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一、文学、文化知识
(一)文体知识
1.开幕词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式所做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体现了大会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开幕词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是简明性。开幕词,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最忌讳长篇累牍,言不及义。多使用祈使句,表示祝贺和希望。二是口语化。开幕词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三是宣传性。开幕词是会议或者活动的序曲,所以开幕词具有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四是鼓动性。开幕词通过介绍会议或活动激起参与者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
2.新闻
(1)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准确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动向的一种实用文体。
(2)结构。新闻的结构比较固定,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①标题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导语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开头语,是紧接在新闻开头的一句话或一段话。
③主体是用最精练的文字,简明、扼要、生动地写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④背景主要指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说明,为烘托新闻的主题服务。
⑤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主要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3.通讯报道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1)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的人,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2)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画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段,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强的时效性;描写的形象性。
4.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就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的特点:(1)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5.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的异同
相同点因为“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同属新闻,所以它们都要符合新闻的基本特点,即具有传播性、时效性、真实性。例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消息,《“飞天”凌空》是新闻特写,《一着惊海天》是通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新闻评论。这些新闻都从不同侧面真实、及时地向人们传播了不同的信息。
不同点消息报道的是“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的,通讯是讲述“新闻故事”的,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发表观点”的。
从上面的表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用词不同,这就体现了这些新闻体裁的不同之处。
(1)消息
消息报道的是“新闻事件”,“报道”“事件”就是把事件的前因后果说清楚,主要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虽然从报道的一些用词当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感情,但一般不对事件做评论或展开描写,只是客观地报道整个事件的过程。
(2)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的。特写,本是摄影、电视、电影的一种常用拍摄手法,指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放大占据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增强艺术表现力。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描绘)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瞬间)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例如,《“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文就把新闻的六要素一笔带过,集笔力于一个1.7秒的瞬间,按照“准备——起跳——腾空——入水”的顺序逐一进行放大描写,极具镜头感。再配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出吕伟跳水动作的精彩,极具文学性。
(3)通讯
通讯是讲述“新闻故事”的。既然是讲述故事,就要吸引人。但通讯又不同于小说,不能虚构内容,也不能夸大缩小,只能通过对事实的组织安排,来获取引人入胜的效果。
另外,通讯都要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因此,除了叙述事实、描写形象外,还需要运用议论乃至抒情的表达方式,而消息的议论只能是只言片语的。
(4)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发表观点”,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即要符合新闻及时、真实、准确、具有传播性的特点,还要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基本要素,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精当的论述吸引读者。
例如,《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刊发在《人民日报》上的新闻评论,体现了新闻评论的及时性和传播性。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有:“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等。作者列举大量事实,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其观点,呼吁全世界人民正视历史、珍爱和平,并为新时代的世界和平而不懈奋斗。
总之,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都属于新闻,所以要遵循新闻的基本特点,但因为各自又有不同的写作目的,所以在写手法上又不尽相同。在阅读新闻作品时还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6.回忆录
回忆录是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法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联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是指触碰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是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指回忆录不是由主人公亲笔撰写,而是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完成的回忆录。
7.传记与回忆录的区别
从作者和人称看,传记一般是专业人员的作品,人称一般是第三人称(自传除外),而回忆录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人称是第一人称,即“我”。从语言和风格看,传记语言文学性比较强,专业性强,可读性强。回忆录一般是回忆录作者与本人的语言,属于生活语言、工作语言,有的是原生态语言。从社会影响上看,传记因为是他人写的(自传除外),往往相对比较客观,对于宣传个人形象效果更好。回忆录是作者本人写自己,只被研究某些特定生活面的读者关注,社会影响相对较小。
(二)文化常识
1.走近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有毛泽东军事文集和毛泽东诗词集。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理论概括而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综合,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增添了许多重要内容
2.走进杨成武
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是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军事文选》选入了反映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57篇著作。杨成武晚年写下了不少回忆录,如《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反攻进攻曲》《战华北》《新的使命》及《回忆录》等著作。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简称红军。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1年后又逐渐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的第一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多次“围剿”和“清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八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3.走近聂荣臻
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聂荣臻同志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
4.走近穆青、冯健、周原
穆青,1921年生,河南杞县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著有《穆青散文选》《彩色的世界》《十个共产党员》《新闻散论》等。
冯健,原名樊煦义,1925年生,河南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系。冯健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南京地下党时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记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湖北分社记者、编委,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瞭望》周刊编辑会主任委员,新闻学院教授。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撰有通讯《英雄搏斗100天》《管得宽》等,有《冯健通讯选》。
周原,原名乔元庆,其父是与范长江同时代的新闻人乔冠生(笔名乔秋远)。1942年,乔秋远随左权将军在太行山进行采访时,被敌人杀害。1948年,周原放弃了组织命他担任区委书记的安排,主动要求调到新华社当记者。
5.走近焦裕禄
焦裕禄( 1922——1964 ),山东淄博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为“焦裕禄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因肝癌病逝,终年42岁。
(三)文学常识
1.辛亥
辛亥是中国传统纪年法,农历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循环的第48年称“辛亥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
中国古代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天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
2.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是: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二、语言文字知识
(一)字音字形识记
撕毁(sī) 妥协(tuǒ) 复辟(bì) 松懈(xiè)
巍巍(wēi wēi) 熙熙攘攘(xī rǎng) 运筹帷幄(wéi wò) 寒噤(jìn)
长途跋涉(bá shè) 襁褓(qiǎng bǎo) 军阀(fá) 殒命(yǔn)
彷徨(páng huáng) 伶仃(líng dīng) 沟壑(hè) 嘱咐(zhǔ fù)
无辜(gū) 炊事员(chuī) 幡然觉醒(fān) 颠簸(diān bǒ)
缴获(jiǎo) 井陉(xíng) 兵戎相见(róng) 辗转(zhǎn)
盐碱(jiǎn) 鲜血(xuè) 抡着(lūn) 淤塞(yū sè)
部署(shǔ) 颤抖(chàn) 噙着(qín) 巍然(wēi)
(二)词义辨析
艰苦VS坚苦
【相同点】二者均有“困苦”之意。
【不同点】“艰苦”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而“坚苦”一般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如“小说的主人公面对恶势力,坚苦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渡过VS度过
【相同点】都是动词,都有“过”的意思。
【不同点】 “渡过”既可表示由河的此岸到彼岸去,由这一端到达那一端,也可表示从水中穿过。另外,表示经历重大灾难或困难时,也可用“渡过”,如“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度过”表示由这个时间点到那个时间点,强调时间上的过去,如“欢度春节”“虚度光阴”“安度晚年”等。
惨无人道VS惨绝人寰
惨无人道:残酷到了没有一点儿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相同点】都有“惨”“人”二字,容易混用。
【不同点】 “惨无人道”是对陈述对象行为做法的形容。如“据央视新闻报道,侵华日军罪行累累,用中国人做活人细菌实验更是惨无人道”。
“惨绝人寰”是对客观情状的形容。如“许多人养儿防老,可是养了儿子不管爹妈,八十岁了还要住出租屋,这可真是惨绝人寰”。
邻近VS临近
邻近:①位置接近:②附近。
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相同点】都有“接近”的意思。
【不同点】 “邻近”有名词的用法,如“学校邻近有文化馆”。“临近”没有名词的用法。“邻近”指甲、乙两处在空间上相邻,不能表示时间的接近,“临近”可以表示时间的接近,如“春节临近了”。
铺天盖地VS漫山遍野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相同点】二者都有范围广的意思。
【不同点】 “铺天盖地”既可以形容具体事物,也可以形容抽象的事物(如谣言等):“漫山遍野”只能形容具体事物。
屹立VS矗立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矗立:高耸地立着。
【相同点】二者都是高耸直立的意思。
【不同点】①“屹立”指像山峰一样,比起前者多了一个“稳固”的意思,而“矗立”偏重于直。②用法上,“屹立”常用来比喻人的意志十分坚定,不可动摇:而“矗立”一般用于物,不用于人。
时不我待VS只争朝夕
【相同点】都有“争取时间”的意思。
【不同点】前者偏重于不虚度年华,后者偏重于争分夺秒,争取时间。
蔚然成风VS盛极一时
【相同点】都有“盛行”的意思。
【不同点】前者偏重于成为一种风尚,后者偏重于兴盛、流行。
(三)词语积累
帮凶:帮助行凶或作恶的人;也可用作动词,指帮助行凶或作恶。
年号: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现在也指公元纪年。
复辟:失位的君主复位,泛指被推翻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地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
不可磨灭:指功业、功绩、事实、印象等不可能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繁荣昌盛:指国家或事业蓬勃发展,兴旺发达。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反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刀光剑影:隐约显现出刀的闪光和剑的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
横征暴敛:指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
幡然觉醒:形容迅速而彻底地认识到过错而醒悟。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翻山越岭:翻越不少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
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不辞劳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神情自若:指神情态度十分自然,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
泣不成声: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
白帐子猛雨:雨下得又密又猛,好像天地间挂了白色的帐子。
关键能力
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
(一)论点、论据、论证思路
(二)理解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补充:答题策略
遣词造句:这个字(词)的意思+起到了…的作用+表达了…的感情。
词句意思:若是词语,本义+语境义;若是句子,句中关键词+限定修饰成分+上下文。
词句赏析:修辞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效果。
(三)提取新闻的关键信息
补充:如何判断何为关键信息(主要信息、重要信息)、何为次要信息呢?具有独特性的一级信息是关键信息,由一级信息延伸出的二级信息、由二级信息延伸出的三级信息等,以及不具有独特性的信息,都属于次要信息。比如上述全国新高考I卷真题中的新闻报道,关键词是“年会”,那么年会召开的时间、召开的方式、主题等就是关键信息,而年会主题“世界的复兴”的目标(第二句)是由年会主题延伸出来的,这个信息就属于二级信息,主办方
“确保会议安全”(第四句)属于一般会议的共性信息,不具有独特性,所以这个信息也是次要信息。
1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