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提分】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科学达标训练(一):科学测量【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提分】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科学达标训练(一):科学测量【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12 08:2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测量球形物体直径时,下列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B.C.D.
2.下列各项测量会造成结果偏大的是( )
A.用力拉伸有一定弹性的皮卷尺测量跳远的距离
B.用粘有污物的砝码测量七上科学书本的质量
C.换用量程略大一些的量筒测量某液体的体积
D.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3.一支温度计的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在沸水中,示数为95℃,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把温度计悬挂在教室的墙上,其示数为32℃,则教室内的实际温度是( )
A.30℃ B.32℃ C.37°C D.27℃
4.如图所示为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温度计,它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若外部大气压不变,在气温发生变化时,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随之发生变化,使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测量出气温的高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B.玻璃管上温度刻度值越向上越大
C.为了使测量更准确,玻璃管要细一点,球形容器要小一点
D.该温度计在设计时用到了转换法
5.体温计水银面指在 37.5℃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量出生病同学的体温,测得的 结果第一次为 37.5℃, 第二次为 38.5℃,第三次为 38.5℃则(  )
A.只有第一、二次正确
B.第二次肯定正确, 第一、三次一定错误
C.只有第一、三次正确
D.第二次肯定正确, 第一、三次也可能正确
6.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
A.小于6毫升 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7.利用量筒和水测量体积约为40cm3的实心小金属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少,是指量筒内的水的体积应大于小金属块的体积
B. 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多,是指小金属块浸没在量筒中时,水不会溢出量筒
C. 用这种方法测小金属块的体积,选用量程为50cm3的量筒比较适合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8.某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该同学的方法是:首先从卷简纸的标签上了解到,卷筒纸拉开后纸的厚度为d,然后测出卷简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则卷简纸的总长度L为(  )
A.(R-r) B. C. D.
9.一支温度计刻有100个均匀的小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80格,则此温度计测量范围是( )。
A.0℃~100℃ B.℃~140℃
C.℃~120℃ D.℃~105℃
10.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18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线圈的长度,如图所示,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mm。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填“大”或“小”)
11.
(1)如图甲是某地室外气温,其示数为________。该水银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原理制成的。
(2)如图乙是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A、B 两处对应的温度的关系是:A 处________B 处。(填“<”、“=“或“>”)
12.小杭同学学习了长度测量做了下列两个实验:
(1).用如图甲方法测得的硬币直径为 厘米。
(2).如图乙所示,是一个医用注射器,注射器上的刻度表示活塞拉到该位置时,针筒内部的容积。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厘米,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平方厘米(保留2位小数)。
13.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V1 , 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 , 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1).如图所示,甲同学所用量筒的最小刻度是 , 若量筒内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 , 小石块的体积是 。
(2).甲同学下列操作,可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 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B. 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
C. 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 D. 改用粗线拴住石块。
(3).另有一较大矿石,放不进量筒,因此丙同学利用一只烧杯,按图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此测量方法测得矿石的体积,与它的真实值相比 (偏大、偏小或一样大)。
14.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个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
温度(℃) 17 21 23 25 27
高度 h(cm) 30.0 19.7 14.6 9.4 4.2
相邻高度的 高度差Δh(cm)   5.2 5.1 M 5.2
(1)水柱高度h 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空格 M 的数值为   。
(3)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填“液体的热胀冷缩”或“气体的热胀冷缩”)。
(4)若在不同的高度, 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 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依次是由     (填“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
15.杭州西湖边的宝石山上,赭色“宝石”比比皆是,造型各异,大小不等,闪闪发光,让人喜爱。由此得名宝石山,其实,“宝石”是早期酸性火山喷发出的以二氧化硅为主的岩浆粗大碎屑,并被岩浆中的二氧化碳染成红色。宝石山作为杭州最容易爬的一座山,每天都会迎来大量游客。周末,小笛,小灿和小军相约游玩宝石山后,各自带回一块“宝石”。
(1)小迪的“宝石”体积较小,可放入量筒测量体积,但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①“适量的水” 有何要求?   。
②小迪估计他的“宝石”体积约为40厘米3,在以下量筒中,选择哪一个测量最合适?   
A.25毫升 B.50毫升 C.100毫升
(2)小灿在宝石山拾得的“宝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于是她利用一只烧杯和量筒完成了测量,操作步骤如下:
①小灿的“宝石”体积为   。
②她发现这样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产生误差的步骤是   (填字母),
理由是   。
(3)①小军在用量筒量取50mL液体时,还需用到   。(填名称)
②若量取时仰视读数,则会造成测量结果   。(选填“偏小”或“偏大”)
16.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 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取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L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
(2)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 。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 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 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C. 墙纸厚度不均匀 D. 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A.夹住物体的桌面没有对准刻度尺的某个刻度线,故A错误;
B.只用一把刻度尺很难确定直径的位置,故B错误;
C.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夹住物体,它们的另外一条直角边与刻度尺的边线重合,此时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之间的距离就是物体的直径,故C正确;
D.只用一把刻度尺很难确定直径的位置,故D错误。
2.D
【解析】(1)根据测量结果=分析;
(2)根据测量结果=分析;
(3)量程决定最大测量值,分度值决定测量精度;
(4)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判断。
A.皮卷尺被拉伸后,标准长度变大,根据“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A不合题意;
B.砝码沾有污物,相当于质量标准增大,根据“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B不合题意;
C.量程大小不会影响测量液体的体积,故C不合题意;
D.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俯视读数会偏大,故D符合题意。
3.A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那么温度的变化量和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二者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计算。
当温度计的显示温度为32℃时,根据得到: ; 解得:t=30℃。
4. D
【解析】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和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切入解答。
【解答】A、当外界温度升高时,气球膨胀,导致玻璃管中的水位降低,当温度降低时,气球体积减小,导致玻璃管中水位升高,因此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A不符合题意;
B、玻璃管上温度刻度值越向上说明温度越低,B不符合题意;
C、为了使测量更准确,玻璃管要细一点,球形容器更大一些,使液面升降更明显,C不符合题意;
D、该温度计在设计时,通过玻璃管内液面的上升或下降,从而显示出气温的高低,用到了转换法,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5.D
【解答】原来的示数就是37.5℃,测量第一次结果还是37.5℃,那么第一个同学的体温可能低于37.5℃,也可能等于37.5℃,即第一次不准确。
第二次的结果为38.5℃,示数增大,水银柱上升,那么第二次的结果肯定准确。第三次的结果与第二次相同,则第三位同学的体温可能等于38.5℃,也可能低于38.5℃,即不准确。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6.B
【解析】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此时读出的示数V1正确。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此时读出的示数V2偏大,而实际剩余的液体小于9毫升。根据V=V1-V2可知,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大于6毫升,故B正确,而A、C、D错误。
7. D
【解析】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时,量筒内要放入适量的水,根据对“适量”的理解选择判断。
【解答】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少”,指的是放入金属块后要完全浸没;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多”,指的是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不能超过量筒的量程,否则会得不到示数,故A、B错误;
金属块的体积为40cm3 , 而量筒的量程为50cm3太小,放入水后很可能会超过量程,可能会测不出来,故C错误;
综上所述,故D正确。
故选D。
8.C
【解析】不可能把纸拉直再测量长度,但卷成筒状的纸的横截面积等于拉开后纸的长度和厚度的乘积;则测出横截面积的大小为 S=π(R2-r2)
纸的厚度为d,故纸的总长度(L)的计算表达式
9.B
【解析】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该温度计每一小格表示的温度为 2℃
由于该温度计第30格下面有30格,则该温度计最下面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
-(2℃×30) =-60℃
第80格上面还有20格,则最上面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 100℃+2℃×20=140℃
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60℃~140℃。
10. 13;大
【解析】(1)根据图片读出金属线的直径之和,然后除以圈数得到金属线的直径;
(2)如果匝与匝之间留有空隙,那么得到的就是金属线的直径和空隙之和,比真实值偏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金属线的直径之和为:4.00cm-1.50cm=2.50cm,则金属线的直径为:。
(2)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大。
11. (1)-24℃;液体的热胀冷缩(2)>
【解析】(1)首先根据甲图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的位置读出示数。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烧瓶内的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液柱向左移动;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烧瓶内的气体体积收缩,压强减小,于是液柱向右移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向下增大,那么实际温度在0℃以下,因此它的示数为:-24℃。该水银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当液柱在A处时,烧瓶内气体体积膨胀程度肯定大于液柱在B点时,即A点时对应的温度肯定高于B点,即A处>B处。
12.(1)1.85(2)(2.98—3.05)都可;(6.67—6.71)都可
【解析】(1)硬币的直径=硬币的直径和除以直径的个数。
(2)注射器的刻度长度=准确值+估读值,然后根据计算活塞的横截面积。
【解答】(1)由图可知,从刻度0开始到所指刻度处,共有4个直径,这4个直径的总和为:7.4cm+0.00cm=7.4cm,那么硬币的直径为:
(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3.0cm+0.00cm=3.00cm,那么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故答案为:(1)1.85cm(2)(2.98—3.05)都可;(6.67—6.71)都可
13.(1)10毫升;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20立方厘米(2)B,C(3)偏大
【解析】(1)首先弄清量筒上一个大格表示的体积,然后数出中间小格的个数,则量筒的最小刻度=大格体积÷小格数。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解答。石块的体积等于前后两个量筒的示数之差。
(2)根据石块体积的测量过程判断即可;
(3)将石块从烧杯中取出时,肯定会带出部分水,那么测出的体积其实是石块体积和带出水的体积之和,因此测量结果会偏大,据此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量筒上每个大格表示100mL,中间有10个小格,则最小刻度为:100mL÷10=10mL。若量筒内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小石块的体积是:130mL-110mL=20mL=20cm3.
(2)A.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但是不会影响石块体积的测量,故A不合题意;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结果V2偏小。根据V=V2-V1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B符合题意;
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则会使V2偏小。根据V=V2-V1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C符合题意;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则测出体积为石块和进入水中粗线的体积之和,即测量结果偏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BC。
(3)另有一较大矿石,放不进量筒,因此丙同学利用一只烧杯,按图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此测量方法测得矿石的体积,与它的真实值相比偏大。
14.(1)降低
(2)5.2
(3)气体的热胀冷缩
(4)由小到大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水柱高度h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空格M处的高度差为:14.6cm-9.4cm=5.2cm;
(3)根据图片可知,当温度升高时,瓶内空气体积膨胀,则玻璃管内水面下降;反之,玻璃管内水面上升,因此工作原理为:气体的热胀冷缩。
(4)根据表格可知,液柱的高度越小,刻度越靠下,而温度越高,因此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依次是由小到大。
15.(1)物体放入量筒后,液面不能超过量程同时能没过待测物体。;B
(2)50cm3;B;取出矿石时会带走一部分水
(3)胶头滴管;偏大
【解答】(1)①用排水法测量物体体积时,物体需浸没在水中,且放入前后可以读出准确示数,故物体放入量筒后,液面不能超过量程同时能没过待测物体。② 估计宝石体积约为40cm3,要能够浸没,A不合适,为了提高精确度,50毫升比100毫升更适合。
(2)①VA=V水+V石,VB=V水,VD=V水+V补水,V石=V补水=VC-VE=200ml-150ml=50ml=50cm3②由于B过程是将矿石取出,取出矿石时会带走一部分水,从而会产生误差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3)①小军在用量筒量取50mL液体时,还需用到胶头滴管②若量取时仰视读数,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①物体放入量筒后,液面不能超过量程同时能没过待测物体 ②B (2) ①50cm3②B;取出矿石时会带走一部分水 (3)①胶头滴管②偏大
16.(1)A;BCD或BDC(2)h= (3)A,B,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体的测量方法相关知识。
【解答】(1)正确测量一张墙纸的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 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 , 所以没有必要的步骤为A,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BCD或BDC。
(2)用圆环的直径D2减去铅笔的直径D1除去2n就是墙纸的厚度,所以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 h= 。
(3)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例如:A、人在绕纸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A符合题意;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B符合题意;C、墙纸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C符合题意。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BCD或BDC(2)(3)ABC
【期末提分】七上科学达标训练(一):科学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