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群文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的革命情怀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群文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的革命情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0 22:0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群文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的革命情怀
主题解读:人类社会是在一代代人的继承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样,革命传统也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领悟其中的革命情怀,可以使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当代青少年了解革命历史,感受先驱先烈、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激发自己内心的爱国之情,进而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
素养渗透: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这一学习任务群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精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注意选择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感受作品中革命志士、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的艺术形象,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获得审美体验”(《课程标准》P22)。
任务目标:
任务1:了解两篇小说所反映出的革命情怀。
任务2:对比分析两篇小说所用手法的异同点。
任务3:学习并运用描写人物群像的手法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文本呈现:
文本1
爹对娘说:你要入党
王跃文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所部进入溆浦县城,溆浦宣告解放。我娘是童养媳,比爹大5岁。娘今年92岁,爹87岁。两位老人讲起年轻时候的事,桩桩件件格外清晰。临解放时,我爹长到14岁,娘已19岁,到处听人说:只等红旗舞过来,没结婚的男女,全捉到城里去,女的站在街上,男的封上眼睛,蹲到地上去摸,摸到穿绊绊鞋的,就是你老婆。老家旧时的布鞋,女鞋有绊绊,男鞋没绊绊。这故事爹说了几十年,他每回都哈哈大笑:“我怕人家把你娘摸走,就同她结婚了。”
爹读过小学,在村里算是文化人。土改工作队进村没几天,相中爹,当作干部来培养。南下干部横过一杆步枪放在我爹手里:“小王,好好干!”[语言描写,表现了南下干部热忱和蔼、善于鼓励引导的形象。]爹后来对我说:“真是怪,同样是铁,枪杆子上的铁,同锅子、斧头上的铁,气味不一样!枪杆子的铁气往人肉里钻,叫你有力量!”[这句话表现了爹的纯朴品性和担当精神。]不出半个月,爹就坐在桐油灯下,抱着那杆步枪,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作者叙述爹写入党申请书时,特意加上“爹就坐在桐油灯下抱着那杆步枪”的细节,这看似闲笔其实颇具表现力。]1952年6月,爹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爹刚满18岁。
娘最想识字。一天,村里来了一位速成识字班的老师,一个穿旧军装的中年男人。村里人不论男女老幼,想识字都可报名。老师手拿一张报纸,凡去报名的都让你认认字。我娘已认得不少字,东一个西一个指着念给老师听。
老师和颜悦色,说:“小黄,您不是文盲,扫盲班不收!”娘急得一身汗,她原以为字认得越多,老师越会录取她。娘讲尽好话,老师才让她进了扫盲班。老师问:“小黄,您没上过学,哪里认得的字?”娘说:“我自己捡的。”[娘把认字说成“捡”,极具生活情趣,使文中情境贴近生活,质朴真切。]识字班的学习,一个多月就结束了,娘自然是班上认字最多的。
爹常随工作队出远门。娘已生下我大姐,既要干农活,侍奉公婆,还不肯放弃上学。等到大姐两岁时,娘背着大姐正式上了三年小学。娘的学堂在溆水河对岸的鹿鸣山上,爹就是那所小学毕业的。每天,娘背着大姐,先赶四五里路,再喊渡船过河去。有一天,渡船停在对岸喊不应,娘怕上学迟到,就往上游走到河面宽浅处,背着大姐蹚水过河。娘说:“刚到半江上,望到水起绿豆黄,晓得洪水要来了。[人物语言有着清新的乡村风味和地域特色。]我加劲往对岸行,哪晓得一声喊,洪水就齐胸膛了。我忙把你大姐从背上解下来,举起!离岸坎还有丈把远,洪水就到我肩上了。我呛了几口水,才泅到岸上。那回,差点把你大姐淹死了!”
爹在外头很忙,回家离家都匆匆的。有一回,爹风风火火地回到家里,低头吃饭时,说:“你要入党!”娘知道这话是对她说的。娘不吱声,只点了点头。爹吃饭是不抬头的,但他知道我娘肯定点头了。娘早就写过入党申请书,只是没有告诉爹。1953年7月,娘也入了党。那年,娘24岁。
这时候,爹已不再扛步枪,他斜挎一把快慢机,色如老银的枪把子露在皮枪套外面,暗红的缨子随风飘着。娘回忆土改那些年的事,总是说:“那时候的人,干净啊!从大财主家没收的金银财宝,整船整船沿河放下来,一个船工划船,一个干部押船。干部就是你爹,他硬是半点贪财的念想都没动过!”
娘能说会道,做事干练,担任过大队保管员和妇女主任。可她自己却说,年轻时嘴笨,人多就不敢开口。有一回,娘去县里开会,同去的南下干部说:“小黄,回去由你传达会议精神!”娘听了两耳发炸,忙说:“我不行,我不行。”干部说:“你行的!”那位干部很严肃,娘对他既敬又怕,只好答应,却又说:“那您不要在场,您在场我不敢说话。”干部答应了。开会时,娘怕手脚没地方放,抱着我大姐上台了。娘一边拍着我大姐,一边低头传达会议精神,台下坐满了村里的老老少少。她刚刚说完,身后响起掌声,回头一看,吓得汗都出来了。原来,那位南下干部一直站在我娘身后不远处,这会儿,正微笑着朝她竖起大拇指。[这段文字记叙了娘从乡村青年成长为乡村基层干部的片段,作者的记叙语言蕴含着骄傲之意。]
爹写得一手好钢笔字,喜欢写点小文章。每次写了文章,就请南下干部指教,南下干部都会把里面的错误纠正过来。爹说,那位南下干部是北京来的大学生,眼镜片有酒瓶底那么厚![爹用夸张的口气说“眼镜片有酒瓶底那么厚”,表达了对那位南下干部学识深厚的钦慕之情。]有一回,爹写的一篇通讯在《新湖南报》上发表了,南下干部拍着他的肩膀说:“小王行啊,成笔杆子了!”[赞赏、鼓励的热忱溢于言表,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温情。]爹念念不忘那位南下干部,常说:“他是我第一位首长,教了我很多东西!”
不久前,我回溆浦老家看望爹娘,听两位老人围炉夜话。爹娘都爱说起他们敬重的南下干部,当年的引路人。娘每提到他,总会自言自语道:“不晓得他如今在哪里?”爹的耳朵背了,有时听不见娘的话,却会恰巧同娘想起同一个名字,也会自言自语地说:“他早该是百岁老人了,这样的人,必定高寿!”[感恩、思念、祝福之情尽在话语中。]
(有删改)
文本2
十五棵向日葵
徐怀中
山庄静静的,何湘去叫门,出来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引她穿过牛栏,扶着独木梯爬上二层平房,那孩子喊道:“阿妈!是一个‘金珠玛米’(解放军)姑姑!”
随即便听到一个女人在讲汉语:“噢!解放军同志,请进来呀!”[小男孩称何湘为“‘金珠玛米’始姑”,而扎玛伊珍称何相为“解放军同志”,表明了何湘的身份,表达了对何湘的尊重。]
何湘弯腰钻进去,她看见那女人露出两排整齐洁白的牙齿,微笑着,眯起细长的两眼打量着她。一条夹带着红绒线的长辫子,依照藏人的习俗在脑袋上盘了两圈。她斜躺在垫子上,下身盖着一条半旧的灰毛毯。矮桌上放了几张汉文报纸,何湘心想,这许是她找来糊窗子用的吧。
转眼,那孩子端来一碗酥油茶待客,母亲随即吩咐道:“朗嘎!快换一碗清茶,再去把柜子里的水果糖端来!”回头又对何湘说:“你瞧我这样,也不能起来招待客人,腿受了伤!”[扎玛伊珍一家生活贫困,十分节俭,所以要用汉文报纸来糊窗子,待客时把酥油茶换成清茶,是怕何湘喝不惯酥油茶。]
何湘说:“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扎玛伊珍。”
“唔!扎玛伊珍。你的汉话怎么讲得这样好?跟你丈夫学的吧?!”
“怎么跟他?我是汉人哪!”
“真的是吗?你来这里几年了?”
扎玛伊珍向门外指着,她反问说:“你看,土墙那边,长着一排向日葵。请你数数看,总共是多少棵?”
从门口望去,矮墙旁边的一排向日葵,长得高大挺直,一棵一棵间隔相等,像是排列整齐的一队士兵。阳光灿烂,映照着一朵朵金色的花葵。
何湘回答说:“大约有十二三棵吧!”
“你数错了,姑姑!”在烧火的朗嘎认真纠正说:“那是我阿妈种的向日葵,是十五棵。”
“十五棵,我到这里整整十五年了!”扎玛伊珍的语气是那么沉静,那么庄严,何湘已经猜测出了八九分,问道:
“早就听人讲,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有些老红军同志留在了这一带。你是不是…”
“什么老红军!”女主人摆手说,“我就怕听这个话。参加革命的时候,我父亲对我说:‘去吧!红军是我们干人(穷人)的队伍!你就算是顶替我吧,我们当红军就要当到底。’可是,我掉队了,没有走完两万五千里。十五年了,我还活着,可我没有给革命做一点点事,这还不够我心里惭愧的吗?
“唉!十五年了,我常常抱着朗嘎念叨:‘好孩子,你快些长吧!长大了好去顶替妈妈,我们当红军就要当到底!’[扎玛伊珍对儿子朗嘎说了当年父亲对她说的话,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代代传承。]
“在红军里,我是宣传队一名小队员。那时候我们什么都学着干:唱歌、跳舞、写标语、慰问伤兵、行军鼓动,有时候还化装到敌人那边去侦察地形。”
“你是怎么留下来的呢?”何湘问。
“我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翻雪山开始吐血了。只能抓着马尾巴上山,上到山哑口,我昏倒了。后来是收容队用床单把我抬下山的。无论怎样,上级总还是不愿意丢下一个人。可是我走不动了。没法子,只好留下。师长亲自把留下的人安置到藏民家,送给每家二百块藏洋,两丈土布,还有些针线。”
“这位解放军女同志!我全都告诉你吧!”扎玛伊珍把散开的辨子重新盘了盘,坦白地说:“队伍就要开拔了,我们宣传队的一个男同志来了。他长得挺高的个子。比我大一两岁,比我懂事得多,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总是帮助我,照顾我,保护我。下雨了,两人共用一把伞,露营时,共铺一块油布。他来跟我告别,好久,一句话也没讲出口。最后,他把一包葵花籽往我衣袋里一塞,转身就跑走了。那时候,能弄到一把生葵花籽是很难很难的,到最后时刻,一把葵花籽就是救命粮呀!他跑出去好远站住了,转回身对我说:‘想法子活下去!我们三五年就会回来的!’”[这里的“一塞”和“转回身对我说”,蕴含着深厚的战友情,体现了战友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我们部队开拔的当夜,马步芳的队伍来搜查了。我撞开门就往外跑。他们在背后开枪。我死命跑,跑上堤坝,下面是好大的一条冰河,眼睛一闭,就跳下河去了。
“等我醒过来,就躺在这屋子里。唔!我还没有告诉你,他叫蔡旺泽登,是个木匠。红军长征经过此地,他在‘博巴’政府做事,[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既有“干人”“博巴”这些地方色彩浓厚的方言词,也有较多亲切随意的口语词,呈现出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跟朱德总司令很熟识的。那天,他正巧为我们队伍带路返回,从河滩里把我救了,烧辣椒汤喂给我喝,还用麝香治好了我浑身的伤。
“就这样,我在这个家里住下来了。有人看见就问,‘这个女人是谁?’蔡旺泽登说:‘她叫扎玛伊珍,从青海那边领来的,花了一百二十块银圆。’[小说对宣传队的男同志、扎玛伊珍的丈夫这两个人物的描写较为简略,但他们和扎玛伊珍一起,共同形成了战争时期汉藏人民团结斗争的人物群像。]
“我的伤慢慢好起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去种向日葵。我什么都丢光了,只有一包生葵花籽,随身收藏着。第一年,我种一棵,第二年,我种两棵,第三年种三棵……
“人们慢慢也知道了,我是女红军。见面就悄悄地问:‘红军真的还会回来吗?’又有传言说:‘听说国民党后面追剿,日本人前边堵截,红军都死完了!是这样的吗?’我说:‘死完没死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红军总是要回来的!’不过老实讲,我心里也真有些七上八下的。向日葵种到三棵,不见回来,种到五棵了,还不见回来。不是说三五年就能回来的吗?解放了,我算了一下,可不是吗?讲三五年,一点儿不错,三五一十五年,到了年数,果然就回来了!”[扎玛伊珍把“三五”理解为“三五一十五”,表明扎玛伊珍虽然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但是她仍然充满信心,她相信红军终有一天会回来的,表现了她乐观的革命精神。]
扎玛伊珍边说,边爽朗地大笑起来,眼睛噙着两颗闪闪发光的泪珠。[扎玛伊珍爽朗大笑,可她的眼里却噙着闪闪发光的泪珠,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有删改)
文本梳理:
篇目 革命情怀 写作手法
相同点 不同点
《爹对娘说:你要入党》 ①写出了爹娘对南下干部的敬仰和感恩,也写出了党的干部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对革命事业的热忱担当;②彰显了党的理想和信念的伟大感召力,讴歌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 ①围绕主题,描绘人物群像,而且主次分明,形象鲜明。②语言贴近生活,质朴真切,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文本1:以小见大。文章虽然只是写了一对普通老夫妻的人生经历,却反映了共产党人在取得政权后,努力建设中国、引导教育民众、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奋斗历程。 (2)文本2:①主要以对话形式,在交谈中引出扎玛伊珍的故事,自然真实又亲切。②通过何湘的观察视角呈现扎玛伊珍的故事,新颖独特。③通过追述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十五棵向日葵》 ①扎玛伊珍每年种向日葵,坚持整整十五年,意味着她对红军漫长而坚定的等待;②向日葵种子是红军宣传队的男同志赠送的,意味着其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③向日葵象征着各族人民追求光明和解放的愿望。
回扣教材:
同样作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上述两个文本与本单元所学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别了,“不列颠尼亚”》等作品在文体上有何不同?所反映的主题有何不同?你有着怎样的感悟?
文体:上述两个文本均是小说,是与革命传统有关的文学作品;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则以政论性、实用性为主。
主题:上述两篇小说主要反映了“苦难与新生”这一人文主题;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主要反映了“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感悟:上述两篇小说能让我们了解过去的苦难、斗争的艰辛,理解我们民族不断抗争、不断奋进,最终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以及革命者的伟大革命情怀。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其中洋溢的改造社会的革命豪情和建设新中国的革命热情,感悟到革命先行者的革命情怀与伟大品格,坚定了文化自信。
写作启示:
上述两篇小说为凸显革命情怀,注重围绕主题描绘人物群像。那么,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中,我们应如何写好人物群像?
(1)在事件的选择上,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如[文本1]借回顾爹和娘从普通乡村青年成长为党的乡村基层干部的历程,回顾了我们党的发展壮大过程。
(2)在人物的选择上,要学会取舍。在人物群像描写中要至少出现3个人,那么,描写多个人时,要详略得当。对每个人的事例的描写要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精心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不必做到面面俱到。[文本2]中,作者就选取了何湘、扎玛伊珍、宣传队的男同志等3个最有说服力、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3)在人物的性格上,要注意内在的联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他们都有着崇高的革命精神,或品质纯洁高尚,或意志坚韧刚强,或胸怀宽广。特别是松骨峰一战,文章精彩地描绘了烈士们各种各样的遗体姿态,这一群像的刻画,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以及那种有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在详略的处理上,要注意主次分明。[文本2]中对宣传队的男同志、扎玛伊珍的丈夫这两个人物的描写较为简略,但他们和扎玛伊珍一起,共同形成了战争时期汉藏人民团结斗争的人物群像。
当然,写好人物群像,不能忘记写人的基本要求,即注意通过实实在在的叙事和人物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微写作:
以“瞧我们这一家人”为题,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你们一家人不同的性格特点,300字左右。
写作提示:写作要从你自己的角度、通过一件事(如你哥哥高考考上“双一流”大学)来展现一家人,这其中包括自己、哥哥、姐姐、妈妈、爸爸、奶奶……(不少于3个人)。文章需从语言、行动、心理等几方面刻画人物,把你家庭成员不同的性格特点,如幽默、风趣、乐观等充分表现出来,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你们的生活是和谐和快乐的。
4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