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0 20:3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思想领域儒佛道思想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
难点:三教合一;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特点、原因。
【核心素养】
1、汉武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朝、唐中期儒学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道教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武则天时期儒教发展的表现,南朝隋唐反佛灭佛的原因、表现、结果。(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魏晋隋唐时期文学、诗歌、书法、绘画、石窟艺术发展的表现。(历史解释)
3、魏晋隋唐时期科技发展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印刷术、火药、天文学、医药学方面的表现。(历史解释)
4、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历史解释)
【课堂研学】
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起,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于公元68年,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兴建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佛教从此以后开始在中国发展起来,它的发展情况如何?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的发展
(1)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便由先前的“百家之一”变为“百家唯一”,从而形成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西汉中期,以儒家独尊为内核、以经学为主干的文化模式基本定型,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从两汉到隋唐,中国文化又从一统走向多元。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玄学崛起,又有道教创制,佛教发展,从而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的相互融合、相互激荡。
——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3)唐朝:儒学复兴
由于唐朝自立国以来就遵循南北各朝兼容佛、道两教的国策,造成儒、佛、道“三教”并立,其间又矛盾交错的局面。而朝廷坚持崇重、加护佛教的方针,更加使佛教、道教横流,全国弥漫着迷信风气,世风日下。而以韩愈为首的一些具有用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士大夫,决心挽救世风,以重新振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德的形式,来挽救社会危机。
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道教
道教形成于东汉中后期。假托老子为始祖,实际上是黄老学说中某些想概念与民间巫术、神仙方术的结合。张陵在蜀地和汉中宣传道教,入教者集得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此后五斗米道长期流传,成为道教的主要教派。
东晋前期人葛洪,讨论道教修炼之术,同时力图将道教信仰与儒家纲常伦理相结,称“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南北朝末期,道教已基本成为一门比较正规得到统治者崇奉和利用的宗教。
佛教
(1)两汉: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但是当时人对佛教的认识有限,往往将其当作一种方术。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魏晋南北朝:吸收儒学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故佛学传播渐广。
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南北佛教的发展各有特点,南朝偏重义理学派众多,各自著述,互相辩难;北朝则崇尚修行,广泛建寺造像,还开凿了云岗、龙门等规模巨大的石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佛教的发展在隋唐进入鼎盛时期。隋唐的名僧大师皆为本土出身,理论经过充分消化吸收而中国化,形成若干大的宗派,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律和派别。中唐以后,诸派多因教义繁琐趋于衰微,只有禅宗因为修行简便风靡于世。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4)佛教的曲折发展——“三武一宗灭佛”
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内容:“三武一宗”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统治者几度灭佛。除此之外,南朝无神论者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③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建安文学
汉献帝建安年间,文人们创作的诗歌。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以“三曹”为核心。
建安文学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词情并茂,真实艺术地再现了东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北朝民歌
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
(3)田园诗
东晋陶渊明等诗人形成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4)唐诗
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杜甫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盛世: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强烈的自信自尊,昂扬奋发
转衰:敏锐的洞察力,抨击黑暗现实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书法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三国时期的书法一方面延续汉末书法,作为正体的隶书仍在流行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王羲之摆脱隶书的影响,创建了可供后世效法的楷、行、草书的规范模式。 把汉魏以来的隶书质朴书风转型为自然洒脱、典雅流便的书风。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李泽厚《美的历程》
(2)隋唐: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3.绘画
(1)魏晋南北朝
中国画中线的运用提升到新的高度,奠定了后面中国画以线为主要表述语言的基础。
隋唐
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唐朝最有成就的画家是吴道子,他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画圣”之称。
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与佛教密切相关。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建了大同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
(1)魏晋南北朝科技发展原因
缺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使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自由与解放。这一时期的很多科学研究活动并不是在中央集权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为实现某一具体目标有组织地展开的,而是科学家从个人的兴趣出发,注重享受穷根究源和理论探讨的乐趣,自愿自觉而为之的,从而使为科学而科学的价值理性的科技价值观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杨爱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价值观》
北方民族交融与南方江南的开发,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科技发展内容
2.隋唐
(1)隋唐科技发展原因
政治:隋唐时期政治统一,政府放宽对赋役的收取,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社会各方面呈现蓬勃向上的态势,这些都为各项科技成就的取得创造了相对安定稳定的环境,为科技成就创造者创造了相对安逸的大环境。
经济:经济得以较稳定的发展,政府和民间都有经济实力对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进行经济支持,科技成就创造者能够在得到政府和民间支持的前提下进行研究,同时研究成果得到经济支持能够很快地转化成生产力,应用到现实需要中。
现实发展需要:成就的取得都是建立在现实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实际需要是促进科技成就取得的重要动力。
政府重视人才:政府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对各个领域进行管理。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对相应领域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成绩的取得。
——李柔曼 曲巍 《隋唐时期科技发展主要成就及影响因素分析》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交流
(1)东汉后期安息僧人安世高和大月氏僧人支娄迦谶来华,在洛阳翻译佛经,扩大了佛教的影响。
(2)东晋时,法显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
(3)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4)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5)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2.唐朝对外交流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
唐人既不是魏晋以前汉人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胡人单向地融入汉族,而是汉胡互化产生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在唐朝近三百年中,又继续不断地与域内周边的胡人,以及来唐的外国人混融互化,不断汲取新鲜血液,因而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从而以气吞日月的磅礴气势,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创造出中华文明史上个光彩夺目的高峰。
唐朝前期充满了文化宽容精神,跨越国界的贸易远远超过了汉朝的盛况,与周边及远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也跃上了一个新阶段,表现出对外来文明异乎寻常的热烈欢迎。唐文化特别是盛唐文化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当时奉行立足于我、夷为我用的文化开放政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为唐文化提供了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樊树志《国史概要》
唐代之所以能够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一是唐代的社会和文化能条贯、折中前此数百年的遗产,二是能兼容并包地摄取其他民族甚至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课后作业】
1.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 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
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如图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②体现了当时乐舞受到西域风格的影响 ③体现了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④是顾恺之的代表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
A.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出现
B.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C.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D.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4.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6.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B.儒学出现危机
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道教的发展
7.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天王送子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唐代佛教影响政治生活
B. 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 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8.魏徵主编的《隋书 食货志》记载,北朝末期,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东罗马(395-1453)金币、萨珊波斯(224—651)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后来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这一考古发现( )
有利于印证北朝民间货币使用情况 B. 表明中欧之间的交流始于南北朝
证明《隋书 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 D. 可印证当时中西贸易的繁盛
9.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 —柏杨 《中国人史纲》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这比较符合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况且此教以道家学说为依托,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同时,该教之中所蕴含的抽象思辨、深邃哲理对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佛教与道教发展的原因:
①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渴求寻求精神安慰;
②朝代更替频繁,儒家的传统理论受到挑战;
③传统民族文化影响,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解释;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0.材料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局面下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使丝绸之路向西南(指南亚)延伸。当时从广州出发到达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带把壶、高足杯等外来物品不仅满足了贵族的奢侈需求也引起了仿制的兴趣,直接借鉴外来造型的“胡瓶”,成为唐代相当流行的器物。由于唐朝的稳定和强大,当波斯被大食吞灭时,波斯王选择投奔唐朝,在长安度过自己的晚年。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依据材料分析,唐朝对外交流兴盛的原因?
唐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巩固、经济和海外贸易的繁荣、文化强盛和民族交融,由此而形成的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是唐朝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