价钱,这样就可以分别用这两个算式来表示了,得到的结果自然是一样的。
谁再能结合这组算式,举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来说一说,同时理解连减也可以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2)观察第二组:159-(59+37) 159-59-37
这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猜一猜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算一算,看自己的想法正确吗?
比较这两组题,你还有话要说吗?
总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它们的和,反过来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分别减这两个数。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规律叫作“减法的性质”。
2.减法中还存在着这么神奇的奥秘,在其他的运算中有吗?猜一猜。
(1)学生猜测,用算式表达出自己的猜想。
(2)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筛除不可能的规律。
(3)组内交流,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
(4)反馈汇报。
教师出示一组算式:320÷4÷2 320÷(4×2)
它们的结果一样吗?你能想办法说明吗?
你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总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它们的积,反过来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分别除以这两个数。这样的规律我们称为 “除法的性质”。
3.自己在学习单上设计三组像这样的算式,请同桌帮忙验证,并想一想,这个规律有什么用呢?
上面的每组算式中,你觉得哪个算式更好算?
说说你的体会。
▍流程二:自主探究,巩固知识
1.完成练习五第7题。
不计算,在圆圈里填“>”或“<”。
第一轮:请将结果记在心里,课件出示题目。
40×5+3 ○ 40×(5+3)
162-24÷6 ○(162-24)÷6
137-75-25 ○ 137-(75-25)
第二轮:说说比较的方法。
总结:比较得数的多少除了可以计算之外,有时我们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用乘法或除法的意义来理解,也可以运用学过的一些规律。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看谁都能算对。
205-98+46 54×(71-33) 244-6×28
480÷6-45 (79+57)÷4 351-(164-88)
教师给3~4分钟,强调正确率,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核对,反馈主要的错误之处。
再出示三道题:665-128-172 504÷12÷7 428-(228+11)
怎样算得快?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算完,请速度较快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混合运算有必须遵循的运算顺序,一般情况下按照顺序去算,但如果数据有特点,可以根据我们找到的规律将算式变形,再进行计算。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小丽从图书馆借一本《太空历险记》,共132页。看了5天后还剩72页,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如果只能借阅9天,从第6天起,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解析:如何理解“如果只能借阅9天,从第6天起,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尝试。
请学生讲解思路:要求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就要求5天一共看多少页,因此第一问用(132-72)÷5;第二问要想知道后面每天看多少页,就要先算后面的天数,用还剩的页数除以天数就是平均每天看的页数,72÷(9-5)。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下列长方形的周长你会计算吗?出示书上的两个长方形,自己算一算。
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计算? 长×2+宽×2或者(长+宽)×2。
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选择第二种算法?
集体核对。
5.完成“思考题”。
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摆出如图的形状,并依此写出计算每个图形周长的算式。小组讨论,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观察这三幅图,你知道正方形是如何摆放的吗?你能接着摆一摆吗?请把它说给同桌听一听,也可以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试一试。
(2)正方形的个数是如何变化的,接下来会怎样,你能找到规律吗?
(3)堆成的不规则形状,我们如何求周长?
(4)接下去摆,周长是如何变化的?
小组反馈研究的过程和遇到的困难。
对比研究方法,总结研究类似形状物体周长的统一方法。
▍流程三:归纳总结,反思评价
今天的练习包括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有什么收获?
四 混合运算
5 练习五(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本课是混合运算的第二节练习课,包括探究混合计算中的简便方法,在练习的一开始,设计这样的观察练习,激发学生挑战的热情。学生在猜测、计算、举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自主思考计算中的奥秘,并加以具体分析。这个环节的设计锻炼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也对自主学习方法的习得有很大帮助。教师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将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自主讨论,以大问题为主线,帮助学生厘清简便计算的依据、意义和价值,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可以更加深入。
设计思想 本题分成两个环节进行,首先学生看到算式自然而然想要计算,如果必须不计算,学生一定会有些无所适从,因此第一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想一想,到第二轮再说一说自己成熟的思考,多留些时间给学生感受这种题不计算的妙处,体会它的价值。
设计思想 本题有两个目标,首先是能正确、快速地计算两步的混合运算;其次是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地进行计算,为后面专门研究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打好基础。
设计思想 此题的信息量比较大,虽然都是求平均每天要看的页数,但由于整本书被分成前5天看的和后4天看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本题教师搭建一些梯度,先让学生一起来分析关键语句,再独立尝试,尝试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部分同学单独辅导,最后的汇报留给能力强的孩子完成,一道题体现了分层的要求,实现了学生间的互学。
设计思想 本题修改了原本的呈现方式,书上直接给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要求学生代入计算,但实际上利用先求和再乘2是根据数据的特点做出的选择。因此,本题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再要求学生联系学过的四则运算试着自己算一算,最后突出应用过程中的优化处理方式。
设计思想 本题是可操作的开放题,书上只有一个大问题,研究中需要关注的因素太多,正方形拼摆的方式、正方形的个数等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周长。因此本题可以分层给学生搭建一定的坡度,由问题引导,使学生关注这几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同时求“凸”字形图形周长的方法——平移也需要学生形成一种解题意识。正方形的个数是从1开始的连续平方数,后一个图形的周长总是比它前面一个图形的周长多6厘米,因此,左起第四个图形的周长是4+6×3,第五个图形的周长是4+6×4,以此类推……
设计思想 练习课的设计重在学生课前的总结和课上的反思,练习的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学生在不断反思解题思路,整节课的结尾还应有一个整体的回顾过程,帮助学生系统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