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庵中学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语 文 课题 智 取 生 辰 纲 总课时数 主备教师 陈 义 祥 审核人 刘 俊 朱 正 齐
格言警句: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
17、智 取 生 辰 纲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脉络,明确两条线索和人物关系。(重点)
2、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难点)
3、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预习导学
1、相关知识链接
(1)课前阅读《水浒》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第十三回“青面兽北京斗武 急先锋东郭争功”、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等回目,以对杨志的生活历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了解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传说他与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关系,也有说他参加了起义队伍。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2、自读课文2~3遍,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
3、知识网络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认真阅读全文后,根据提示填空:
第一部分(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至“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二、课中——探究交流
1、杨智的“机警干练”和吴用之“智”在文中有哪些表现?
2、本文写了哪两种矛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杨志的失败?
3、本文描写“天热”的具体语句有哪些 对“天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课后——巩固提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趱行( ) 着意( ) 嗔怒( ) 朴刀( )
怄气( ) 相觑( ) 聒噪( ) 兀自( )
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分析其古今意义的差异。
(1)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
文中意思: ,今义 。
(2)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文中意思: ,今义 。
(3)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
文中意思: ,今义 。
(4)那十一个厢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
文中意思: ,今义 。
3.填空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 ,作者是 末 初的 ,节选的部分是写
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的派遣,押送 往东京,在途中被 、
等夺取的经过。
4、课外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
2
1
班级 学生姓名 时间 序号诸佛庵中学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语 文 课题 香 菱 学 诗 总课时数 主备教师 陈 义 祥 审核人 刘 俊 朱 正 齐
格言警句:学习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去努力,那么,你就会克服一件件难事.
20 香 菱 学 诗
一、课前——预习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2、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重点)
3、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难点)
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⑴.关于作者
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露,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但后遭多次打击,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三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⑵.《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⑶.关于香菱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侮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课文探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
第一境“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3、自读课文2~3遍,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
二、课中——探究交流
1、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2、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3、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4、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三、课后——巩固提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腻烦( ) 平仄( ) 揣摩( ) 胡诌( ) 蘅芜苑( )
害臊( ) 诧异( ) 穿凿( ) 怔怔( ) 暖香坞( )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聪敏伶俐 诸事不顾 有理有情 B.自嚗自弃 茶饭无心 坐卧不定
C.呆头呆脑 嘟嘟哝哝 目不憋视 D.忙忙碌碌 挖心搜胆 精血成聚
3.你能说出下列诗人的名字吗?
⑴陆放翁_______ ⑵李青莲______ _⑶老杜_____ _⑷小杜______ ⑸王摩诘 ⑹陶潜________
4.下列词语或加点词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腻烦(厌烦) 以词害意(由于) B.揣摩(琢磨) 自暴自弃(暴露)
C.诸事不顾(照管) 诲人不倦(教导) D.起承转合(开端) 措词不雅(选取)
5.指出诗中所指人物是谁。
(1)在《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梦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人名)。
(2)在《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远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路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人名)。
(3)在《红楼梦》中,“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人名)。
(4)在《红楼梦》中,“桃花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人名)。
6、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红楼梦》。
2
1
班级 学生姓名 时间 序号诸佛庵中学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语 文 课题 范 进 中 举 总课时数 主备教师 陈 义 祥 审核人 刘 俊 朱 正 齐
格言警句:读书本意在元元。——宋 陆游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19 范进中举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
学习目标
1、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难点)
4、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第三回《范进中举》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章节,能代表全书思想艺术的主要特色。
这篇作品描写的是五十四岁的范进乡试中举,当他拿到喜报的时候,突然发了疯。小说围绕着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它不以情节的离奇、矛盾的激烈取胜,而以人物的活脱、讽刺的深刻见长。这篇作品在艺术描写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色,就是作者绝不站出来说好说坏,而是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各自显现其真伪、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作者不置一词表示褒贬爱憎,而褒贬爱憎之情即在其中。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到处散发着的腐朽庸俗的气息。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清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要讲究起承转合等八套固定程式,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务。他们寒窗苦读,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2、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 —2),范进中举前穷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
第二部分(3—12),范进中举后的疯狂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第一层(3—5) 喜极而疯。
第二层(6—10)屠户治疯。
第三层(11—12)乡绅拜会,屠户受赠。
3.自读课文2~3遍,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
二、课中——探究交流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4、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5、找出文中有关的细节描写,体会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3、课后——巩固提高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
3、
2
1
班级 学生姓名 时间 序号诸佛庵中学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语 文 课题 杨 修 之 死 总课时数 主备教师 陈 义 祥 审核人 刘 俊 朱 正 齐
格言警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8、杨 修 之 死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3、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难点)
预习导学
1、文体简介
“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课文解析: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3、自读课文2~3遍,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
4、认真阅读课文后,理清文章结构。
按时间顺序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并写出意思。
二、课中——探究交流
1、熟悉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在文中找出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心理反映的句子或词语。
1、这几件事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3、揣摩、分析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句子,理解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即使是单纯的智力较量,曹操也不甘居于下风,所以他表面“称美”以示宽容,心里却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②“操虽喜笑,而心恶之。”面对杨修的强词夺理和荒唐行为,曹操有苦难言,只好用“喜笑”来掩饰,然而内心却对杨修这样戏弄自己颇为恼火。
③“操闻而愈恶之。”
④“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杨修的小聪明居然耍到曹丕的家事上来,这使曹操对他的憎恨又升了一级。
⑤“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杨修这次教曹植在行为上欺骗曹操,所以曹操对他的恨又进而外化为情绪上的“大怒”。
⑥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 杨修这次教曹植在言语(智能)上欺骗曹操,所以曹操怒不可遏,骂出声来。这也是历次积怨的总爆发。
4、杨修之死,有人推之曹操,有人归过杨修。你持什么观点?说说理由。
3、课后——巩固提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 ) 食讫( )佯惊( ) 伺查( )
谮害( ) 诈败( )麾军( ) 绰刀(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适庖官进鸡汤 ⑵数犯曹操之忌 ⑶人皆不晓其意
⑷丕如其言 ⑸植然其言 ⑹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仿照示例,写出含有加点字及意义的成语。
例:修以鸡肋之意对 对答如流
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 ) ⑵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 )
⑶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 ) ⑷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 )
4.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认为最恰当、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
B.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
C.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
D.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5.本课的主要意图是( )
A.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 B.表现曹操难容贤良,滥杀无辜
C.表现曹操借除杨修以消除隐患 D.表现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6.叙事的方式有: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本文属于哪一种? ( )
7.你认为曹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
1
班级 学生姓名 时间 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