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 21.曹刿论战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 21.曹刿论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4 20:52:12

文档简介

诸佛庵中学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 九 学科组 语 文 课题   曹 刿 论 战  总课时数 主备教师 朱正齐 审核人 刘 俊 陈义祥
21.曹 刿 论 战
一.课前——结构化预习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全文。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预习导学:
1、关于《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2、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文章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4.自学指导。
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同学们应该读出相应的语气,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应该能背诵。课文以战前准备、战后总结为主,而以战争过程为辅,详写内容中穿插了大量的对话,略写内容则一笔带过。这样安排,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这种详略安排的方式,也正是《左传》记叙战争的特色。通过学习,同学们要认识到战争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和政治、外交、民心向背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自学结束后完成下面的练习。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刿( ) 又何间焉( ) 鄙( ) 弗敢专也( )
小惠未徧( )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长勺( ) 辙( )
竭( ) 盈( ) 旗靡( ) 夫( ) 帛( ) 轼( )
二、课中——探究交流
1、本文的关键词是什么?课文可分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2、“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三、课后——巩固提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曹刿论战》选自______,这部书传说是______时期______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3、 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
1
1
班级 学生姓名 时间 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