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老王》教案+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老王》教案+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1 22:44:15

文档简介

教 学 内 容 《老王》第一课时 备 课 时 间
课 型 新授 上 课 时 间
教 学 目 标 细读文本,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的人性之美。 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送香油、鸡蛋的丰富内涵。 探究作者对老王愧怍的原因
教学重点 细读文本,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的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 细读文本,体会老王和作者的活命状态。
教学准备 制作PPT;预习,完成预学一二
教 学 预 案 导入:课前造句热身 一、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生读) 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为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活动:找到表现老王的活命状态的句子,读出作者的情感。 活动:现在你们就是老王。请把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讲给坐在他车上的杨绛听。 [投影展示]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被社会抛弃。其次呢,读一读,他的家庭状况如何。 [投影展示]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活动二:老王与杨绛对话。 预设: 师:老王啊,你老伴还好吗? …… 师:那你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呐? 生:唉,有个哥哥 …… 这就叫做“活命”啊!没有家庭。没有亲人。 [投影展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生读) 师:停!如果你身边的人只有一只眼,你们会同情么?那如果老王只有一只眼,周围的人是怎么样对他的?鲁迅说中国人有很多……看客!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看客是如何对老王指指点点的。 [投影展示]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这就叫做活命。杨绛,你们都是老王啊。如 果我是杨绛你们怎么回答我啊? [投影展示]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预设: 师:老王啊,那个地方是不是就是你的家啊? 生:住那儿很多年了。 只有他的破败的小屋。没有家。这就是什么?活命。 [投影展示]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生读) 资料补充:因为那个时候说拉三轮的是无产阶级,坐三轮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不能够在劳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所以说,不准拉三轮。这就是那个有些荒唐的时代啊!这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最心酸地写出了老王的活命状态? 明确只好。 生有感情朗读,再找这样的句子: [投影展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他只有一只眼 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他只说:我不吃。 老王生命当中除了这些“只”以外,可以说一无所有。读啊,每个“只”都要重读。 在现代汉语当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无依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字了。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别如选择,这就叫做什么──活命。再来读老王临死前的这段文字(配乐)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是他临死前的,是他活命状态的最集中表现。 同学们,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不是生活状态,而是杨绛笔下的老王这样的“活命”的状态。有同学说这文章一看没什么可看的,太平淡了。这就是杨绛作品的典型的特色。 [投影展示]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在经过了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师:读她的文字我们只有沉入词语里,你才能够感受到平淡文字底下的、背后的、深藏着的一些东西。 [投影展示] 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里。 ──南帆 师:其实刚才我们在分析老王的时候,用了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 [投影展示] 文本细读方法小结 咬文嚼字 深情朗读 重现情景 发现空白 探究疑点 二、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 师:老王有幸的是,他遇到了杨绛,杨绛,何许人也?读作者。 [投影展示]照片 杨绛,生于1911年,她是清华学者, 一代才女,他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他们夫妇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悲的是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 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 (生读) 师:这个女子对着拉三轮车的那位老人叫他什么? [投影展示] 老王 (教生反复读) 师:当你听杨绛叫他“老王”的时候,你感觉出来杨绛心中什么样的情怀? 杨绛这一代才女对活命的老王,很温暖很亲切。但是,还有其他的复杂情怀。 设计意图、修改与调整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内 容 《老王》第二课时 备 课 时 间
课 型 新授 上 课 时 间
教 学 目 标 细读文本,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的人性之美。 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送香油、鸡蛋的丰富内涵。 3.探究作者对老王愧怍的原因
教学重点 探究作者对老王愧怍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愧怍”的深刻原因,感受作者自我批判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 学 预 案 [投影展示]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杨绛的文字,特别简洁,但是这个文字好像特别不简洁。 问:这段话中哪几个字完全可以不要?为什么还要写个“他蹬,我坐”?这难道还需要说么?一方面,和老王很亲密,另一方面又在着意地表现这种差距。玄妙在哪儿?慢慢体会。老王后来去世了,杨绛写了这篇文章。那么杨绛内心的情感是什么呢? [投影展示]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不安?为什么,快速浏览,从第三者角度思考一下,你来评价老王和杨绛交往的点点滴滴的那些小事,老王已去了,杨绛可不可以心安? [投影展示] 请默读全文,尝试用“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研读思考老王和杨绛之间发生的那些事,然后进行课堂争鸣: 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呢?她该不该“心安”? 师:在你们初读提的问题中,有很多同学问,为什么老王都这个样了,他还要去送香油和鸡蛋。你怎么看? 生:老王觉得杨绛平时对他比别人好,所以他要回报杨绛。 补充:要知道啊,在老王那个年代,鸡蛋是极其珍贵的东西。春雨贵如油,在那个年代,香油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啊!在临死之前,连活命都艰难的老王把香油和鸡蛋送到杨绛的家里,他是在表达什么,表达深深的谢意啊!我们看一个细节。最后老王死了,杨绛还不知道。 [投影展示]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没兴趣多问?没忍心多问?没敢多问?没功夫多问?没心情多问?没勇气多问……) (生读) 他们是那么关系亲近的朋友,为什么“我”居然不问?你认为是没怎么多问?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补充当时的杨绛是个什么状态; [投影展示]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 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学生浏览) 师:下面的文字是杨绛回顾文革岁月,你来,帮大家读一读。老师给你配点乐。 [投影展示]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 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中国最高贵的家庭,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最高层次的家庭,他们当时就过着这样的日子。哪里是老王是活命的状态啊,杨绛以及他们一家人也是什么…… 生:活命。 3总结:活出生命的高贵 师:你现在再回过头来,我们站在杨绛的角度,她当时没有问,也许,有很多原因。也许没有勇气问,也许没有时间问,也许没有胆量问,也许没有心情问,甚至没有体力问……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杨绛该不该心安?那个时代,人与人互相背叛。妻子背叛丈夫,儿女背叛父母。就连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钱瑗,要回去看爸爸妈妈也要先把大字报贴了,说我跟钱钟书、杨绛在思想上彻底地划清界限,然后才能够回到家,去看自己的父母。而更悲惨的是,杨绛的女婿,钱媛的丈夫,因为不愿意无辜诬陷别人,最后被逼得上吊自杀。同学们,就是在那样一个疯狂的岁月里,杨绛说,一定要给钱;就是在那样的岁月里,老王在去世前,把极其珍贵的香油和鸡蛋,也把更珍贵的信任和感恩要送给杨绛。但是,同学们,所有这些都不能够安抚杨绛的心。86岁的杨绛回顾那段岁月,她是怎么样剖析自己的呢?[投影展示]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对老王感到“愧怍”,是因为“我”出于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愿意欠别人人情,不愿意占别人便宜(特别是弱者的便宜),所以,什么都用钱来解决,以为那是对弱者的一份关爱,实则并未真正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更未真正体会到他内心对尊重与温暖的渴求。最后,作者却说“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时作者已经跳出自己与老王的相处,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的角度来审视,是对人性、人格的反省:人应该对弱者抱有一种人道关怀。 [投影展示] 老王和杨绛 你只有一只眼 但你把这世界 看得多么明白 你的房屋荒僻塌败 但你的心里却充满了温暖 你的三轮车都拉不动那破破落落的日子了 但你还是伸出双手捧出了 你的大冰块 还有大鸡蛋 你呢 你不安 一直不安 他蹬 你坐 你不安 他只有一只眼 你不安 他要半价收费 你不安 他送人看病不要钱 你不安 他的香油和鸡蛋 让你不安 他的悄悄去世 让你不安 …… 真的 真的 你已经做得够好了 但你还是觉得自己不够慷慨 于是在被命运流放的日子里 你又把自己送上了灵魂的祭坛 你们啊 活命的你们啊 在那个时代 一样卑微 一样艰难 但你们彼此的牵挂好像那大瓶的鱼肝油 是疯狂岁月里的 热血和肝胆 而这个世界 也因为一位百岁老人的愧怍 让多少曾被嘲笑遗忘的珍贵 涅槃 我们有时候会无可奈何地处于“活命”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高贵的内心,进入生命的高贵的状态。老王是如此,杨绛也是如此。(板书:在“活命”之间板书:出高贵的生命) [投影展示] 卑微的生命即使在尘土中也依旧开出了花来…… [投影展示] 愧怍 (学生浏览,老师配合ppt做最后的点题) 同学们,我们要用一生去体会。记住“愧怍”这个词语,永远心怀“愧怍”,不断内省,于是我们就会走向高贵。 设计意图、修改与调整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共27张PPT)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他只有一只眼
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他只说:我不吃。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在经过了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里。
文本细读方法小结
咬文嚼字
深情朗读
重现情景
发现空白
探究疑点
……
杨绛,生于1911年,她是清华学者, 一代才女,他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他们夫妇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悲的是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他们经受了非人的折磨。
老王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默读全文,尝试用“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研读思考老王和杨绛之间发生的那些事。
课堂争鸣:
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她该不该“心安”?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为什么我居然不问?是没兴趣多问?没忍心多问?没敢多问?没脸多问?没功夫多问?没心情多问?没勇气多问……?)
时代背景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 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 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和杨绛
你只有一只眼
但你把这世界 看得多么明白
你的房屋荒僻塌败
但你的心里却充满了温暖
你的三轮车都拉不动那破破落落的日子了
但你还是伸出双手捧出了
你的大冰块
还有大鸡蛋
你呢
你不安 一直不安
他蹬 你坐 你不安
他只有一只眼 你不安
他要半价收费 你不安
他送人看病不要钱 你不安
他的香油和鸡蛋 让你不安
他的悄悄去世 让你不安
……
真的 真的
你已经做得够好了
但你还是觉得自己不够慷慨
于是在被命运流放的日子里
你又把自己送上了灵魂的祭坛

你们啊 活命的你们啊
在那个时代
一样卑微 一样艰难
但你们彼此的牵挂好像那大瓶的鱼肝油
是疯狂岁月里的 热血和肝胆
而这个世界
也因为一位百岁老人的愧怍
让多少曾被嘲笑遗忘的珍贵
涅槃
卑微的生命即使在尘土中也依旧开出了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