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 11.地下森林断想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 11.地下森林断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4 20:3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诸佛庵中学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语 文 课题   地 下 森 林 断 想  总课时数 主备教师 刘 俊 审核人 九 年 级 语 文 组
11 地下森林断想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
学习目标
1、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重点)
3、找出文中咏物抒情句,感知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难点)
预习导学
课文解说: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2、自学指导。
本文的阅读可以从文题入手,先弄清楚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哪些内容,再思考引发作者产生这些联想的根源是什么。这样层层深入地追问思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把握住了。阅读后,完成以下题目。
①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瘠薄( ) 袅袅烟云( ) 沉湎( ) 百鸟啾啾( )
②在下列括号中填上一对同义词,构成常用词。
(1)( )天( )日 (2)山( )地( )
(3)( )姓( )名 (4)( )言( )语
③根据例句,以“生命”为话题仿写句子。例句:生命像火焰,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
仿句:
二、课中——探究交流
1、结合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写,简要说说地下森林有怎样的“品格”?
2、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正面描写?
4、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三、课后——巩固提高
1下列词语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瘠(jī)薄 窥测 山崩地裂 万物顶盛  
B、孱(chán)弱 慷慨 恰如其分 隐姓埋名  
C、沉湎(miǎn) 钦佩 浩瀚无垠 袅袅烟云  
D、愤懑(mèn) 嫌弃 肃然起敬 万籁俱寂
2关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比喻)
B、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拟人)
C、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反问)
D、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却没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秃秃的,谷是光秃秃的,太阳依然高悬。(排比)
3下列对课文写作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很强。
B“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使文章倍有感染力。
C“它把岩石熔化成沙砾,把峻岭劈成深渊”“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这是两组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起到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效果。
D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虽强烈,但夸张过度,效果适得其反。
2
1
班级 学生姓名 时间 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