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写作提升: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写作提升: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0 22:0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写作提升: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写法导航:
叙述事情,描写人物,说明事理,论述观点,都要运用具体的材料,不能空谈。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既要有好的设计框架,也要有合适的材料。
素材的质量决定着作文的质量,高考作文更是如此。一道作文题,立意的角度一般只有有限的几个,如果考生能够在素材的运用上技高一筹,那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作文要想写得新颖别致,立意固然重要,但选材和用材也同样重要。如果所用素材别出心裁,让阅卷者眼前一亮,文章定会获得高分。考生在选材时一定要精心挑选、严格把关,确保素材具有针对性、真实性、新颖性和典型性。
高分策略
范文1
着眼当下,有德、有识之人在劳动中定义人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中国人民能从温饱不足到富裕小康,正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以汗水换取的骄人成果。袁隆平手中饱满的杂交水稻让饥荒与贫困与我们渐行渐远;杨利伟乘坐的载人航天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他们在劳动中编织人生的辉煌。“天眼之父”南仁东扎根大山深处二十余年,为国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科学家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仍坚持工作;还有“三十二年驻守,三代人无言付出”的守岛英雄王继才……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对劳动精神做出了最美的诠释。
放眼未来,新一代青年人在劳动中放飞梦想。港珠澳大桥成为“海上长城”;国产大飞机“三兄弟”蓝天聚首;“神舟九号”与“蛟龙号”实现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愿景…中国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劳动精神使中国人的梦想不再遥远。当代青年,就应该学习这种劳动精神,在时代大潮中追逐梦想,展现青年风采。
(摘编自《让劳动精神照亮逐梦征程》)
本文亮点:
这篇文章的事实论据全都是热点类时事素材。从袁隆平到杨利伟,从南仁东到王继才,这些都是新闻热点人物;港珠澳大桥、国产大飞机、“神舟九号”和“蛟龙号”等都是新闻热点事件。这些素材通过作者的有机叠加组合,其中的人、事、物都洋溢着浓郁的时代色彩,同时也共同体现着“劳动”的主题。这些素材,无不彰显着时代色彩,体现着当代气息,非常抢眼,与作者的思想观点结合得非常好,因此,文章最终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技法点拨1
与时俱进,运用时事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的选用,要力求典型、新颖、鲜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而时事素材最能体现“新颖、鲜活”的特点。时事素材一般是指新近发生的并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人物、事件或者现象。这类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运用这些素材写作时,往往因贴近生活,时代感强,更能体现考生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运用时事素材时,考生可以着眼于最新的社会热点类素材,让这些社会热点类素材渗透自己的整篇文章。也可以对某一社会热点类素材所折射的普遍社会现象进行评说,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人以警示或启发。还可以把某一社会热点类素材作为话题进行观照反思,分析利弊得失,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范文2
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我看到了无数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人生之责的中国面孔。这面孔是屈原,他不受重用,甚至被打压,却仍心系君王,忧心黎民,在“朝秦暮楚”被视为常态的大环境下,屈原“虽流放,春顾楚国”,决不背叛自己生长于斯的祖国;这面孔是苏武,他被扣匈奴,待节牧羊于北海之畔,家国情怀是他的不竭动力,是他说话行事的基本底色,“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苏武用十九年的坚守将“家国情怀”四个字真切地镌刻在西汉的历史中;这面孔是杜甫,他看得开自己人生中遭遇的坎坷,却放不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即使自己过得穷困潦倒,亦不忘忧国忧民,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这面孔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贤们以各自的思想与行动演绎、丰富着家国情怀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面孔上最生动、最厚重的色彩。
(2020年天津卷佳作《家国情怀,中国面孔的灵魂与核心》,有删改)
本文亮点:
该文段在论述历史中的中国面孔时,选用的都是经典素材,即选取了屈原、苏武、杜甫、陆游、范仲淹、鲁迅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跨度大,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先贤们不断演绎、丰富着家国情怀的内涵,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引用大量的名言,而且有“引”有“证”,与事实论据相得益彰,这看得出考生的日常积累之丰,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有气势,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
技法点拨2
披沙拣金,运用经典素材
“一则金素材,半篇好文章”,这是说经典素材对于作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典素材主要包括语言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等。“论今”往往离不开“谈古”,经典素材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启发意义,考生对其巧妙挖掘,灵活运用,同样能为反映时代精神的文章增光添彩。
经典素材意蕴的指向通常是多维度的,这需要考生在运用时讲究方法和技巧。除了同类叠加、多人组合外,可以提炼素材,取其一点;可以正反对比,互相映衬;可以片段组装,剪辑组合;还可以点面结合,拓宽深度,从而加强文章的论证力量。
范文3
爱国,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深沉的民族信仰。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面对黑暗的现实,屈原无力回天,以死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国破家亡,文天祥舍生取义,犹留正气参天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国力衰微、外敌入侵,林则徐勇担重任。他们不吝奉献,勇于表达对祖国强烈的爱。
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家国情怀的表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其责任意识的体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其胸襟气魄的展现。他们敢于用一生的奋斗践行爱国精神。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是因为有了爱国主义这强大的精神支柱,古往今来,才会出现如此之多的无私爱国者、无悔奉献者、无畏牺牲者……
(摘编自《高扬时代旗帜,弘扬爱国精神》)
本文亮点: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引用了屈原、文天祥、林则徐等人的名句,阐明他们对祖国强烈的爱。又化用孔子的话并引用张载、范仲淹等人的名句,论证他们的爱国精神。引用鲁迅的名句,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文段运用丰富的道理论据,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技法点拨3
妙嵌巧引,运用名句素材
我国的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许多诗文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它们经过时间之河的冲洗,或散发着浓浓的香气,或吐露出深邃的智慧;或流淌着岁月的血液,或沾染上历史的烟尘;它们或通俗,或典雅;或豪放,或婉约;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飘逸,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考生采撷一些诗文名句,适当地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具有三大优点:一是使行文具有意蕴,使文章更具文采;二是使行文摇曳多姿,构思新巧;三是可以体现考生的作文潜能,张扬考生炼字炼意的能力,在发展等级上获取更多优势。
名句素材或明引,或暗引,或化用,或画龙点睛揭示主旨,或卒章显志归纳看法,或与观点对接。考生可以用名句打造凤头,开篇动人;可以借名句抒情说理,意蕴悠远;可以用名句酿造意境,诗意隽永;可以用名句充实论据,华彩纷呈。运用这一技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善于选取最能佐证观点的名句,竭力达到鲜明、深刻且富有文采的效果。②审视名句的表述角度、内涵指向,合理安排顺序,可并列、可递进。③对于内涵丰富的名句,应给予适当的解释。
范文4
这一年西山给了我别样的感受。这座山正对着法华寺西亭,从亭子里眺望,其巍峨奇异直入眼帘。我带着仆人一路披荆斩棘,焚烧乱草,攀爬了大半天终于到达了山顶。
从山顶向下看,山下的一切都变得异常渺小,四面青山白水萦绕,如同挂在眼前的山水画。此境绝美,人间的烦心事在这里都不值一提。我闭上眼睛,随意地坐下,吐纳着山顶的空气,只觉得此境辽阔浩渺。我难得内心沉静,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
西山之游在我心间萦绕,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世间行走,要选择性地融合,才是真正懂得融合,人生方能进退从容。
永州这个地方第一次让我觉得亲切,我决定把西山这座奇山推介给世人。文章的名字就叫《始得西山宴游记》。
(摘编自《元和年间的自述》)
本文亮点:
该文段紧扣“人与自然融合”这一主题,立意新颖准确,在素材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巧借教材,精心演绎课文素材。这几段脱胎于老教材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几乎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了一遍,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在立意方面最终指向《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凸显“人与自然融合”的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技法点拨3
信手拈来,运用课文素材
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宝库,语文教材的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且文质兼美。课文涉及的内容丰富且广泛,名句精彩,故事生动,人物众多鲜活,只要认真加以分类整理、归纳挖掘,就一定能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扮靓考场作文。
运用课文素材时,可以巧用课文名句,将其恰到好处地穿插于自己的作文之中;可以巧用课文名段,对课文中的一些名段进行仿写,融入自己新的思想和感悟;可以巧用课文立意,将课文中原来的立意通过加工提炼输入到自己的文章里,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新的文章意蕴;可以巧用课文结构,以某些名篇为依托,套用其结构及表现形式,在令人熟悉的文章结构里表现新鲜的思想内容。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