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伟大的复兴》典型例题
学习目标分析
学科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1.了解开幕式、回忆录、新闻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排比句式等特殊句式 3.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把握消息和通讯两种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 1.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感受其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充分把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先进的丰富内涵,获得崇高的体验 2.结合历史背景研读相关作品在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中把握作品的内涵,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 3.把握政论文、新闻、纪实性回忆录等不同体裁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4.学习这些作品中对材料的巧妙运用,通过大量阅读以及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有用的素材服务于日常生活口语和书面表达的需要 1.提高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融于场景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通讯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精神和品格的方法 2.欣赏新闻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美;学习人物通讯多角度、多层次刻画人物的方法,品析人物的品质美 3.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深度学习建议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是对十年来课程改革经验的提炼,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新事物。事实上,实际教学中广大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尝试“主题教学”“专题教学”“综合性学习”“扩展阅读”“比较阅读”“群文阅读”等,这些做法和“学习任务群”有共通之处。其实“学习任务群”就是一种单元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是要教听说读写,只不过变换了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以“任务”为引领。所以,设计教学方案之前,要先明确单元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看看围绕任务提供了哪些资源,提示了哪些要求,然后以“任务”来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单元学习任务”是设计这个单元教学和课后练习的依据,也是用以整合单元课文阅读与写作的抓手。当然,也要注意到,很多课文都是经典,让学生接触经典,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不应该把课文纯粹作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材料或者讨论问题的“支架”。在实行“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设计“任务驱动”时,既要设定“活动”,又要警惕一边倒,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留给学生更多感受和理解的空间,避免完全被“任务”捆绑。
实践活动是和任务密切相关的,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实际生活背景下的特定任务,从而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材编者的追求。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任务”都是以“活动”为主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做事”,做我们经常说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些以“活动”为主的任务,是设计教学方案的主要依据,但也可以根据学情,自行设计更加贴近学情的“活动”,去完成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不要把“活动”简单地理解为课外“活动”,更不要安排那些和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
学习“活动”要尽可能有“情境”,不仅是为了激发兴趣,更是为了给“活动”的展开提供背景、条件与氛围。有时候“情境”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这种情境或者语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必须是真实的,是能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贴近,并能促进深度学习的。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已设定活动的情境,教学中可以参考采用,但更多的情境还是需要根据课文内容、任务要求和学情来自主设计。
整合更多与任务相关,高中语文提倡“学习任务群”教学,希望以“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突出完整性,突破单篇阅读的藩篱,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做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每个单元各组课文之间的联系,注意各组中每篇课文之间的联系,注意如何通过整合后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综合语文实践活动,来完成该单元的核心任务,达成总体的核心素养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强调整合,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养成还是必须注重的,否则整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总体上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的最高追求,任务的设计、活动的安排、资源的设置,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最终目标都是核心素养养成,但是,教学中也必须注意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并不是并列的,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其他素养都是在语言实践运用中不断达成的,教学中要注意牵好这个牛鼻子,抓住根本,使教学语文课真正上出“语文味”。
最后要提醒的是,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幅度较大,社会反响会比较热烈,推开使用新教材,步子应当稳一点。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具体的学情,根据自身条件,在原有的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和提高。新教材的使用,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都跟得上,吃透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另外教师要重视二度开发教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材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资源,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
考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属于高考的高频考点,主要是考查政论文和叙事性散文的信息提取、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体会语句的丰富含意等,以叙事性散文阅读为主,一般在选文之后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题型1 分析文章中某一句(段)的作用(整理与语理)
典例1 [分析概括能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的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的大脑神经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就这样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子,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 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以及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指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温室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一块制作精美的铝合金板,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教导员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觉得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的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的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是蒙古语音译,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二百三十多公里,距格尔木市二百七十多公里,海拔两千九百一十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就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左右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峥嵘岁月。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虔诚而辛勤地经营着。1958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八百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敬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就是睡大觉,生活下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六十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文中为什么要写甘霖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 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某句(段))的作用的理解。就本文来说,有关亲情文化墙的段落在文章中间,其作用可以从表现人物精神品格和表现主题方面考虑。从人物来说,文章描写的是甘森石油人,思考文化墙表现了石油人怎样的精神和品质;从主题来说,考虑文章赞美了石油人怎样的精神。
答案:①为了表现并赞扬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风貌。②写出了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懂得爱与亲情,有家庭幸福感,有责任感。③写出了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题型2 信息筛选(实证与推理)
典例2 [信息提取能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琴、棋、书、画“四艺”中居于首位。
“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人的评价极高,两汉时期文人们便公认“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另外,随着“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的修身养性功能一直被文人强调,“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琴成为历代文人具备音乐修养及实践技能必修的一种乐器,也成为他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体现方式。
古琴的神奇魅力,首先来自琴器所特有的音色品质,而这些品质又与琴的材质、形制、结构、髹漆等斫制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琴体,主要是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后制作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内部形成一个狭长的“共鸣箱”,然后再在周身髹以厚厚的大漆。弹拨类的弦鸣乐器,是以弹拨极具张力的弦为振动再与由面板和底板结合构成的共鸣体产生共振而发音的。琴的弦位较长,音量不大但余韵悠长,面板、底板浑厚且共鸣箱体和较小,特别是通体表层髹有厚厚的漆胎,这样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使共鸣体振动不充分且有传播阻碍,使得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的音色特点。而这些特点,恰与历代文人在音乐上追求的“中正平和”“温良敦厚”及“虚静简淡”的审兰情趣相合。可以说,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和”尚“雅”的审美情趣。
古琴的音色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大类型。散音,指左手不按弦,以右手弹弦所发出的空弦音,其特点是浑厚洪亮,共鸣性强,余音悠长。按音,指右手弹弦,左手指顺弦依徵位按弦所发出的声音。按音没有散音清亮,共鸣性和余音亦相对较弱,但其音温厚、结实,古琴音乐的主旋律也主要是由按音表现的。泛音,为右手弹弦,左指对准徵位轻点琴弦,得音清亮空灵。泛音清脆,晶莹,纯净,明亮,有金属声,富于弹性,与散音的厚重深沉、按音的沉着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古琴还分为低音区、中音区与高音区三个不同的发音部位。低音区低沉浑厚、古朴苍老,余音绵长不绝;高音区则清亮圆润,富有穿透力而又具醇厚之韵;中音区取音“中和”。在琴曲中,这些充满矛盾的不同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通过高妙的处理手法,使古琴的散音、按音、泛音及高、中、低音区调和在同一首曲中,使丰富的音色和谐统一。这恰与中国文人崇“和”的观念相契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已经流传了三千余年,它具有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做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B.琴体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制成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内部形成狭长的“共鸣箱”;它以琴弦为振动,通过弹拨与共鸣体共振而发音。
C.古琴在发音上具有轻微淡雅、深沉悠远。圆润古厚的特点,这与其共鸣箱体积较小。通体表层髹有厚厚的漆胎等特殊的斫制与构造方式相关。
D.古琴的发音部位分低、中、高三个音区,音色有散音、按音与泛音,弹奏时采用高妙的处理手法,将它们调合于一曲,使丰富的音色和谐统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琴的材质、形制、结构、保漆等特殊的斫制工艺,使琴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品质,面这音包品质又是古琴具有神奇魅力的重要原因之
B.弹奏者右手弹弦。左手指或顺弦依徵位按弦,或对准位轻点琴弦,就能弹出时而厚重深沉,时而沉若多变,时南清亮空灵的音调。
C.古琴音乐的主旋律主要由按音表现,虽然它不如散音清亮,共鸣性和余音亦较弱,但其音温厚结实,其沉着多变的特点与泛音形成对比。
D.古琴音色的三大类型,特点各不相同:古琴的三个发音部位。乐音各不相同。在琴曲中,这些充满矛盾的不同种音色常常配合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正是因为琴是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所以它具有了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B.琴被列为“四艺”之首,西汉文人公认“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顾况说“众乐,琴之臣妾也”,由此可见文人们对古琴的推崇与偏爱。
C.古琴禁止淫邪、矫正人心的修身养性的功能一直被文人强调,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左琴右书”“ 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
D.古琴特殊的斫制方式决定了演奏者崇“和”尚“雅”的审美情趣,是因为它所产生的音色特点与历代文人在音乐上追求的审美情趣相合。
1.解析:B项,扩大范围,原文中说“主要是由一整块木材腹腔开剜后制作的面板与底板胶合而成”。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B项理解错误,“厚重深沉”指的是散音(左手不按弦,以右手弹弦所发出的空弦音)。答案B
3.解析:A项,因果混乱,原文是“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答案A
题型3 分析文章思路(整合与语理)
典例3 [分析概括能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日“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为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 分钟”“35 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日“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解析: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先说菜谱,按谱做菜,能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第二层说要想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第三层进行类比,说舞台艺术也要把握火候,才能把“谱”用活,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答题时,将各层次的意思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题型3 压缩语段(整合与语理)
典例3 [应用交际能力]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进行压缩。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城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级通水。
点拨: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 (时间) 2019年3月13日;(地点和事件)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结果)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答案:2019年3月13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对标高考
(2020·全国卷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 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 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 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礼”, 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对标高考能力点拨】
1.解析: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知“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B项,“‘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表述有误,“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根据最后一段“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知,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C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知,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根据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C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而并没有提到“自觉自愿”。答案C
1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