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三:梳理文化影响,创新传承手段》
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从小角度切入,分析先秦诸子对后世文人的影响,辩证地看待历史上人们对孔子的不同态度,讨论诸子思想对当代人生活的指导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以《庄子》为例,浅谈先秦诸子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2.完成一篇有关“先秦诸子文化周”的微信公众号推文。
教学重难点
从小角度切入,分析先秦诸子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诸子或稳健或质朴或洒脱的文风,就好比大河之源,滋养着后世文人的创作。今天,我们将以延伸阅读的方式,继续对诸子文章进行学习。
学习活动一:梳理古今继承之脉
先秦诸子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本活动主要以《庄子》为例,结合中学阶段已学的篇目,浅谈庄子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示例:1.陶渊明
史书上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返璞归真、抱朴守拙的思想,对陶渊明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他归隐后的文学创作中。
引文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参考分析:此诗写出陶渊明在大自然中悟得了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是对《庄子·外物》中“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的陶式转化,也是对《庄子·齐物论》中“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的继承。
引文2: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参考分析:此诗是陶渊明决定终身归隐后写的,他对比今昔,懊恼不已。优美、宁静的田园,使陶渊明感到悠闲与舒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自然”一词,既指外在的自然界,也指庄子认为的万物应顺其自然之意。
2.李白。
韩式朋统计:“李白集中引庄子典故的诗有七十余首,赋四篇,书序五篇,颂赞碑铭五篇。庄子散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二十四篇的典故都在李白作品里出现。”(见《论李白诗歌艺术上对庄子散文的继承》)可见,庄子对李白创作的影响之大。
引文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参考分析: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与庄子《逍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十分相似。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说“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
引文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参考分析:这句诗反映了李白对权贵的蔑视,不愿为世俗所累的精神。这与庄子在《秋水》中所写的楚王使大夫拜见庄子,希望他能辅佐国事,而被庄子断然拒绝一事相类。
3.苏轼。
庄子在纷扰的世上,能保持超脱自然、逍遥自在的状态,这对苏轼的影响很大,我们能从苏轼的散文、诗词中感受到这一点。
引文1: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参考分析:《赤壁赋》表现的是苏轼对人生短暂和宇宙无穷的思考,是对人生价值的探寻。在无穷的宇宙和有限的生命面前,我们应当以自由的心态去欣赏“造物者之无尽藏”,而不要被外物所累。这一思想与庄子在《逍遥游》中倡导的应追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一致。
引文2: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榖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
参考分析:词人晚归,却为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情不自禁地产生逃离现实社会的遐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其中,“长恨此身非我有”化用了《庄子·知北游》中“汝生非汝有也”一句。“何时忘却营营”,化用的是《庄子·庚桑楚》中“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这两句词饱含着苏轼的切身感受,既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那就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自然之中吧。
设计意图
此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典籍等实物的保存,还体现在文化精神的传承上。先秦诸子不仅影响着后世文人的创作,还滋养着后人的精神品格。
学习活动二:撰写微信公众号推文
手机作为现代人重要的通讯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媒介的作用。微信公众号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其推文要吸引读者的兴趣,就要注意标题和排版。
示例:
1.标题写作。
知识卡片:微信文章的标题写作中常用的技巧 ◇运用设问、反问制造悬念 ◇运用流行词语 ◇运用文艺的辞藻与语法 ◇强调阅读效率或可以获得的报偿 ◇强调故事或观点的戏剧性与冲突性 ◇强调数字运用给人权威、理性的感觉 ——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
结合知识卡片的内容,微信推文的题目可拟诸如“原来陶渊明李白苏轼都崇拜他”“文化大咖!非他莫属!”“庄子:汝生非汝有也”等
2.内容编排。
除了注意标题的拟定外,微信公众号推文还要注意配图的选择和版面的编排。一篇文章,最好有3—6张与原文匹配的图片。就本推文而言,可选历代绘画名家创作的庄子、陶渊明等人物画像,也可选宋代的文人画(如下图)。在版面编排上,可将文章分成若干部分,加上小标题,保持版面齐整。在字号和颜色的选择上,应以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为准。
设计意图
以撰写“先秦诸子文化周”的微信公众号推文为具体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对文化的传承。
作业
1.参考下面引自《孟子》的故事,写一小段诙谐幽默的剧本,要求略带讽刺意味。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瞤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撰写一篇反映孔子师生情感的微信公众号推文。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辩证地看待历史上人们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2.讨论诸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对当代人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难点
梳理不同时代的人对孔子的态度,辩证地看待孔子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历史有时迷雾重重,需要我们借一双慧眼去看清;现实也许五彩斑斓,若无精神指引也将迷失方向。让我们追随先哲,从他们身上寻找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回望过去,从历史迷雾中感受真理的微光。
学习活动一:回望历史理解孔子
张申府曾说:“孔子实在是中国一个最不幸的人。”请结合历史史实,说说你对张先生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一些评价孔子的资料,了解历朝历代对儒家学说的态度,为课上讨论做准备。
简要史实:
明朝陈凤梧认为孔子是“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先贤。从鲁哀公称其为“尼父”到唐太宗的“宣父”、康熙帝的“万世师表”,孔子受到了历代帝王的尊奉。而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启,孔子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洪秀全将他妖魔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他推奉为“至圣素王和神明教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人高喊“打倒孔家店”。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尊孔敬孔,重视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曲阜祭孔,学者说孔。奥运会开幕式上众生齐读《论语》,孔子学院全球遍地开花。
明确:
从上述史实,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幸”与“不幸”都与时代的需要密切相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来看待、理解孔子时,他就有不同的形象。那么,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理解孔子,怎样继承孔子的精神呢?简言之,学习孔子立身处世的原则,承担个体应有的社会责任。
设计意图
从梳理历代上人们对孔子的不同态度中,学生能逐渐认识到孔子与时代的关系,并从中思考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学习活动二:客观分析明理守正
中华传统文化着力于构建温情的文明社会。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墨子说“天下兼相爱则治”,那么,当情感与义理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请就下边这则材料引发的话题,说说你的理解,相关评论内容请发表在班级讨论群中。
材料内容: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②。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吕氏春秋·察微》
【注释】
①:臣妾:西周、春秋时对奴隶的称谓。男奴叫臣,女奴叫妾。
②:府:国库。
示例:
学生观点1(左图)
学生观点2(右图)
设计意图
以线上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对有争议的内容多角度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思想的碰撞中相互提高。
作业
1.请就各地出现的“国学班”热潮,说说你的看法。
2.选择先秦诸子文章中具有哲思的句子并展开讨论,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