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2~103页的“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汇总讨论”和“回顾反思”。
1.使学生在应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巩固和加深对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的理解,进一步培养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调查——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开展统计活动的经验,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3.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增强实践意识,培养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
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调查——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进一步积累开展统计活动的经验,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排序表(每个小组一份)。
学生准备:计时器、用一周的时间收集需要的数据。
▍流程一:提出问题
提问:同学们每天上学是怎样到学校的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走路、坐车、家长骑电动车送到学校等答案。
出示:你每天上学途中大约要花多少时间?
说明:上学途中所用的时间,是指完成一次从家到学校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而且不考虑出行方式以及路程远近等因素。
学生会根据经验估计自己的用时。
启发:你估计的结果与实际所用的时间相比会有一些误差,而且每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会一模一样吗?怎样估计能更加合理呢?
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
1.要合理估计自己上学途中所用的时间,只凭感觉估计合适吗?
2.收集1天的数据就可以进行分析判断了吗?
说明:要合理估计自己上学途中所用的时间,不能仅凭感觉进行估计,而要通过收集足够多的数据才能进行分析和判断。
讨论:怎样收集自己每天上学途中所用时间的数据呢?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连续几天记录从家出发的时间以及到校的时间,再分别计算每天所经过的时间,得到相关的数据。
▍流程二:收集数据
出示记录表,布置任务:每人每天记录自己出家出发的时间和到校时间。从家出发的时间指的是离开家门的那一刻;到校时间指的是到达校门口的那一刻,这两个时间点大家要记清楚。连续记录5天,把数据记录在教科书第102页的表格里。一周之后,我们再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数据。
提问:你觉得要完成这个任务,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说明:每人需要准备必要的记时工具,记录的时候要及时、认真、客观;不必刻意改变自己的出行方式,原来是步行的还是步行,原来是乘车的还是乘车,要保持一致性。
(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收集数据,平时要经常关注学生是否及时记录了,同时也要请家长帮助进行数据的收集。)
▍流程三:汇总讨论
1.估计途中所用时间
谈话:一个星期过去了,大家的数据收集好了吗?你在收集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提问:你每天上学途中要用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分钟?
讨论: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怎样知道自己每天上学途中大约需要多少分钟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
(1)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时间。
(2)找位于5个数据中间位置的时间。
(3)找最多时间和最少时间,求平均数。
(4)求5次时间的平均值。
……
说明:我们可以先把得到的5个数据按顺序重新排一排,再选择处于中间位置或者出现次数较多的一个数据作为我们估计的时间。
2.小组汇总数据
谈话:下面我们就在小组里收集其他成员的数据,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在教科书第103页的第一个表格里。
活动准备:指导学生先把自己的数据填在第一栏,并且把组内其他成员的姓名填写好。
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教师巡视进行必要的指导。
谈话:大家都收集到需要的数据了吗?可以怎样分析这些数据呢?
明确:可以按时间的长短把小组里的数据重新排一排。
出示排序表:
(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分
提醒:如果有的同学上学途中所用的时间相同,要填在同一个括号里。
例如:
(36)分>(27)分>(25)分>(20)分>(18)分>(15)分>(10 )分
(25)分 (15)分
说明:这样填写,统计的时候才不会漏掉人数。
学生对数据进行排序,排好后与小组里的成员进行核对。
分小组展示排序表,并请组长填好本组的排序表,贴在黑板上。
谈话:有了这张排序表,我们就可以很快地汇总出全组的数据了。
出示教科书第103页的汇总表。
提问:看了这张表,你知道收集到的数据应该怎样分类吗?
明确:“20分钟以下”不包括20分钟,“40分钟以上”不包括40分钟。
学生独立汇总数据,教师对个别有需要的学生进行辅导。
分小组核对答案。
3.分析讨论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03页第一个讨论的问题。
提问:刚才的排序表里,你所用的时间在什么位置?
指导学生在自己所用时间下面做好标记,然后思考问题。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指名带着排序表在实物展台上进行投影并回答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03页第二个讨论的问题。
根据黑板上的分组排序表,每组选一人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同学中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和自己差不多?
利用分组排序表,学生独立进行汇总。
提问:和全班同学相比,你上学途中所用的时间是比较长,还是比较短?
指名回答问题。
▍流程四:回顾反思
提问:我们是怎样估计自己上学途中所用时间的?
板书: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调查——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提问:在整理小组和全班数据时,我们是怎样做到的?
明确:对数据排序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
讨论:
1.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我们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信息?
2.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实际调查以及相应的数据分析加以解决?
说明:同学们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商量一个调查的问题,并收集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把自己得到的结论写下来,就可以作为素材参加今年的“我的生活与数学”活动。
上学时间
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调查——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上学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在进行数据分析、填写统计表之前,增加了一个环节设计,就是填写排序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数据进行排序的习惯。对很多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这种习惯,在填表的时候,总是一个一个地找,一个一个地数,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遗漏数据。填写排序表表面上看来增加了一个环节,多花了一些时间,但是一旦把排序表填好,无论是接下来的填写统计表还是全班数据汇总,都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一个数据在同一组或者全班数据里的特定位置,学生对自己上学途中所用的时间在小组里甚至全班范围内是比较长还是比较短,就一目了然了。
设计思想 每年开展“我的生活与数学”活动时,学生们都感觉没有头绪,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也想不到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与数学有关的。其实,只要引导他们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像这节课最后所说的一样,把自己想调查的问题记录下来,实际收集数据,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再把这个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写成一篇小型的调查报告,就是“我的生活与数学”最好、最真实的素材。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