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感性抒发
与理性表达”
单元写作
佳作展示
2
名师点评
3
目
录
CONTENTS
1
写作指津
写作指津
写作训练背景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挺进。在这一光辉历程中,逐渐形成内涵丰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作为新时代有责任、有担当的高中生,研习革命经典,感受革命豪情,通过写作等方式传承革命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写作训练以“给革命先烈的一封信”为依托,力求让大家将红色精神内化并输出,让革命精神成为其不竭的精神动力。学会感性抒发与理性表达的结合是本次写作训练的重点。本次写作要求大家既要抒发深沉的情感,又要表现出理性的思考,不能空洞地发表感慨或进行喊口号式抒情。
写作训练重点
在进行本次写作之前,建议大家先对中国革命进行理性思考,在阅读教材课文和扩展文章后,大家可以获得对中国革命比较深刻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大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理性认知革命,体悟中国力量
(一)思考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文章 内容 情感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历程
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体会毛泽东这一宣告的深刻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
大家可以结合具体文本思考中国革命胜利的深层原因和伟大意义。
(续表)
文章 内容 情感
《长征胜利万岁》
“原创作文展示”中的习作1
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思考
从过去和未来两个角度论述革命先烈对中国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最后在结尾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再次致敬革命先烈
读罢让人对革命先烈的功绩万分景仰
(二)思考中国革命者的优秀品质
革命者意志坚定、不屈不挠、奋勇抗争、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后代敬仰,大家需走近革命者,感受其伟大的精神力量。例如,《大战中的插曲》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而又很有意义的事情,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从中可见革命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的美好。
(三)思考中国革命精神对当下的意义
文章 内容 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
报道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这就是革命精神的新时代体现。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至今,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仍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
文章 内容 意义
“原创作文展示”习作2
革命烈士们并不应该被过度“神化”,他们与我们一样是有情有义的普通人
当今社会不应仅仅将革命烈士们看作一些符号。
中国革命精神对当下的意义值得思考。
(续表)
聚焦写作对象,抒发真情实感
(一)走近写作对象,表达真切自然
走近革命先烈,可以是具体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可以是真实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查阅相关资料,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进而表达真情实感。
文章 内容 情感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原创作文展示”中的习作6
选择了一位“党的好干部”的典型代表。
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伟大信念。
以陈独秀为诉说对象,聚焦仲甫先生过去曾致力的伟大事业,所经历的风雨兼程。
表达了青年人传承民族精神的决心。
(二)优选典型事件,还原真实情景
文章 示例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特别注意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如焦裕禄不愿“吃别人嚼过的馍”而亲自调查兰考的自然情况,“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等等。
将先烈之情动人诉说,离不开真实而典型的具体事件。聚焦典型事件使得情感有所依托,避免了空洞抒情。
文章 示例
“原创作文展示”习作5
写出63军189师为国捐躯的典型事迹,生动描绘出他们碧血丹心的英雄品格,以此突出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续表)
除了具体事件的描绘,还要注意通过一些经典场面和细节记录重大历史时刻,并融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让人置身于真实的历史中。
文章 示例
《长征胜利万岁》
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具体情景,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别了,“不列颠尼亚”》
视角独特,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作品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
(三)借助书信文体,抒发真挚情感
优势 示例
情感真挚,书信内容大多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含情量”高,扣人心弦。
本次训练为书信文体。书信体有着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优势:
“原创作文展示”中的习作9,通过“最可敬的您”“何其有幸”“向您致敬”等词句直抒胸臆地表达,抒情意味浓厚。
优势 示例
书信大都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加之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而谈,能够引起人的共鸣。
“原创作文展示”中的习作3,多次使用“是您”这样的词语,似乎伟大的英雄就在身边,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要对他们表达和诉说。
(续表)
优势 示例
书信内容大多接近现实生活,便于取材,有话可说。
“原创作文展示”中的习作8是作者给烈士陈祥榕写的一封信。这封信将时代背景与人物事迹、人物精神相结合,表现了烈士精神对作者生活的引领作用,文章对革命先烈充满了缅怀与敬仰之情。
(续表)
优势 示例
书信的表达方式多样,亦可以运用不同的句式和修辞,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如,“原创作文展示”中的习作7运用细节描写、排比等手法进行生动的描述,表达了对隐秘战线上无名英雄的敬佩与感恩之情。再如“原创作文展示”中的习作13,通过一系列有气势的反问和排比句写出了革命烈士的伟大,并且在其中组合了毛泽东的诗句,感染力很强。
(续表)
书信的内容做到了丰富、深刻、感情真挚,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书信的格式主要包括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五部分。
书信的格式?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语最常见的有“您好”“近来可好”。根据时令节气的不同,问候语也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要写在称呼的下一行,前面空两格,一般自成一段。也有的不写问候语,而是直接进人正文内容。正文部分要明确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如同时要写几件事,必须做到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个段落。
称呼要从第一行顶格写起,后面加冒号,冒号后不要写字。
结尾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表祝愿的话一般分成两半来写,如写“此致”“敬礼”等,“此致”,一般写在信的正文的下一行空两格或写在正文结尾处,“敬礼”则写在下一行顶格的地方,都可以不写标点。如不写“此致”,只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一定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不能直接写在正文的末尾。
署名写在信的右下方,与信的正文相距两三行,位置在正文最后一行的后半行。如果是写给亲属、朋友的,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后边写上名字,不必写姓。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名全部写上。
日期一般写在署名下面一行偏右的地方,用以注明写信的时间。
本次习作旨在表达情感,但是抒情并非夸夸其谈、泛泛而谈,同样要做到逻辑思路清晰,写作条理分明。
逻辑思路清晰,理性条理写作
(一)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理性写作,需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文章 示例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泽东回顾过去,论证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立足当下,对国家的发展大计作出规划;展望未来,描绘出中华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全文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论述了很多具体内容,但各部分之间关联紧密。
文章 示例
“原创作文展示”习作5
整篇文章逻辑清晰:首先以现在的美好生活引入,奠定感情基调,表达敬佩与感谢之情,并点出写信对象;其次引用三位女性英雄烈士的英雄事迹和经典语录;最后升华主题,表明肩负使命的决心。
(续表)
(二)理性表达,以理节情
写作时,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感情,可以喜,可以悲,可以怒,可以思,但是要有一个度。此处可以借鉴《别了,“不列颠尼亚”》,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更没有大张旗鼓地批判英国殖民统治的罪恶,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加以冷静理性的刻画,风度尽显,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佳作展台
给革命先烈的一封信
陈独秀先生:
您好!我怀着诚挚的敬意和由衷的欣喜提笔给您写信。
清明时节,抚今追昔,百年荏苒,岁月变迁,世界格局纷繁复杂,而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不倒。当战争苦痛的硝烟被繁华滤去,我们从未忘记曾经的萧索,更愿您能和我们一起展望前路的荣光。
诚挚的敬意,是我,也是我们,对您最热切的感情。彼时的社会,黑暗将光明吞噬,清白为污浊所染。那邪恶力量妄图掐死我们的民主,却无法掐死民主心中的共和;妄图挡住我们的太阳,却挡不住民主的光芒。您的出现,为中华民族觉醒之始添砖加瓦,开民智,造新人,我们从未忘记。我们从未忘记,您流落日本,仍不忘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与处于存亡患难之际的斗士,我们感动于您在归国船上面对茫茫黑夜,亦能看见汪洋大海上的微微星火的信念与坚持;我们从未忘记,北京大学校园中,您“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改观”的慷
慨激昂与自信;我们从未忘记,在国家觉醒年代的您,不能忠孝两全,对上无力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对下不能与儿子相见,纵使被流言蜚语侵扰,仍坚定信念,从未有过哪怕一丝放弃的想法。会逢知音,能见您真情流露,性情豪爽;编《新青年》,可窥您一丝不苟,倾注心血;提笔疾书,能见您刀刀入肉、字字穿心;奸邪当道,更观您疾恶如仇,壮怀激烈。请您放心吧!革命先烈的一切将被永远铭记,那些甘愿用血肉筑起中华民族铁血长城的勇士们必将被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而永垂不朽!
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现在可以邀您一览这盛世繁华。天下的路是留给天下的人走的,新时代的新青年,正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如今的我们,将人类几千年的财富,转变为新时代的新兴科技、丰富文化、创新城市;如今的我们,自由翱翔于兴趣的海洋,明确自己的爱好,结识志趣相同的友人;如今的我们,将世界里的每一份热爱都捧于手心,把传统融入现代,化经典为流行,成就学术,
方便大众,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世界的主题不再是忧伤,更多的是心里的火和眼里的光;民族的历史不再是屈辱,更多的是兼容并蓄与和平互助。请您与我们一同分享这份荣光吧,这正是世世代代中国人追求的岁月静好,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愿您的理想永远不息,愿新青年的精神永远不息,愿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流永远不息!
此致
敬礼!
神州大地上的一名青年
2021年4月4日
名师点评
本文由陈独秀先生过去曾致力的伟大事业,所经历的风雨兼程,转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灿烂未来与光明前程,最后于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愿望收束。其中以多个“我们从未忘记”,表达了对其信仰与敬意践行之愿望。
名师点评
后又化用陈独秀对青年提出的“六条标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以及绝不辜负革命先烈愿望的坚定决心。纵观全文,陈独秀先生与众多革命先烈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应被深刻铭记,而新时代的我们更应砥砺前行,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