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共19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共19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0 20:5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观看视频,思考读书的意义
读书:目的和前提
赫尔曼·黑塞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2.理解并阐释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
3.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意义。
学习目标
赫尔曼·黑塞( Hesse hermann,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亨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
代表作品:《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文学知识
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
随笔
题目解说
“读书:目的和前提”中“目的”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前提”是人们要用心研读世界文学,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1.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1.2)读书的目的
二、(3—7)读书的前提
三、(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阅读杰作
段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段2:获得途径之一
——研读世界文学
段3:认识自己,凭爱好读书
段4:读书前提:个体的个性或
人格追求
段5—7:自己读书经历为例证明
获得真正的修养
个体的个性或
人格追求
2.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
“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
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
为什么?
研读世界文学。
①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财富。
②且这种获得的不是僵死的知识,而是有鲜活意识和理解的,使我们与整个人类建立起联系,使我们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3.第2段中说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应该怎样读世界文学?
读世界文学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4.研读第二部分:
(1)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
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2)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
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③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3)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阅读经历和感受,以及读书启示。
人物 阅读经历 感受 启示
黑 塞 读书选择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
巴尔扎克的作品
读前:期待
读后:大失所望、厌烦
再读:重新发现
《老子》《论语》《道德经》等中国经典著作和中国抒情诗及通俗小说
满足、惊异、心驰神往
① 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
② 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
③ 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
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1)、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5.研读第二部分: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
(2)、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中心思想
文章讲述的是读书的目的和前提,读书的目的是获得教养,读书的前提是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本文主要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写作特点
①举例论证。文中作者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例,将论述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形象易懂。
②对比论证。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第2段中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作者连续使用两次“不是要……是……”来论述读书的作用,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如第1段中的“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以“体育”为喻,把抽象的道理阐释得很具体,指出真正的修养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即获得修养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功利性行为。
论证方法:
读书是我们看世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