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10 17:2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页的例1。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意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正确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感受除法意义的发展与延伸,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20根小棒,多媒体课件。
▍流程一:引入新课
把10支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反馈:你想怎样分?(可以每人分2支,也可以每人分5支。)
追问:如果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支呢?
布置要求:先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同时在书上将表格填一填,再和小组里同学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流程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分一分(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每人分几支 分给几人 还剩几支
2 5 ——
3
4
5
组织交流反馈,按顺序演示分铅笔的过程和结果。
谈话: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范分一分。
结合演示,明确:10支铅笔,每人分2支,正好分给5人。
谈话:“10支铅笔,每人分3支”的结果呢?(学生代表继续操作演示)
结合演示,提问:分给2人后,分掉了几支,还剩几支?剩下的4支还够分吗?分给3人后,分掉了几支?还剩几支?还能往下继续分吗?
明确: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
继续指名演示“每人分4支”、“每人分5支”的情况,帮助学生明确:10支铅笔,每人分4支,可以分给2人,还剩2支;10支铅笔,每人分5支,正好分给2人。
2.说一说。
(1)学生对照表格,自己说一说每次分铅笔的过程和结果。
(2)谈话:观察表格,联系刚才分铅笔的过程,想一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能出现哪两种情况。(有时正好分完,有时有剩余)
追问:表中的4种分法,哪些是正好分完的?哪些平均分后有剩余的?
(3)小结:10支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每人分几支 分给几人 还剩几支
2 5 ——
5 2 ——
表(2)
每人分几支 分给几人 还剩几支
3 3 1
4 2 2
6 1 4
▍流程三:探究新知,体会感悟
1.观察表(1)。
①提问: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怎样列式计算?
10支铅笔每人分5支,可以分给几人?怎样列式计算?
②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2.观察表(2)。
提问: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支?这1支还能分吗?
指出:像这样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10÷3=3(人)……1(支)
这1支是剩下的,它是10支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追问:你知道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这里的“3人”表示什么?“1支”呢?
3.认识余数:这样的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这里的“1”叫作余数,表示平均分后剩下的部分。表示余数时,要在商的后面写上省略号,再写上余数。
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10÷3=3……1”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
4.尝试:你能将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独立列式,组织反馈,并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商和余数的单位。
5.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如果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部分就是余数,这样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
▍流程四:实践操作,感受特征
1.指导方法:我们曾经用小棒摆过正方形,(出示4根小棒)这里有4根小棒,用4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
学生齐答,师演示,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问:用8根小棒能像这样摆出几个正方形?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使用除法8÷4=2(个)来解决问题,并课件演示摆2个正方形的过程。
2.谈话: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请同学们试着用小棒摆一摆,再根据每次摆出的结果将书上的除法算式和表格填完整。
提醒学生:如果剩下的小棒够摆一个正方形,就要继续摆下去,直到不够摆为止。
学生按要求操作、填写算式和表格,教师巡视并对困难学生个别辅导。
3.组织反馈:联系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说清所填算式的意思,以及表格与算式间的对应关系。
4.引导发现:我们比较一下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自己先比一比,想一想,再把自己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初步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12根小棒正好摆出3个正方形,如果要摆一个正方形,还需要多少根小棒?
13根比12根多1根,能多摆出一个正方形吗?13除以4等于几余几?
14根比12根多几根?能多摆出一个正方形吗?
15根呢?
16根摆出3个正方形后,还剩几根?剩下的4根能摆出一个正方形吗?
5.小结:也就是说,如果余数等于除数或者比除数大,要怎样?
所以,在除法算式中,余数要比除数(小)。
(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流程五: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1),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2)出示题(2),学生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问:为什么有余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图,请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1)(2)题。
(2)学生根据不同的描述完成填空。
(3)比一比:14÷4=3(瓶)……2(朵)与14÷3=4(朵)……2(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交流小结。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引导学生看图,从不同的角度说图意,再完成填空。
组织交流,说说每道算式的商和余数表示的意思。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流程六: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告诉你的伙伴!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生活中去找一找,说给父母听。
一 有余数的除法
1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先组织学生思考“把10支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再顺势提出“还可以每人分几支”的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自然地拓展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范围,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心理需求。
设计思想 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借助操作活动,通过用小棒代替10支铅笔,按每人2支、3支、4支、5支的顺序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剩余”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操作步骤清楚,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思想 这一环节通过观察比较,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其与“正好分完“的联系和区别,并引导学生通过整理表格,对平均分后出现的情况进行分类,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学生得到了丰富的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概念便自然而生了。
设计思想 “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引导学生联系分铅笔的操作,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发展了抽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另外,对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进行解释,使学生进一步对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形成正确且清晰的认识。
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