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七》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10 15: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57页的练习七第1~7题和“思考题”。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巩固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联系生活经验,掌握求简单经过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解答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熟练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相互转换,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进一步巩固简单的经过时间计算。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流程一:激趣导入,唤起旧知
1.出示情境:小芳和爸爸、妈妈准备利用暑假外出旅游,计划8月5日从南京乘火车去北京,8月9号从北京乘飞机返回。下面是小芳收集的部分信息:
南京到北京的部分列车时间及票价表
类型 出发时间 到达时间 票价/(元/张)
空调快车 21:29 次日09:25 硬座150,硬卧265
动车组列车 15:37 22:30 二等座315
高铁列车 8~19时,每小时至少有一次车,全程约4小时30分钟 二等座445
北京到南京的部分航班时间及票价表
航班 出发时间 到达时间 票价/(元/张) 折扣
A 08:10 10:10 1010 七五折
B 14:15 16:20 1010 九折
C 21:50 23:50 1010 六折
(1)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从表中读到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如果让你给些建议,你会如何选择?
预设:
出发及到达的时刻因素:将出发时间和到达时间的24时记时法转换为12时记时法,结合实际想一想是否合适。
旅途耗时因素:计算经过时间,时间短的更合适。
价格因素:参考票价选择班次。
(3)这几班列车或火车都是几点出发,几点到达,你能用12时记时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吗?
(4)坐火车最快多长时间到达,比其他的列车快了多少?飞机呢?独立思考,在学习单上算一算,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2.在选择火车、飞机班次的过程中,我们又感受到了哪些数学知识的价值?
(1)请拿出学习单,自己边回忆、边梳理,再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
学生反馈整理的情况,教师点评。
(2)对比几位同学的作品,你更喜欢哪种整理的方式?你最欣赏谁的作品,他好在哪里?
(3)相关的两个知识点还有哪些值得强调和注意的地方?
▍流程二:自主探究,巩固知识
1.做练习七第1题
以下这几个时刻,你能进行互相转换吗?连连线。
12:00 21:00 7:00 19:00 15:00
早上7时 下午7时 中午12时 下午3时 晚上9时
(1)独立完成。
(2)你是怎样思考的?集体订正。
教师总结:具体转换时,我们既可以从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推想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也可以反过来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推想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
(3)早上7时和下午7时在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有什么关系?数据上相差12。
2.做练习七第2题
用24时记时法表示图中钟面上的时间。
(1)说给同桌听一听,你是怎样想的?
(2)可以寻找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教师总结:仔细观察图就能发现一些重要的信息,根据图中小朋友正在做的事情以及窗外的“月亮”和“太阳”判断出左边那个钟面所表示的是晚上10时30分,右边那个钟面所表示的是上午10时30分。
(3)时钟上显示了同一种时间,但其实却是一天中不同的时刻,人们正在做的事情也有很大的不同,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3.做练习七第3题(解决问题)
邮递员上午9时第一次取信,以后每4小时取一次。你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每次取信的时间吗?
(1)如何理解“每4小时取一次”?
(2)独立完成填写。
教师总结:已知经过时间,确定第二、三次取信的时间,可从9时起依次向后推4小时,或用加法计算。
4.做练习七第4题
2008年9月27日16:39到16:59“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首次实施空间出舱活动。他出舱活动的时间一共是多少分钟?
怎样计算活动时间?
教师总结:可以进行推想,例如从16:39到16:49经过了10分钟,从16:49到16:59又经过了10分钟,所以从16:39到16:59一共经过了20分钟。也可以列式计算,即59-39=20分钟。
别小看这20分钟,这短短的20分钟出舱活动的时间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只有现在珍惜眼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5.做练习七第5题(单位换算)
在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钟不够,要将小时的单位换算一下才能成功的例子,单位的换算对正确计算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出示题目:
5时=( )分 9分=( )秒
18时=( )分 12分=( )秒
24时=( )分 60分=( )秒
(1)怎样换算?为什么都乘以进率60?
(2)在求经过时间时还会出现最后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你能举一个像这样的例子吗?四人小组互相考一考。
6.做练习七第6题
(1)观察小华星期日一天的主要活动安排,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表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主要可以提一些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3)请你评价小华一天的安排,你有什么想说的?
(4)制作一张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和同学交流。
7.做练习七第7题
计算班车第二次、第三次……发车的时间
(1)你看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自己说一说。
(2)班车发车的时间有什么规律?表中的箭头表示什么?
(3)在表中独立填一填。
(4)王叔叔11:40到车站,准备乘车去机场,能赶上什么时间的班车?
▍流程三:巩固提高
讲解分析思考题,出示题目。
爸爸从家到火车站大约需要20分钟。车站规定发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爸爸最迟应在什么时间从家出发?
(1)从这张火车票中,你能找到哪些有用的信息?
(2)只知道最后的时间,怎样算出几点出发,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
(3)小组里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可以从火车开车时间13:37倒着推想,因为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所以最迟应在13:32前到达车站,因为从家到火车站需要20分钟,所以最迟应在13:12从家出发。
▍流程四:归纳总结,反思评价
今天的整理复习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五 年、月、日
6 练习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本环节是一个结合具体生活的大情境,学生对于暑期外出旅游很熟悉,因此利用此情境会让学生感觉很真实。火车、汽车多个班次的选择问题也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这次让学生自己做选择,有了自主权,学生参与度会更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应用到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转换及求简单的经过时间。这些问题是自发形成的,学生在这个大问题中经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相应的问题。
设计思想 经过第一轮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有了一个综合的体验过程,比起开篇就让学生整理知识框架要更加直观,学生有感触,在整理时就会更加注重细节。学生自主整理时,突出生生互评,谈一谈最欣赏谁的作品,谁的作品对你最有启发,学生再慢慢学习更好的整理方法,这是自主学习指导的重要环节。
设计思想 本题是一道基础题,两种记时法的转换形式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学生独立尝试后都会形成自己习惯的解法。
设计思想 左右两幅图刻意安排时钟上显示的时间是一样的,让学生直观对比,从而感受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的必要。完成书上的练习之后,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进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思想 本题的单位换算是为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做准备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再去减。但是有时根据解法的不同,也会出现将大于60分钟的时间转化为小时表达出来。因此本题增加了反方向的练习,让学生自己举例,目的在于掌握方法,如果给出的数不好计算,也可不必要求算出结果。
设计思想 通过观察范例,评价别人的作品,激发自己制作一份周末安排表的欲望,但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安排时先想一想在这一天里打算做些什么,哪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哪些事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的;还要提醒学生通过与同学的交流,适当调整具体安排。
设计思想 本题是一个结合实际生活的思考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经验,从观察火车票入手,让学生有目的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而一步步分析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设计思想 练习课的设计关键是学生课前的总结和课上的反思,练习的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学生在不断反思解题思路,整节课的结尾还应有一个整体的回顾过程,帮助学生系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