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用残损的手掌

文档属性

名称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4 20:17:26

文档简介

诸佛庵中学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语 文 课题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总课时数 主备教师 朱正齐 审核人 刘 俊 陈义祥
格言警句: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重点)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
预习导学
1、课文概说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这首抒情诗,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申请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朗读本诗,应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中“广大的土地”,实际象征的是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2、自学指导。反复诵读本诗,揣摩诗句的含义,寻找恰当的停顿方法。一时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暂时放过,关键是整体感受诗歌的思想内容。
3、自主学习结束后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残损( ) 手掌( ) 堤 ( ) 锦幛( )
灰烬( ) 蘸( )着 永恒( )
二、课中——探究交流
1、《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手掌”指什么?为什么手掌是残损的?
2、本诗运用不同寓意的意象来传达内心中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你从哪些不同的意象中体味到这种变化的?
3、在了解了诗人创作本诗的背景后,细细品味“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你能从中揣摩出诗人内心中的情感吗?
三、课后——巩固提高
1、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诗中表现出当时祖国半壁山沦于敌手的句子是:
2、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诗人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了家乡、______、_______、______、岭南、_________以及“那辽远的一角”的景象,联系历史,“辽远一角”是指 。
3、再现景象时,作者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请分析并选择。
A、眷恋 B、痛惜 C、憎恨 D、热爱 E、赞扬 F、向往
①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 )
②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与一切希望 ( )
4、找出诗中一处用了比喻的句子,指出其表达作用。
5、说明诗中运用了对比的一处地方,指出其表达作用。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
1
班级 学生姓名 时间 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