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庵中学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语 文 课题 孟 子 二 章 总课时数 主备教师 陈义祥 审核人 刘 俊 朱正齐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高尔基
18 孟子二章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预习导学
1、了解“孟子”及《孟子》(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2、第一章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第二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学习本篇,一定要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这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都会大有益处。自学后完成下面各题。
①.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
(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 (4)百里奚举于市_________________
(5)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 (6)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
②.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 (2)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
③.从下面的句中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
二、课中——探究交流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两个例子,分别证明了什么?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
2、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道”的理解。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5、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 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
三、课后——巩固提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必先苦其心志 ( ) ⑵困于心衡于虑 ( )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 ( ) ⑷曾益其所不能 ( )
⑸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 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
2
1
班级 学生姓名 时间 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