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书书生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起始考试卷
一、积累(19 分)
1.(2022九下·临海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
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人类追求社会主义的路途上,有鲜花芬芳,也有荆jí 密布。一百年来,中国人追求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闪耀着光荣和梦想,也充满着奋斗和牺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中国人民从未退却、从未动摇。历史雄biàn 地证明:中国没有gū 负社会主义!
2.(2022九下·临海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无限山河泪, 。夏完淳《别云间》
(7)官船来往乱如麻,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8)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这首诗中,表明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的句子是:
, 。
(9)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表明自己在危难之时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
3.(2022九下·临海开学考)初中三年,我们接触到很多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分享,一起传承。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 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主要表现手法 赋、比、兴对后代诗歌的创作影响深远。
B.《论语》 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 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
C.古代离别诗中多写柳。柳, 谐音“留”, 取柳树依依的姿态, 象征离别之深情, 如李白 的“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D.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 汉语中的很多敬辞和谦辞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常见的敬辞有“令尊”“赐教”“见谅”等, 谦辞有“舍弟”“鄙人”“拙著”等。
二、阅读(58分)
4.根据阅读积累,
选择与下列名著相对应的评论。
①《骆驼祥子》 ②《红星照耀中国》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④《朝花夕拾》
A.这本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精神生活最主要的支柱。——张洁
B.他力图还原真相,没有戴上有色眼镜,更没有刻意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
是那种有质感的真实与丰满。——温儒敏
C.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柳斌杰
D.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
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樊骏
5.讽刺小说以贬抑现实的态度和讽刺的表现手法独树一帜,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经典著作。像清代的 (作者)《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的《 》(书名)以清醒的文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
6.小江以“微躯亦有光辉”一句作为论点,来歌颂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请以简·爱这个人物为例,帮小江充实内容,并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 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
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8.小说重点突出了马兰花这个人物形象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0.小说多次写马兰花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马兰花每次流泪时的表现和心情,并说明文章这样写有何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5G产业研究专家冯媛在谈到中国5G技术为什么能领先全球这一问题时表示:在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不同阶段后,5G技术领先来之不易。5G网络传输速率是4G的10-100倍。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警,5G是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疫情期间,在北京,由5G驱动的无人机在国家体育场附近发放口至:在广州,数百辆无人驾驶汽车不停地对街道进行消毒:在南京,一些高中利用5G技术进行了远程考试。医疗领域发现了5G的更多用途。有100多家采用了5G系统的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进行了线上医疗会诊。
(摘编自《参考消息》2020年5月8日)
材料三:5G专家李正茂指出:现在凡是有“智慧”这个字眼的行业。基本都跟5G有关,这就是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基于这个变化。大多数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将会发生一些新变化。
李正茂预测。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芝教育行业体系。过去学校有围墙,今后学校是没有网墙的。学校教育将是开放、公开、大规模的高质量教育。在5G的帮助下,距离将不再是教育难以逾越的鸿沟。
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李正茂解经称。人看电视时,对100星秒的时延几乎没有感知,但在手术中,100毫秒时延可能造成患者生命危险,这是过去远程医疗手术无法进行的原因。5G时代,远程医疗的时延低至几毫秒,让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在广州,5G正被应用于机场安保。监控设备通过5G网络实现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即时分析。借助5G网络,白云机场还建立了统一监控预等和应急处登机制。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
(摘编自《环球时报》2020年5月19日)
11.根据材料,下列对5G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G术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支撑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发展。
B.中国5G技术领先世界来之不易,通信网络先后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等不同发展阶段。
C.基于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所有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已发生一些新变化。
D.5G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在5G的帮助下,教育将会越过“距离”的鸿沟。
12.请你为“材料二”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15字)
13.根据材料,请概括出5G将给一些行业带来哪些变化。你觉得5G还能运用在什么领域呢?
古诗阅读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4.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15.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文言文阅读
①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 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②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① 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②。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③,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④
。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③四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是秋,复大雨,太湖泛溢害稼。公度来岁必饥,复请于朝, 乞免上供米半,又多乞度牒以籴⑤常平米,并义仓所有,皆以备来岁出粜,朝廷多从之。由是吴越之民,复免流散。运河失湖水之利,则取给于江潮,潮浑浊多淤,河行阛阓⑥ 中,三年一淘,为市井大患,而六井亦几废。公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⑦,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吴人种菱,春辄芟⑧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菱,收其利以备修湖,则湖当不复堙塞。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
④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选自《东坡先生墓志铭》)
【注释】 ①押伴:陪伴客使。②钤(qián)辖亢礼: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③悛(quān):悔改。④戢(jí)
:收敛。⑤籴(dí) :买进(粮食); 下文粜(tiào), 指卖出(粮食)。⑥阛阓(huán
huì): 街市。⑦葑(fēng)田: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⑧芟(shān):除(草)。
1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公度来岁必饥( )②公间至湖上(
)
③为长堤以通南北( )④然终不以为恨(
)
17.下列划线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疾时文之诡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春辄芟除,不遗寸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然终不以为恨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今乃尔暴恣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18.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3处)
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20.从选文①-③段和《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
三、写作(68分)
21.(2022九下·临海开学考)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某国一位女士来到中国一所小学,找了五位小朋友,要求他们配合做一件事情。这位女士拿出一只瓶子,里面有五个小球,每个小球有一根线牵着。女士对五位小朋友说:“你们每人拽住一只小球,在7秒钟内必须全部从瓶中拽出,否则就会被瓶中的水淹死。记住,瓶口只容得下一只小球,谁的小球出得慢,谁就有被淹死的危险。”五个小朋友中最大的一位想了想,然后和其他四个小朋友耳语了几句,之后示意女士可以下令了。女士说:“开始!”只见年龄最小的小朋友最先将小球拽出,第二、三、四个小球随后出来,最后拽出来的是那位年龄最大的小朋友。7秒钟内5只小球全部拽出。这位女士被眼前中国小朋友的举动惊呆了,接着便流出感动的泪水。她说:“这个试验我在其他国家做过好几次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往外拽,结果挤在瓶口谁也出不来,全淹死在里面了。中国的小朋友了不起!”
要求:①根据这则材料,确立一个观点,写一篇议论文;②题目自拟,150字左右。
22.(2022九下·临海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成功由点滴积系而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实现从量变到 质变的飞跃。幸福和成功不会自己出现,它们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请以“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请自拟题目;
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棘;辩;辜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荆jí 应为荆棘, 雄biàn 应为雄辩, gū 负应 为辜负。
故答案为:棘;辩;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注意用正楷书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2.【答案】(1)悠然见南山
(2)归雁洛阳边
(3)忽如一夜春风来
(4)浊酒一杯家万里
(5)弓如霹雳弦惊
(6)谁言天地宽
(7)全仗你抬声价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是考查古诗文默写。根据提示默写出相关的句子。注意雁、霹雳、汗青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 悠然见南山 ⑵ 归雁洛阳边 ⑶ 忽如一夜春风来 ⑷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⑸ 弓如霹雳弦惊 ⑹ 谁言天地宽 (7) 全仗你抬声价 (8)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9)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多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3.【答案】D
【知识点】文化典籍;称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BC.正确。
D.有误,因为“见谅”是谦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4.【答案】D;B;A;C
【知识点】《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评价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
A.根据“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可知是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评价;
B.根据“还原真相”“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可知是对《红星照耀中国》的评价;
C.根据“.写人记事”“对旧日情怀的回顾”可知是对《朝花夕拾》的评价;
D.根据“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可知是对《骆驼祥子》的评价;
故答案为:D;B;A;C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评价的辨析能力。课本上对于名著的讲解要熟记,看名著要记住作者,里面的特色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以及其精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或所刻画影射出的社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等等。
5.【答案】吴敬梓;格列夫游记
【知识点】《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 斯威夫特的《格列夫游记》以清醒的文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
故答案为:吴敬梓;格列夫游记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答案】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养在舅母家,备受虐待,后被舅母打发到孤儿院去。孤儿院环境恶劣,但她顽强地活了下来。在和罗切斯特的相识相爱中,她能够保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寻找新的生活出路。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题干中提及“微躯亦有光辉”是小江的论点,因此解答本题时,需要结合原著内容先点出人物的平凡之处,再分析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例如,《朝花夕拾》中的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地位不高,也没有名字,但是她为人十分善良,哪怕是迷信也希望将福橘的好运传递给鲁迅。她还非常爱护鲁迅,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把鲁迅喜欢的《山海经》给他找了来。
答案:
示例一: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地位不高,也没有名字,但是她为人十分善良,哪怕是迷信也希望将福橘的好运传递给鲁迅。她还非常爱护鲁迅,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把鲁迅喜欢的《山海经》给他找了来。
示例二:孙少平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境贫苦。但他坚定理想,对知识充满了渴求,不顾家人的阻挠,坚定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勇敢地在城市中打拼。他不折不挠,晓霞的离开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带着挚爱的理想继续前行。
示例三:简 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养于舅母家,备受虐待,后被舅母打发到孤儿院去。孤儿院环境恶劣,但她顽强地活了下来。在和罗切斯特的相识相爱中,她能够保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
示例四:马二宅心仁厚,对朋友慷慨相助。一个老实的好人。洪憨仙利用他去骗取钱财,可是骗术进行到一半,洪憨仙突然死了。马二先生后来知晓了这一切,明知道自己是受骗者,却还要主动拿钱给洪憨仙办丧事。他在城隍山遇到了少年匡超人,得知他流落在外,思念父母却无力还乡,顿时心生同情。于是,他慷慨赠送给匡超人十两银子,并谆谆劝导他要好好读八股文章,考举人进士,进而光宗耀祖。
故答案为: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养在舅母家,备受虐待,后被舅母打发到孤儿院去。孤儿院环境恶劣,但她顽强地活了下来。在和罗切斯特的相识相爱中,她能够保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寻找新的生活出路。
【点评】阅读名著时,不仅仅要注意人物的基本信息,例如名字的由来、国籍、人际关系等,还要注意人物的性格及其经历发展,深入地理解
【答案】7.D
8.①朴实善良,富有同情心。听说麻婶的不幸后,提不起精神,不时发呆,想起之前麻婶的帮忙,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不在麻婶未脱离生命危险,麻婶女儿伤心之时,提及借款之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坚强而不妥协。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9.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脉络清晰,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10.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的委屈与隐忍;
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
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现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具体分析加说明效果。)
【知识点】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分析出错误的地方是什么,然后运用排除法,找出最恰当的一项。
⑵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入手。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及作用的分析。线索指串起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的物品、事件或情感。有时文章会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一般是一个物体或人或事,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感情,想要抒发的中心思想。两线索好处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有的也可以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使情感表达更完整等,具体还要依据文章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时,首先联系上下文内容和语境,揣摩人物心理,注意要结合人物情感来分析。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从第④段“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可知三孬得知麻婶重病住院,劝马兰花向麻婶女儿要钱,只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且只是对马兰花进行劝说,所以“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的说法不准确,“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的说法错误;
B.根据第 段“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分析,马兰花的丈夫之所以耿耿于怀,是因为一家人生活艰苦,六百元钱对他们而言不是小数目。联系第 段“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可知马兰花的丈夫感悟到人间真情,对自己以前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所以“马兰花的丈夫……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表述不当;
C.从第 段“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可知,文本突出的是麻婶的女儿通情达理的品质,并没有写出“精明”的特点,所以“一个精明的人”用语不准确,“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从第第⑤段“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第⑦段“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可以看出马兰花的朴实善良,富有同情心;
根据第⑧段“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第⑨段“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可知,马兰花在医院见麻婶女儿伤心,她不顾丈夫多次提醒,绝口不提还钱的事,可以看出她的善解人意,有情有义;
根据第 段“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第 段“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 段“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第 段“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可以看出她做人有原则,坚强而不妥协。
9.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及作用的分析。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可从文章找到内容,暗线可从内容情节方面分析。
从第⑤段“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第⑨段“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第 段“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第 段“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可总结明线为: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或:小说的明线是:马兰花得知麻婶得病后发呆——到医院看望未提六百元钱事——对丈夫常拿六百元钱说事很伤心——读麻婶女儿的信满眼泪水);
从第④段“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第 段“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第 段“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可总结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或小说的暗线是:麻婶向马兰花借六百元钱——得脑溢血在医院抢救,未果——其女儿火化麻婶带骨灰回上海——写信替母还马兰花钱。)。
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展现她们懂得感恩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突出了马兰花这样普通劳动者的善良朴实以及麻婶母女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
10.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第 段“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这是马兰花第一次流泪,结合第 段“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可知表达了马兰花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
第 段“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这是马兰花第二次流泪,结合第 段“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第 段“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可知马兰花眼里含着泪,表达了对丈夫的斤斤计较,不明人情事理的气愤与不满;
第 段“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这是马兰花第三次流泪,结合第 段“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第 段麻婶女儿的来信内容“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可知满眼泪水背后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和悲伤,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更有对丈夫思想行为转变的释然。
【答案】11.C
12.示例:①5G产业“战疫”表现亮丽;②5G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③5G助力各地抗疫
13.行业变化:①5G将会变革教育体系。②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5G将让
民航业安全更有保障。运用领域:智能制浩、智慧城市、智能基建等等。(举出一例即可)
【知识点】新闻概括;新闻报道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的要求,对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尽管新闻标题的形式有多行、双行和单行标题等三种,但中考答题一般要求考生写出单行标题就可以了,一般的解题思路就是常常在导语部分(第一段或第一句)中概括即可,做到鲜明、醒目和新颖。
(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答案进行归纳概括。
1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BD.正确;
C.有误,从材料三中“5G专家李正茂指出这就是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基于这个变化,大多数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将会发生一些新变化”可知,C项中“所有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形态已发生一些新变化”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材料二的内容写疫情期间5G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北京发放口罩,广州街道消毒,南京远程考试,医疗领域的更多应用。因此,可以概括为:①5G产业“战疫”表现亮丽;②5G疫情期间应用广泛;③5G助力各地抗疫。
1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结合“李正茂预测,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概括为:5G将会变革教育体系;结合“5G时代,远程医疗的时延低至几毫秒,让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概括为: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结合“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概括为: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
【答案】14.造访;朱门
15.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蕉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于古诗的理解。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词语的含义。理解全诗的内容,填上正确的汉字。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李将军形象的句子,注意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大类把握。
14.“过”,造访,不可解释为经过,根据下文可以得知他去拜访了李将军,写了李将军的生活,刻画了李将军的人物形象。题目译为:早春拜访龙武李将军书斋。要明确首联哪个词点出人物地位,应明确首联写了什么,首联上半句写自然景色,无关社会地位,下半句中“朱门”点出地位,因为在古代,王公贵族喜欢将门刷成朱红色,这个门的颜色就点出李将军的身份地位。而“冷静”是点出门前的特点,“闲居”点出人物的状态悠闲。
15.正面描写的句子是“吟哦野客任狂疏”和“就中爱读英雄传”,应抓住刻画人物的关键词,关注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比如“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接下来分析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中表现的形象,可见李将军非常的豪放,有志趣。侧面描写表现在首联和颔联,侧重环境描写,首联是自然环境,写出将军所住之地的幽静。颔联是书房摆设,通过书房摆设写出人物的个性,作为将领,将军很儒雅,有文人趣味。侧面描写还体现在“语笑侍儿知礼数”,通过“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表明将军有文化修养。
【答案】16.推测;估计;偶尔;间或;建造;遗憾
17.D
18.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19.等到成人后,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
20.从苏东坡贬官黄州时月夜游承天寺和野外途中偶遇风雨有感,我们读出了一个豁达乐观的苏东坡;从他成人后学通经史,被欧阳文忠公赏识,读出了一个聪慧博学、文才过人的苏东坡;从他通判杭州时因法便民,知杭州时上书朝廷准备粮食应对饥荒,清理疏通西湖,修建苏公堤等事,读出了一个关爱百姓、造福一方的苏东坡;从他斥责押伴使臣一事,
读出了一个为官正直,严于律吏的苏东坡。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一词多义仍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式为解释或辨析,题型以填空和选择为主。对于一词多义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⑶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⑸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本句意为:家兄估计第二年一定会闹饥荒。度:推测;估计。
(2)本句意为:家兄偶尔来到湖上。间:时而,间或。
(3)本句意为:筑造了一条长堤来沟通南北岸。为:建造。
(4)本句意为:然而始终不以此为遗憾。恨:遗憾。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疾:动词,痛恨\形容词,快。
B.遗:动词,留下\动词,给予。
C.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代词,这样。
D.乃:副词,表转折,竟然。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
“吏民畏爱”的宾语是苏轼,此处省略了宾语,在其后断开;“及罢去”是时间状语,位于下句句首,单独断开。“学士”是“谓之”的内容,其实是“谓之为学士”,应在“学士”后断开;“而”字表转折,在其前断开。
最终划分为: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
比:等到。冠:行冠礼,指成人。通:通晓。属:写作。日:每天。言:字。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本文第一段,写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可见,他博通经史,被欧阳修称赞,聪慧博学、文才过人。
第二段,写他“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第三段“公度来岁必饥,复请于朝,乞免上供米半……由是吴越之民,复免流散”,并去除葑田,修建堤坝,为杭州人民造福,可见他关爱百姓、造福一方。
第二段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一事,可见他“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嫉恶如仇,为官正直,严于律吏。
21.【答案】合作精神
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自身要有较高的素质,还必须要有能够同别人合作的精神。如同上面例子中的五位小朋友,若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不团结合作,那么一个也活不了;相反,若团结起来,则全部可以生还。由此引申到一个民族,若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这个民族必须有极强的凝聚力。以前的中国人曾被称为“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是一条虫”,就是因为“窝里斗”,团结精神不强,这样怎能不衰落呢?我们一定要虚心向这五位小朋友学习合作精神,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个关于团结协作的小故事,题目要求写一篇小议论文。这则材料就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确立观点:①要有合作精神;②团结就是力量;③要有秩序;④欲速则不达;⑤不能低估组织者的作用;⑥要临危不乱(镇定、冷静)等。
故答案为:合作精神
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自身要有较高的素质,还必须要有能够同别人合作的精神。如同上面例子中的五位小朋友,若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不团结合作,那么一个也活不了;相反,若团结起来,则全部可以生还。由此引申到一个民族,若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这个民族必须有极强的凝聚力。以前的中国人曾被称为“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是一条虫”,就是因为“窝里斗”,团结精神不强,这样怎能不衰落呢?我们一定要虚心向这五位小朋友学习合作精神,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点评】考查微写作。写好微写作,要明确写作目的。微写作是用简约精炼的语言对某一社会事件、文艺作品等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的写作。评论类微写作一般先引用材料或叙述现象,接着明确论点,然后分析材料,综合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进一步论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写作对象要表述清晰。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2.【答案】略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题目采用了“引导语+写作要求”的形式。引导语阐释了“恒”的深刻内涵,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写作要求给出了本次作文的话题“恒”。恒,恒心、持久。立意的时候要将“恒”具体化,例如:恒久、恒心、持之以恒、永恒等等。选材方面,侧重成长过程中关于“追梦”“恒心”“毅力”等有启迪意义的事例。1.从学习的角度。在学习上做一个有恒心的人。比如学写作文,要坚持不懈地阅读课外书籍,并学会从书本中积累重要字词和优美句子,强化平时的作文训练。期末复习,坚持不懈,做好备考工作,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2.从生活的角度。生活中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恒心。比如自己去爬山,爬到半山腰时已经筋疲力尽,想放弃时突然想起某个励志故事,受到鼓舞,于是继续前行,终于爬上高峰。3.从爱好的角度。要坚持自己的爱好。比如说自己喜欢唱歌,但是父母认为学习最重要,考上好大学才是正道,但自己在课外书中看到一些有恒心的故事时受到鼓舞,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4.从感悟的角度。成功需要有恒心。可以从某植物不停生长说起,从而联想起生活中种种坚持和半途而废的事例,突出恒心对我们的重要性。行文,可以选择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注意对主题“恒”的突出。
【范文】
恒
风雨后,我遇见了我的“良师益友”,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坚持不懈。
——题记
“哗哗哗”,豆大的雨珠似顽皮的孩童,不停地滚落到地面,溅起一层层水花。天空如墨般黑暗,我撑着伞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低落,想着那张被我压在书包底部的试卷,师长的无言,同学们的叹息……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吸了吸鼻子,倔强地不让它流下。
回到家中,我把那张“遍体鳞伤”的试卷找出来,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红叉,感觉到迷雾笼罩般不知所措。
“啊!”客厅传来的惊呼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是妈妈。我冲出房间,看见一脸惋惜的妈妈。“怎么了?”我关心地问。
“你看!”妈妈指向了院子,我转头一看,昔日里妈妈悉心照顾的花草一片狼藉。
妈妈平日里喜爱摆弄一些花花草草,将它们视若珍宝,可那些外表艳丽,实际却脆弱的花骨朵哪经得起风雨这般摧残。
“没事……没事的,以后可以再种。”我赶忙宽慰道。
“唉。”妈妈一脸不甘心地走向院子,我也连忙跟上去帮忙收拾。入眼净是残花败叶,哪有半分平日里娇嫩的姿态?突然,一抹白色闯入眼帘,我回头看,一朵白色的小花在角落里熠熠生辉。花瓣上的露珠已然揭示了它风雨过后的坚强,它在一片废墟中如王者般强大,睥睨着那些不堪一击的花骨朵。它那迎风飘扬是它击败风雨、迎接胜利的骄傲姿态。
白色的小花仿佛一缕清风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小小的花遇见困难都能勇往直前,更何况是我呢!我决定学习小花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打败吹打我的风雨,迎接胜利的曙光。
你就是我的“良师益友”,你教给我永不放弃的信念,只要有恒心,暴风雨总会过去,阳光总会到来。谢谢你,白色的小花。
【点评】本题考查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要注意
①把握文体
②缩小范围
③拟好题目
④善于联想
⑤写出新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书书生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起始考试卷
一、积累(19 分)
1.(2022九下·临海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
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人类追求社会主义的路途上,有鲜花芬芳,也有荆jí 密布。一百年来,中国人追求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闪耀着光荣和梦想,也充满着奋斗和牺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中国人民从未退却、从未动摇。历史雄biàn 地证明:中国没有gū 负社会主义!
【答案】棘;辩;辜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荆jí 应为荆棘, 雄biàn 应为雄辩, gū 负应 为辜负。
故答案为:棘;辩;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注意用正楷书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2.(2022九下·临海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无限山河泪, 。夏完淳《别云间》
(7)官船来往乱如麻,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8)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这首诗中,表明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的句子是:
, 。
(9)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表明自己在危难之时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
【答案】(1)悠然见南山
(2)归雁洛阳边
(3)忽如一夜春风来
(4)浊酒一杯家万里
(5)弓如霹雳弦惊
(6)谁言天地宽
(7)全仗你抬声价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是考查古诗文默写。根据提示默写出相关的句子。注意雁、霹雳、汗青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 悠然见南山 ⑵ 归雁洛阳边 ⑶ 忽如一夜春风来 ⑷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⑸ 弓如霹雳弦惊 ⑹ 谁言天地宽 (7) 全仗你抬声价 (8)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9)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多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3.(2022九下·临海开学考)初中三年,我们接触到很多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分享,一起传承。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 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主要表现手法 赋、比、兴对后代诗歌的创作影响深远。
B.《论语》 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 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
C.古代离别诗中多写柳。柳, 谐音“留”, 取柳树依依的姿态, 象征离别之深情, 如李白 的“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D.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 汉语中的很多敬辞和谦辞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常见的敬辞有“令尊”“赐教”“见谅”等, 谦辞有“舍弟”“鄙人”“拙著”等。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典籍;称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BC.正确。
D.有误,因为“见谅”是谦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二、阅读(58分)
4.根据阅读积累,
选择与下列名著相对应的评论。
①《骆驼祥子》 ②《红星照耀中国》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④《朝花夕拾》
A.这本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精神生活最主要的支柱。——张洁
B.他力图还原真相,没有戴上有色眼镜,更没有刻意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
是那种有质感的真实与丰满。——温儒敏
C.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柳斌杰
D.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
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樊骏
【答案】D;B;A;C
【知识点】《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评价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
A.根据“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可知是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评价;
B.根据“还原真相”“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可知是对《红星照耀中国》的评价;
C.根据“.写人记事”“对旧日情怀的回顾”可知是对《朝花夕拾》的评价;
D.根据“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可知是对《骆驼祥子》的评价;
故答案为:D;B;A;C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评价的辨析能力。课本上对于名著的讲解要熟记,看名著要记住作者,里面的特色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以及其精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或所刻画影射出的社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等等。
5.讽刺小说以贬抑现实的态度和讽刺的表现手法独树一帜,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经典著作。像清代的 (作者)《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的《 》(书名)以清醒的文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
【答案】吴敬梓;格列夫游记
【知识点】《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 斯威夫特的《格列夫游记》以清醒的文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
故答案为:吴敬梓;格列夫游记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小江以“微躯亦有光辉”一句作为论点,来歌颂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请以简·爱这个人物为例,帮小江充实内容,并说明理由
【答案】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养在舅母家,备受虐待,后被舅母打发到孤儿院去。孤儿院环境恶劣,但她顽强地活了下来。在和罗切斯特的相识相爱中,她能够保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寻找新的生活出路。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题干中提及“微躯亦有光辉”是小江的论点,因此解答本题时,需要结合原著内容先点出人物的平凡之处,再分析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例如,《朝花夕拾》中的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地位不高,也没有名字,但是她为人十分善良,哪怕是迷信也希望将福橘的好运传递给鲁迅。她还非常爱护鲁迅,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把鲁迅喜欢的《山海经》给他找了来。
答案:
示例一: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地位不高,也没有名字,但是她为人十分善良,哪怕是迷信也希望将福橘的好运传递给鲁迅。她还非常爱护鲁迅,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把鲁迅喜欢的《山海经》给他找了来。
示例二:孙少平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境贫苦。但他坚定理想,对知识充满了渴求,不顾家人的阻挠,坚定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勇敢地在城市中打拼。他不折不挠,晓霞的离开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带着挚爱的理想继续前行。
示例三:简 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养于舅母家,备受虐待,后被舅母打发到孤儿院去。孤儿院环境恶劣,但她顽强地活了下来。在和罗切斯特的相识相爱中,她能够保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
示例四:马二宅心仁厚,对朋友慷慨相助。一个老实的好人。洪憨仙利用他去骗取钱财,可是骗术进行到一半,洪憨仙突然死了。马二先生后来知晓了这一切,明知道自己是受骗者,却还要主动拿钱给洪憨仙办丧事。他在城隍山遇到了少年匡超人,得知他流落在外,思念父母却无力还乡,顿时心生同情。于是,他慷慨赠送给匡超人十两银子,并谆谆劝导他要好好读八股文章,考举人进士,进而光宗耀祖。
故答案为: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养在舅母家,备受虐待,后被舅母打发到孤儿院去。孤儿院环境恶劣,但她顽强地活了下来。在和罗切斯特的相识相爱中,她能够保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寻找新的生活出路。
【点评】阅读名著时,不仅仅要注意人物的基本信息,例如名字的由来、国籍、人际关系等,还要注意人物的性格及其经历发展,深入地理解
现代文阅读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 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
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8.小说重点突出了马兰花这个人物形象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0.小说多次写马兰花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马兰花每次流泪时的表现和心情,并说明文章这样写有何效果。
【答案】7.D
8.①朴实善良,富有同情心。听说麻婶的不幸后,提不起精神,不时发呆,想起之前麻婶的帮忙,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不在麻婶未脱离生命危险,麻婶女儿伤心之时,提及借款之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坚强而不妥协。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9.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脉络清晰,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10.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的委屈与隐忍;
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
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现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具体分析加说明效果。)
【知识点】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分析出错误的地方是什么,然后运用排除法,找出最恰当的一项。
⑵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入手。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及作用的分析。线索指串起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的物品、事件或情感。有时文章会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一般是一个物体或人或事,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感情,想要抒发的中心思想。两线索好处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有的也可以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使情感表达更完整等,具体还要依据文章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时,首先联系上下文内容和语境,揣摩人物心理,注意要结合人物情感来分析。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从第④段“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可知三孬得知麻婶重病住院,劝马兰花向麻婶女儿要钱,只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且只是对马兰花进行劝说,所以“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的说法不准确,“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的说法错误;
B.根据第 段“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分析,马兰花的丈夫之所以耿耿于怀,是因为一家人生活艰苦,六百元钱对他们而言不是小数目。联系第 段“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可知马兰花的丈夫感悟到人间真情,对自己以前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所以“马兰花的丈夫……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表述不当;
C.从第 段“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可知,文本突出的是麻婶的女儿通情达理的品质,并没有写出“精明”的特点,所以“一个精明的人”用语不准确,“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从第第⑤段“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第⑦段“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可以看出马兰花的朴实善良,富有同情心;
根据第⑧段“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第⑨段“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可知,马兰花在医院见麻婶女儿伤心,她不顾丈夫多次提醒,绝口不提还钱的事,可以看出她的善解人意,有情有义;
根据第 段“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第 段“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 段“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第 段“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可以看出她做人有原则,坚强而不妥协。
9.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及作用的分析。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可从文章找到内容,暗线可从内容情节方面分析。
从第⑤段“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第⑨段“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第 段“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第 段“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可总结明线为: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或:小说的明线是:马兰花得知麻婶得病后发呆——到医院看望未提六百元钱事——对丈夫常拿六百元钱说事很伤心——读麻婶女儿的信满眼泪水);
从第④段“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第 段“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第 段“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可总结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或小说的暗线是:麻婶向马兰花借六百元钱——得脑溢血在医院抢救,未果——其女儿火化麻婶带骨灰回上海——写信替母还马兰花钱。)。
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展现她们懂得感恩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突出了马兰花这样普通劳动者的善良朴实以及麻婶母女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
10.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第 段“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这是马兰花第一次流泪,结合第 段“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可知表达了马兰花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
第 段“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这是马兰花第二次流泪,结合第 段“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第 段“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可知马兰花眼里含着泪,表达了对丈夫的斤斤计较,不明人情事理的气愤与不满;
第 段“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这是马兰花第三次流泪,结合第 段“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第 段麻婶女儿的来信内容“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可知满眼泪水背后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和悲伤,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更有对丈夫思想行为转变的释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5G产业研究专家冯媛在谈到中国5G技术为什么能领先全球这一问题时表示:在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不同阶段后,5G技术领先来之不易。5G网络传输速率是4G的10-100倍。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警,5G是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疫情期间,在北京,由5G驱动的无人机在国家体育场附近发放口至:在广州,数百辆无人驾驶汽车不停地对街道进行消毒:在南京,一些高中利用5G技术进行了远程考试。医疗领域发现了5G的更多用途。有100多家采用了5G系统的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进行了线上医疗会诊。
(摘编自《参考消息》2020年5月8日)
材料三:5G专家李正茂指出:现在凡是有“智慧”这个字眼的行业。基本都跟5G有关,这就是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基于这个变化。大多数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将会发生一些新变化。
李正茂预测。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芝教育行业体系。过去学校有围墙,今后学校是没有网墙的。学校教育将是开放、公开、大规模的高质量教育。在5G的帮助下,距离将不再是教育难以逾越的鸿沟。
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李正茂解经称。人看电视时,对100星秒的时延几乎没有感知,但在手术中,100毫秒时延可能造成患者生命危险,这是过去远程医疗手术无法进行的原因。5G时代,远程医疗的时延低至几毫秒,让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在广州,5G正被应用于机场安保。监控设备通过5G网络实现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即时分析。借助5G网络,白云机场还建立了统一监控预等和应急处登机制。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
(摘编自《环球时报》2020年5月19日)
11.根据材料,下列对5G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5G术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支撑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发展。
B.中国5G技术领先世界来之不易,通信网络先后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等不同发展阶段。
C.基于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所有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已发生一些新变化。
D.5G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在5G的帮助下,教育将会越过“距离”的鸿沟。
12.请你为“材料二”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15字)
13.根据材料,请概括出5G将给一些行业带来哪些变化。你觉得5G还能运用在什么领域呢?
【答案】11.C
12.示例:①5G产业“战疫”表现亮丽;②5G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③5G助力各地抗疫
13.行业变化:①5G将会变革教育体系。②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5G将让
民航业安全更有保障。运用领域:智能制浩、智慧城市、智能基建等等。(举出一例即可)
【知识点】新闻概括;新闻报道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的要求,对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尽管新闻标题的形式有多行、双行和单行标题等三种,但中考答题一般要求考生写出单行标题就可以了,一般的解题思路就是常常在导语部分(第一段或第一句)中概括即可,做到鲜明、醒目和新颖。
(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答案进行归纳概括。
1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BD.正确;
C.有误,从材料三中“5G专家李正茂指出这就是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基于这个变化,大多数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将会发生一些新变化”可知,C项中“所有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形态已发生一些新变化”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材料二的内容写疫情期间5G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北京发放口罩,广州街道消毒,南京远程考试,医疗领域的更多应用。因此,可以概括为:①5G产业“战疫”表现亮丽;②5G疫情期间应用广泛;③5G助力各地抗疫。
1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结合“李正茂预测,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概括为:5G将会变革教育体系;结合“5G时代,远程医疗的时延低至几毫秒,让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概括为: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结合“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概括为: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
古诗阅读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4.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15.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造访;朱门
15.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蕉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于古诗的理解。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词语的含义。理解全诗的内容,填上正确的汉字。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李将军形象的句子,注意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大类把握。
14.“过”,造访,不可解释为经过,根据下文可以得知他去拜访了李将军,写了李将军的生活,刻画了李将军的人物形象。题目译为:早春拜访龙武李将军书斋。要明确首联哪个词点出人物地位,应明确首联写了什么,首联上半句写自然景色,无关社会地位,下半句中“朱门”点出地位,因为在古代,王公贵族喜欢将门刷成朱红色,这个门的颜色就点出李将军的身份地位。而“冷静”是点出门前的特点,“闲居”点出人物的状态悠闲。
15.正面描写的句子是“吟哦野客任狂疏”和“就中爱读英雄传”,应抓住刻画人物的关键词,关注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比如“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接下来分析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中表现的形象,可见李将军非常的豪放,有志趣。侧面描写表现在首联和颔联,侧重环境描写,首联是自然环境,写出将军所住之地的幽静。颔联是书房摆设,通过书房摆设写出人物的个性,作为将领,将军很儒雅,有文人趣味。侧面描写还体现在“语笑侍儿知礼数”,通过“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表明将军有文化修养。
文言文阅读
①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 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②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① 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②。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③,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④
。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③四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是秋,复大雨,太湖泛溢害稼。公度来岁必饥,复请于朝, 乞免上供米半,又多乞度牒以籴⑤常平米,并义仓所有,皆以备来岁出粜,朝廷多从之。由是吴越之民,复免流散。运河失湖水之利,则取给于江潮,潮浑浊多淤,河行阛阓⑥ 中,三年一淘,为市井大患,而六井亦几废。公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⑦,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吴人种菱,春辄芟⑧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菱,收其利以备修湖,则湖当不复堙塞。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
④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选自《东坡先生墓志铭》)
【注释】 ①押伴:陪伴客使。②钤(qián)辖亢礼: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③悛(quān):悔改。④戢(jí)
:收敛。⑤籴(dí) :买进(粮食); 下文粜(tiào), 指卖出(粮食)。⑥阛阓(huán
huì): 街市。⑦葑(fēng)田: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⑧芟(shān):除(草)。
1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公度来岁必饥( )②公间至湖上(
)
③为长堤以通南北( )④然终不以为恨(
)
17.下列划线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疾时文之诡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春辄芟除,不遗寸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然终不以为恨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今乃尔暴恣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18.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3处)
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20.从选文①-③段和《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
【答案】16.推测;估计;偶尔;间或;建造;遗憾
17.D
18.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19.等到成人后,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
20.从苏东坡贬官黄州时月夜游承天寺和野外途中偶遇风雨有感,我们读出了一个豁达乐观的苏东坡;从他成人后学通经史,被欧阳文忠公赏识,读出了一个聪慧博学、文才过人的苏东坡;从他通判杭州时因法便民,知杭州时上书朝廷准备粮食应对饥荒,清理疏通西湖,修建苏公堤等事,读出了一个关爱百姓、造福一方的苏东坡;从他斥责押伴使臣一事,
读出了一个为官正直,严于律吏的苏东坡。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一词多义仍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式为解释或辨析,题型以填空和选择为主。对于一词多义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⑶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⑸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本句意为:家兄估计第二年一定会闹饥荒。度:推测;估计。
(2)本句意为:家兄偶尔来到湖上。间:时而,间或。
(3)本句意为:筑造了一条长堤来沟通南北岸。为:建造。
(4)本句意为:然而始终不以此为遗憾。恨:遗憾。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疾:动词,痛恨\形容词,快。
B.遗:动词,留下\动词,给予。
C.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代词,这样。
D.乃:副词,表转折,竟然。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
“吏民畏爱”的宾语是苏轼,此处省略了宾语,在其后断开;“及罢去”是时间状语,位于下句句首,单独断开。“学士”是“谓之”的内容,其实是“谓之为学士”,应在“学士”后断开;“而”字表转折,在其前断开。
最终划分为: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
比:等到。冠:行冠礼,指成人。通:通晓。属:写作。日:每天。言:字。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本文第一段,写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可见,他博通经史,被欧阳修称赞,聪慧博学、文才过人。
第二段,写他“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第三段“公度来岁必饥,复请于朝,乞免上供米半……由是吴越之民,复免流散”,并去除葑田,修建堤坝,为杭州人民造福,可见他关爱百姓、造福一方。
第二段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一事,可见他“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嫉恶如仇,为官正直,严于律吏。
三、写作(68分)
21.(2022九下·临海开学考)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某国一位女士来到中国一所小学,找了五位小朋友,要求他们配合做一件事情。这位女士拿出一只瓶子,里面有五个小球,每个小球有一根线牵着。女士对五位小朋友说:“你们每人拽住一只小球,在7秒钟内必须全部从瓶中拽出,否则就会被瓶中的水淹死。记住,瓶口只容得下一只小球,谁的小球出得慢,谁就有被淹死的危险。”五个小朋友中最大的一位想了想,然后和其他四个小朋友耳语了几句,之后示意女士可以下令了。女士说:“开始!”只见年龄最小的小朋友最先将小球拽出,第二、三、四个小球随后出来,最后拽出来的是那位年龄最大的小朋友。7秒钟内5只小球全部拽出。这位女士被眼前中国小朋友的举动惊呆了,接着便流出感动的泪水。她说:“这个试验我在其他国家做过好几次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往外拽,结果挤在瓶口谁也出不来,全淹死在里面了。中国的小朋友了不起!”
要求:①根据这则材料,确立一个观点,写一篇议论文;②题目自拟,150字左右。
【答案】合作精神
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自身要有较高的素质,还必须要有能够同别人合作的精神。如同上面例子中的五位小朋友,若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不团结合作,那么一个也活不了;相反,若团结起来,则全部可以生还。由此引申到一个民族,若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这个民族必须有极强的凝聚力。以前的中国人曾被称为“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是一条虫”,就是因为“窝里斗”,团结精神不强,这样怎能不衰落呢?我们一定要虚心向这五位小朋友学习合作精神,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个关于团结协作的小故事,题目要求写一篇小议论文。这则材料就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确立观点:①要有合作精神;②团结就是力量;③要有秩序;④欲速则不达;⑤不能低估组织者的作用;⑥要临危不乱(镇定、冷静)等。
故答案为:合作精神
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自身要有较高的素质,还必须要有能够同别人合作的精神。如同上面例子中的五位小朋友,若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不团结合作,那么一个也活不了;相反,若团结起来,则全部可以生还。由此引申到一个民族,若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这个民族必须有极强的凝聚力。以前的中国人曾被称为“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是一条虫”,就是因为“窝里斗”,团结精神不强,这样怎能不衰落呢?我们一定要虚心向这五位小朋友学习合作精神,因为“团结就是力量”。
【点评】考查微写作。写好微写作,要明确写作目的。微写作是用简约精炼的语言对某一社会事件、文艺作品等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的写作。评论类微写作一般先引用材料或叙述现象,接着明确论点,然后分析材料,综合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进一步论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写作对象要表述清晰。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2.(2022九下·临海开学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成功由点滴积系而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实现从量变到 质变的飞跃。幸福和成功不会自己出现,它们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请以“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请自拟题目;
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
【答案】略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题目采用了“引导语+写作要求”的形式。引导语阐释了“恒”的深刻内涵,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写作要求给出了本次作文的话题“恒”。恒,恒心、持久。立意的时候要将“恒”具体化,例如:恒久、恒心、持之以恒、永恒等等。选材方面,侧重成长过程中关于“追梦”“恒心”“毅力”等有启迪意义的事例。1.从学习的角度。在学习上做一个有恒心的人。比如学写作文,要坚持不懈地阅读课外书籍,并学会从书本中积累重要字词和优美句子,强化平时的作文训练。期末复习,坚持不懈,做好备考工作,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2.从生活的角度。生活中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恒心。比如自己去爬山,爬到半山腰时已经筋疲力尽,想放弃时突然想起某个励志故事,受到鼓舞,于是继续前行,终于爬上高峰。3.从爱好的角度。要坚持自己的爱好。比如说自己喜欢唱歌,但是父母认为学习最重要,考上好大学才是正道,但自己在课外书中看到一些有恒心的故事时受到鼓舞,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4.从感悟的角度。成功需要有恒心。可以从某植物不停生长说起,从而联想起生活中种种坚持和半途而废的事例,突出恒心对我们的重要性。行文,可以选择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注意对主题“恒”的突出。
【范文】
恒
风雨后,我遇见了我的“良师益友”,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坚持不懈。
——题记
“哗哗哗”,豆大的雨珠似顽皮的孩童,不停地滚落到地面,溅起一层层水花。天空如墨般黑暗,我撑着伞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低落,想着那张被我压在书包底部的试卷,师长的无言,同学们的叹息……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吸了吸鼻子,倔强地不让它流下。
回到家中,我把那张“遍体鳞伤”的试卷找出来,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红叉,感觉到迷雾笼罩般不知所措。
“啊!”客厅传来的惊呼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是妈妈。我冲出房间,看见一脸惋惜的妈妈。“怎么了?”我关心地问。
“你看!”妈妈指向了院子,我转头一看,昔日里妈妈悉心照顾的花草一片狼藉。
妈妈平日里喜爱摆弄一些花花草草,将它们视若珍宝,可那些外表艳丽,实际却脆弱的花骨朵哪经得起风雨这般摧残。
“没事……没事的,以后可以再种。”我赶忙宽慰道。
“唉。”妈妈一脸不甘心地走向院子,我也连忙跟上去帮忙收拾。入眼净是残花败叶,哪有半分平日里娇嫩的姿态?突然,一抹白色闯入眼帘,我回头看,一朵白色的小花在角落里熠熠生辉。花瓣上的露珠已然揭示了它风雨过后的坚强,它在一片废墟中如王者般强大,睥睨着那些不堪一击的花骨朵。它那迎风飘扬是它击败风雨、迎接胜利的骄傲姿态。
白色的小花仿佛一缕清风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小小的花遇见困难都能勇往直前,更何况是我呢!我决定学习小花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打败吹打我的风雨,迎接胜利的曙光。
你就是我的“良师益友”,你教给我永不放弃的信念,只要有恒心,暴风雨总会过去,阳光总会到来。谢谢你,白色的小花。
【点评】本题考查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要注意
①把握文体
②缩小范围
③拟好题目
④善于联想
⑤写出新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