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伟大的复兴》能力探究
学习目标分析
学科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1.了解开幕式、回忆录、新闻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排比句式等特殊句式 3.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把握消息和通讯两种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 1.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感受其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充分把握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先进的丰富内涵,获得崇高的体验 2.结合历史背景研读相关作品在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中把握作品的内涵,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 3.把握政论文、新闻、纪实性回忆录等不同体裁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4.学习这些作品中对材料的巧妙运用,通过大量阅读以及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有用的素材服务于日常生活口语和书面表达的需要 1.提高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融于场景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通讯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精神和品格的方法 2.欣赏新闻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美;学习人物通讯多角度、多层次刻画人物的方法,品析人物的品质美 3.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深度学习建议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是对十年来课程改革经验的提炼,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新事物。事实上,实际教学中广大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尝试“主题教学”“专题教学”“综合性学习”“扩展阅读”“比较阅读”“群文阅读”等,这些做法和“学习任务群”有共通之处。其实“学习任务群”就是一种单元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是要教听说读写,只不过变换了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以“任务”为引领。所以,设计教学方案之前,要先明确单元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看看围绕任务提供了哪些资源,提示了哪些要求,然后以“任务”来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单元学习任务”是设计这个单元教学和课后练习的依据,也是用以整合单元课文阅读与写作的抓手。当然,也要注意到,很多课文都是经典,让学生接触经典,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不应该把课文纯粹作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材料或者讨论问题的“支架”。在实行“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设计“任务驱动”时,既要设定“活动”,又要警惕一边倒,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留给学生更多感受和理解的空间,避免完全被“任务”捆绑。
实践活动是和任务密切相关的,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实际生活背景下的特定任务,从而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材编者的追求。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的“任务”都是以“活动”为主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做事”,做我们经常说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些以“活动”为主的任务,是设计教学方案的主要依据,但也可以根据学情,自行设计更加贴近学情的“活动”,去完成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不要把“活动”简单地理解为课外“活动”,更不要安排那些和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
学习“活动”要尽可能有“情境”,不仅是为了激发兴趣,更是为了给“活动”的展开提供背景、条件与氛围。有时候“情境”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这种情境或者语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必须是真实的,是能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贴近,并能促进深度学习的。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已设定活动的情境,教学中可以参考采用,但更多的情境还是需要根据课文内容、任务要求和学情来自主设计。
整合更多与任务相关,高中语文提倡“学习任务群”教学,希望以“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突出完整性,突破单篇阅读的藩篱,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做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每个单元各组课文之间的联系,注意各组中每篇课文之间的联系,注意如何通过整合后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综合语文实践活动,来完成该单元的核心任务,达成总体的核心素养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强调整合,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养成还是必须注重的,否则整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总体上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的最高追求,任务的设计、活动的安排、资源的设置,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最终目标都是核心素养养成,但是,教学中也必须注意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并不是并列的,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其他素养都是在语言实践运用中不断达成的,教学中要注意牵好这个牛鼻子,抓住根本,使教学语文课真正上出“语文味”。
最后要提醒的是,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幅度较大,社会反响会比较热烈,推开使用新教材,步子应当稳一点。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具体的学情,根据自身条件,在原有的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和提高。新教材的使用,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都跟得上,吃透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另外教师要重视二度开发教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材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资源,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
学科能力深度探究
信息提取能力 把握论述思路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 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我们应了解其结构中的共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我们要善于借助能标志思路层次的词语、句子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为了表达清晰,很多文章常用一些标志性的词句来表明思路脉络、上下文关系。找出这些标志性的词语、句子,是解决本论部分层次不清问题的快捷通道。
(1)关键词语有:①表转折,如“但是”“反而”,等等;②表并列或递进,如“也”“又”;③表分类分层,如“首先……”“其次……”,等等;④表举例,如“例如”“如”,等等;⑤表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⑥表归结,如“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可见”,等等。
(2)关键句子有:①揭示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词引出的语句;②论点句和论据句,论点句多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实际上是中心论点的分论点;找出这样的句子,论述层次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领会理解能力 深度思考句意
学习一些关于理解事物的技巧,有助于提升理解事物的能力。
(1)整体思考的能力
学习需要借助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事物的意义,把握事物的结构层次,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需要对学习材料作整体性的思考。因此,个体应该培养自身的全局观点,考虑问题要从大局出发,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这是因为整体思考能力的强弱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效果。
(2)洞察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对问题要具有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学习材料,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想象力
正如想象可以让知识插上翅膀一样,想象力可以让个体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
(4)直觉力
直觉力是个体学习能力达到一定程度而展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学科能力针对训练
典例1 [整合与语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讲词,读来扣人心弦,这与文章严谨的写作思路密不可分,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
解析:“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是指对论述类文本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厘清行文思路。
答案提示在这篇演讲词中,毛泽东始终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共同的感觉”为主线,追溯历史,赞美今天的胜利,并构思和憧憬未来的发展。首先,回顾历史,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然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又充满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最后,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又指明了全国人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全文层层递进,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一位革命家、政治家在革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典例2 [ 批判与发现] 如何理解《长征胜利万岁》一文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的含意
解析:一要抓住关键词,本题的关键词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二要抓住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三要结合上下文,了解语境,体会作者说这句话的思感情。
答案:这句话是毛主席对长征胜利的重大意义的生动概括。
①长征是“宣言书”。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想要消灭中国共产党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精华。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军队以其体现出的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向中国和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②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长征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红军的影响,把革命真理传播到沿途广大地区,起到了“宣传队”的作用。
③红军在长征途中,不仅宣传革命真理,还撒播下革命的种子,在沿途的许多地方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政权,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