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名师单元教学评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名师单元教学评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0 22:0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名师单元教学评价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ráo)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会议还未开始,会场里熙熙攘攘(ráng),许久不见的同志相互寒喧、敬礼、握手。(《长征胜利万岁》)
C.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jǐ)予爱护和照顾。(《大战中的插曲》)
D.笑那连茅草都不长的老碱(jiǎn)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嫁,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能在任意摆布人们的命运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长征胜利万岁》)
C.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大战中的插曲》)
D.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5题。
据香港特区政府新闻网站消息称【甲】,7月1日上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出席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主办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系列活动启动礼并 。林郑月娥表示,非常高兴出席今天的启动礼,( )。她说,今天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年,意义重大“自回归以来,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 的地方行政区域。在国家全面关顾和大力支持,以至香港市民不懈努力【乙】,香港成功落实“一国两制”,一直稳步发展,经济持续向上,民生不断改善,在多项国际排名 ,成为世界其中一个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成绩有目共睹。”林郑月娥说。随后,林郑月娥介绍,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以47个代表香港各界的团体组成【丙】,正是团结社会力量的表现者。自2006年10月成立以来,一直鼎力支持特区政府,积极筹办庆祝节日的典礼活动【丁】。借此与众同乐,并宏扬和提高国家民族意识,建立和谐社会。今年,庆委会 召集18区居民齐唱国歌,宣扬爱国爱港精神,配合《国歌条例》实施,别具意义。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致辞 自治 首屈一指 又 B.讲话 自制 首屈一指 更
C.致辞 自治 名列前茅 更 D.讲话 自制 名列前茅 又
4.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大家一起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年一系列活动揭开序幕
B.与大家一起为一系列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年活动揭开序幕
C.为一系列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年活动与大家一起揭开序幕
D.与大家为一系列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年活动一起揭开序幕
6.电影海报的文案不仅要直观、简洁、准确地传达出电影的主要信息,更要激发观众的兴趣。请阅读2020年热门电影《夺冠》的相关信息,然后为之拟写一条30字以内的海报文案。
《夺冠》是由陈可辛执导的运动片,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该片于2020年9月2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经历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
7.为下列新闻拟写一个标题,要求句式整齐,句意准确有内涵,不超过20个字。
2020年12月14日上午,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2022年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筹办情况报,研究部署相关工作。省委书记袁家军主持。
会议强调,亚运筹办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系统观念、系统方法优化改进提升2022年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各项筹办工作,把筹办工作作为一个“大系统”。场馆建设要保质保量,城市品质要联动提升,宣传推介要有声有色,力量配备要高效协同,应急准备要尽早抓细,省内运动员要强化训练,沟通对接要积极主动,以筹办工作牵引和推动浙江省加快转换新旧动能、扩大交流合作、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基础设施优化社会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民素质。
8.清明节期间,学校开展网上祭奠英烈的活动。请结合材料内容,用第二人称拟写一段悼词,表达你对抗疫英雄的崇敬之情
林逢春,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镆代玶村党攴部书记,疫情期间,一连25天没有休息,他总说“现在疫情形势比较严峻,我们不敢马虎”。为增强群众的防护意识,他组织村干部在交通要道悬挂横幅,在居住区张贴宣传标语和公告,入户发放告知书,持续在徼信上推送信息,引导群众不要走亲访友、到处串门。对此,有人不太理解,认为他小题大做。但他从不抱怨,总是耐心细致地向大家解释。他说:“我们敲开的不仅是群众的家门,更是群众的心门。只有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传递到群众心里,群众才会更安心。”2020年2月19日,她从村子巡查完,回到新冠肺炎疫情监测点,不幸被一辆失控冲入的白色轿车撞倒,46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抗疫一线。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了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合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了中国革命,才孕育和形成了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由于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因此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革命文化和革命实践是共生互促关系,因而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B.革命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它源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等重大革命实践。
C.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革命实践,孕育了伟大的革命文化。
D.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必须着眼于和立足于革命文化。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明确指出了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B.文章用延安精神举例论证了“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并阐述革命文化的作用。
C.文章中间部分展开论证,结尾照应开头,使全文形成“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
D.文章从理论自觉的层面,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发生的事情。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洗、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2019)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促使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莱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妤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葆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2016年12月《大庆社会科学》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201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全部。
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就能建立政权,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
1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引发人们的思考。
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C.年轻人怎么看待来时的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用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因为“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只需要注重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13.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四、写作
14.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让一群平凡的人成为了不平凡的英雄,请选择一位你熟知的抗疫英雄,为他/她写一篇人物通讯。(不少于80字)
答案
1.C(A.挠náo;B.攘rǎng,寒喧一寒暄;D.庄嫁一庄稼,在一再)
2.C(C选项中“至于究竟怎么办”没有发问的实质,只需要逗号)
3.C(“致辞”和“讲话”,前者用在正式的场合;“自治”和“自制”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治理,后者侧重制约;“首屈一指”和“名列前茅”都有位列前面的意思,前者侧重第一的位置,后者指排在前面;“又”和“更”,前者表并列,后者表递进)
4.D(A.“据……称”搭配不当,去掉“称”;B.“在……下”介词结构残缺;C.“以……组成”句式杂糅)
5.B(根据句子状语位置排列顺序进行判断,表对象+表状态+表目的)
6.示例:明星齐聚倾力打造国民大片,全民同频共振重温巅峰时刻。
7.示例:多面保障护亚运,四方协力优品质
8.示例:正是因为您在疫情面前丝毫不大意,走家串户积极宣传防护,让村里千家万户都能知晓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才有了每一个家庭的安全。感谢您面临危难时的勇敢向前,感谢您安抚民心的诚挚心怀,是您用生命让全村人安心等到了阴霾散去的春天!
9.A(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共生”不符合文意,原文意思是革命文化源于革命实践,两者不是共生关系;“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表述错误,原文提到革命文化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并没有明确指出“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10.D(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D项,“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表述错误。D项内容对应文章第三段文字,这一段引用毛泽东的观点并进行分析,属于道理论证。另外,这一段主要论述了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是包含在革命文化中的,所以“进而形成革命文化”错误)
11.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全部”错误,选项部分过度解读,在材料一第三段中,原文表述的是“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C项,“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就能建立政权”错误,这一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材料只是说长征前红军的任务之一是“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条件关系不成立;D项,“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说法过于绝对,“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只是今天的年轻人切身感受长征的一种做法)
12.D(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只需要注重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理解有误,原文材料三最后一段表示“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是递进的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13.①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战士们的艰辛;②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③生活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④坚定理想,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进。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概括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然后浏览材料,找到材料中传承发扬长征精神的方式,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由题干中的“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这一关键信息可知,在答题时既要考虑材料本身,又要考虑自己的生活实际,尤其是要和生活、理想相合。
14.略。
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