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4 20:10:44

文档简介

诸佛庵中学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语 文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总课时数 主备教师 朱 正 齐 审核人 刘 俊 陈 义 祥
格言警句: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结合写作背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重点)
3、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批驳的“突破口”及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难点)
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且介亭杂文》名字的由来
《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些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2、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 针对当时有心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
文章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采用反驳对方论证的方法,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一举击中要害,反驳强劲有力。论证思路上采用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特色。
3、自读课文2~3遍,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
二、课中——探究交流
1、本文开头两段话,揭示了对方的什么错误观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有讽刺意味?
2、文章开头作者反复强调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驳论点驳论据的方法,文章结尾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三、课后——巩固提高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玄虚(xū) 诓骗(kuānɡ) 脊梁(jí) B.渺茫(miǎo)  省悟(xǐnɡ) 脂粉(zhǐ)
C.笼罩(lǒnɡ) 抹杀(mǒ) 宰相(xiànɡ) D.慨叹(kǎi)  玄虚(xuàn) 筋骨(ɡǔ)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抹杀 B.悲观论调  求神拜拂  脂粉
C.前扑后继  埋头苦干  渺茫 D.舍身求法  自欺欺人  污蔑
3.填空。
⑴议论有两种方式,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驳论文章围绕批判对方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论点,常采用三种方法,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⑶《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作者所批驳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所采取的批驳方法是 ___________。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  )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5.鲁迅先生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文中的:
⑴“脂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筋骨和脊梁”是指:_______________
⑶“状元宰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
⑷“中国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2
1
班级 学生姓名 时间 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