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1.诗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4 20:16:32

文档简介

诸佛庵中学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语 文 课题  诗  两  首   总课时数 主备教师 朱正齐 审核人 刘 俊 陈义祥
格言警句: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 诗 两 首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点)
2、了解艾青、余光中和相关的写作背景。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念土爱国之情。(难点)
预习导学
1、课文概说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1938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全诗共六节。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了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
2、自学指导。先熟读成诵,有不懂的词语查一下工具书。阅读时要认真体会相关“意象”,当我们把这些连成串,加以想象联想,再联系创作背景,主动营造对应的诗歌意境,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就全面深刻了。
二、课中——探究交流
1、诗歌中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称之为意象,你能从《我爱这土地》、《乡愁》中找出“意象”吗?
2、国难当头,爱国爱到心痛,《我爱这土地》“痛”在何处?诗人的“痛”你如何读出来?
3、诗人旅居海外几十年,你通过诗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心头?
4、四个时间序词分别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为什么而愁?
5、在这四个人生阶段,诗人借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解思乡之愁?
三、课后——巩固提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ōu ( )咙    悲fèn( ) lí( )明 fǔ ( )烂
坟mù( )    海xiā( )
2、朗读《我爱这土地》,看看下面这些说法那些正确,那些有问题。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3、根据《乡愁》的写作背景和主题,分析下列不恰当的说法是什么。
A、这首诗按时间顺序抒发了作者由有家难回到有国难归的情怀,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这首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的内涵既单纯而又丰富。
C、这首诗写作者思念亲人是虚,写思念祖国是实。作者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十分具体。
D、《乡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上,而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上,但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
4、对《乡愁》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节是说作者小时离家,只凭书信宽慰乡愁。
B、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节是说作者成年后和新娘各在一方,只凭船只代鹊桥。
C、全诗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组词语,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D、“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数量词的运用,除了显示诗人的语言功力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作用。
2
1
班级 学生姓名 时间 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