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巩固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巩固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0 21:0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必修上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1907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改用干支和公元纪年,仅发售37天就因故休刊。虽然复刊后附送的神州画报》上仍有不少讽喻时政的漫画,但每期画报都醒目地印有“(大清光绪)宜统×年×月×日神州日报附送”字样。这可用于说明( )
A.辛亥革命爆发的舆论条件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
C.清末新政对传媒业的刺激 D.革命者对社会现实的妥协
2、随着辛亥革命的发展,《大公报》在报道该事件时对袁世凯的态度也由扬转抑,其报道主要受其主笔英敛之的政治立场的影响。而《泰晤士报》在报道革命之初采取中立的态度,到南北议和时期,转为倾向袁世凯的立场,很大原因是其记者莫理循与袁世凯私交甚密,在英国政府面前充当了袁世凯的门客。这说明( )
A.历史事件走向取决于媒体报道 B.媒体宣传导向影响事件真实性
C.个人立场影响历史事件的评价 D.舆论宣传影响民众对事件认知
3、武昌起义后,一些先进女性或组织女子北伐队,直接参加革命战争;或组织女子医疗队,参与战场救护工作;或组织女子后援会,为革命军队募捐筹饷。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的妇女,有姓名可查者有380多人,其中有54人加入了同盟会。这种现象说明(  )
A.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D.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崩溃
4、1911年出笼的“皇族内阁”,激怒了所有被动员起来的政治力量。用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的话叫做“参与爆炸”。士绅们痛恨满人王朝,但绝对排斥革命。忽然间,只要有人放火,他们是乐于扇风。可见,立宪骗局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是(  )
A.立宪派与革命派合流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生纯系立宪失败后的历史偶然
C.社会各界的失望与觉悟使革命时机日趋成熟
D.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没有防止辛亥革命的发生
5、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 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 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原则制定
C. 建立了与英国相同的政体
D. 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基本一致
6、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 B.以反封建方案为宗旨
C.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 D.脱离了中国实际
7、1903年,清政府在武昌成立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904年,湖南和湖北开始正式将省级公共图书馆命名为“图书馆”,这一年创办的湖北省图书馆成为中国第一个省级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出现( )
A.受武昌起义影响 B.是洋务运动的成果
C.与清末新政有关 D.以学习日本为目的
8、1907年初,清廷颁布诏令禁止妇女裹小脚。然而,大清国的女人们已经习惯了追求“三寸金莲”之美。清廷又颁布诏令:大清国所有官员,若其妻女有缠足者不得在政府里任职。缠了足的女孩,一律不得入学堂学习。这表明( )
A.西方文明对中国产生巨大冲击  B.清政府的统治日渐开明
C.近代中国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 D.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
9、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
A.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D.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0、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 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 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11、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I2),清王朝最后-位皇帝,中国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最后一位承绪封建法统的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正式颁布退位诏书,此诏书( )
A.实现了国家政权和平交接 B.具备了宪法和法律的性质
C.宣告中国封建制度的终结 D.是各方面力量博弈的产物
12、1912年5月9日,广东《民生日报》在“论说”中写道:“从前正绅,既多遭盗贼蹂躏,逃亡殆尽;其未遭挫折者,亦自以亡清头衔,不足以慑服乡里,且鉴于前车,不复挺身任事,于是地方办事机构,扫灭净尽。”此记述可说明,当时( )
A.乡村社会秩序已弃旧趋新 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基层
C.下层民众的民主意识觉醒 D.地方传统旧势力受到冲击
13、图1(黄龙旗)和图2(五色旗)是中国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旗。导致国旗由图1转变为图2的历史事件是( )
图1 图2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14、晚清时期的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图是1907 年的一幅漫画《女学·立宪》,该漫画反映了作者(  )
A.不满进步思想传播受到政府的阻碍 B.主张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诉求
C.反对当时各地大兴女学的社会现象 D.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局限
15、某校历史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主要收集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 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革命运动
16、清末新政前,新式学堂仅有39所,截至1911年,已达到52500新。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由之前的几千人增长到数百万人。在国家统一颁行的书目中,“中学书籍9种,而西学方面书籍多达72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西学东渐彻底改变了国人的观念 B.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17、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清除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
B.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C.推动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复兴探索正确道路
D.推翻封建专制,为民主共和制度创造政治前提
18、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规定“主权在民”  B.实行三权分立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总统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19、有人说:“从政治文化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假如这场革命能象 那样,除了在政治形式或社会生活上带来改变外,也造成政治文化的改变的话,中国就不必承受此后长期内乱的痛苦”。假如这一观点成立的话,空格内应该填入最典型、确切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十月革命 C.彼得一世改革 D.明治维新
20、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的。”这主要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 )
A. 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 B. 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时机
C. 最早实现了四川的独立 D. 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
二、解答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前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婚者日渐增多。民国十年,山西省2 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191件女方为主动提出者,男女双方提出者1 390件。随着各类社会团体的纷纷成立,养济院、善堂、“敬节所”等公益慈善机构的数量也逐渐增多。随着新式工矿企业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电车及信息传递方式改进,使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学堂、结社、团体以及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活动场所。
——摘编自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其前因与后果都有连续性与复杂性。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及至礼仪、服饰等。
——摘编自章开源《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惠帝遵从曹参的建议,遵守祖制,无为而治。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灾和人事相适应。北宋宋神宗召大臣议政,文彦博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宋神宗曰:更张法制对百姓有利。彦博言: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自汉代以来,国有大事,群臣集议,庶政公之舆论,例如;唐代的政事堂会议,明代的九卿集议,清代的王大臣集议,等等。
——摘编自吴晗《论皇权》
材料二 士大夫居乡者为绅。作为绅士的人在家世上必定有光荣的过去,而且没有恶名恶迹,其家族不仅要维持地方的秩序,还要负责地方的公益事业和建设。因此,绅士与地主往往不可分,地主不一定都是绅士,但绅士一定是大地主。绅士主持地方庙会,兴办教育,绅士可以得到佃户及家属的听从,本族人口也依附于绅士。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皇权与绅权》
材料三 自鸦片战争以来,社会变迁、绅士继替的轨道渐渐落败。新制度自西方搬来,学校教育取代科举教育,绅士不断移居城市,绅士子弟纷纷进入新式学堂,在都市谋求职业,和乡间的距离愈来愈生疏。
——摘编自史靖《绅权的继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制约皇权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绅士所具备的条件及其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绅权没落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C 3、C 4、C
5、 D 6、A 7、C 8、A
9、A 10、A 11、D 12、D
13、D 14、A 15、C 16、C
17、D 18、D 19、D 20、B
二、解答题:
21、 (1)变化: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有所提高;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有所发展;交通工具近代化;社会交往范围扩大;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社会活动场所增多。
(2)论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临时约法》,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解放;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近代化,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
22、 (1)因素:法祖政治,因循旧例;儒家敬天理念;集议制度;士大夫分权。
(2)条件:有丰厚的资产;家族对地方有贡献;常住乡村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受到地方人民拥戴;有清白的名誉。
作用:促进了地方的稳定;传播了道德教化思想,引导和规范了民众行为;促进了乡村公益事业和经济生产;弥补了县级以下公共权力空白。
(3)原因:传统经济逐渐解体;新式学堂的建立;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科举制度的废除;西方民主科学理念的传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