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版)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Word版)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1 08:56:31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 学年第一学期“衢温 5+1”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C B A B D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D B D D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D C A A B D D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A D B A
一、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0 分。)
36.(12 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3 分)
首创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广郡县制。(3 分)
评分说明:答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就可以得 3 分。
(2)事例:唐蕃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蕃会盟,约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3 分)
评分说明:答出 3 个例子即可得 3 分。
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2 分)
评分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也可得 2 分,其它答案酌情给 1 分。
(3)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2 分)
评分说明:“边内一体,长期稳定”也可得 2 分。
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2 分)
评分说明:答出“澎湖巡检司”关键词即可得 2 分。
37.(11 分)
(1)举措:①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3 分)积极作用: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 分)
评分说明:举措从废井田、重农、度量衡三个角度,每个角度 1 分,其它角度若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作用方面富国强兵和统一基础各得 1 分。
(2)结果: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1 分)但强兵效果并不明显,(1 分)在执行过程
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1 分)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严重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1 分)
评分说明:从富国、强兵、执行、内部四个角度,每个角度 1 分,其它角度若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启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改革的传统;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
交融;改革过程充满曲折艰辛。(2 分)
评分说明:从传统、作用、曲折三个角度,每个角度 1 分,3 点答出 2 点即可得 2 分,其它角度若
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Page 1 of 2
38.(7 分)
(1)原因: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汉初经济凋散,社会残破;黄老之学治国思想的影响。(2
分)
评分说明:从教训、经济、思想三个角度,1 点 1 分,答出 2 点即可得 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唐代征税主要标准的变化,并概括两税法的意义。(5 分)
变化:从人丁转为资产。(2 分)
评分说明:变化方面人丁和资产 1 点 1 分,顺序错不给分。
意义: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
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3 分)
评分说明:从简化名目、扩大对象、保证收入、改变标准、减轻控制、人口增加 6 个角度,1 点 1
分,答出 3 点即可得 3 分。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Page 2 of 2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学年第一学期“衢温5+1”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7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965 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元谋猿人,经古地磁法测定,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元
谋人的发现可以证实
A.世界上最早的人类起源于中国 B.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
C.中国人类起源于云南 D.原始人已经大量使用陶器
2.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某地开挖了17个发掘点,发现这些实物以磨制石器与彩绘陶
器为主要特征,这一文化遗存是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牛梁河遗址 D.陶寺遗址
3.在良渚的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葬具(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可达一百八十多件,
与那些墓坑仅能容身、毫无随葬品的小墓形成鲜明的对比,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D.社会分工十分鲜明
4. 《史记·周本纪》记载:“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该事件发生的地点是
A.镐京 B.巨鹿 C.牧野 D.咸阳
5.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
期。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朝最后一个王桀统治时期发生了“国人暴动” B.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干支纪日法
C.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D.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武王时的青铜器
6.中国古代手工业起源较早,分工日益细密,技术与水平不断进步。下面关于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

①商和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②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③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④宋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周幽王十一年(前771)诸侯申侯联合西北游牧民族 ▲ 伐周,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覆灭。这
里的▲应该填写的是
A.匈奴 B.犬戎 C.鲜卑 D.蒙古
8. 《战国策》记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铁犁牛耕推广 B.华夏文化认同 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D.分封制受到挑战
9.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2000 年联合国第 24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都江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中国第 17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
修建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0.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主张说明道家
A.具有朴素的唯物论 B.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
C.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D.主张隆礼重法
11.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
建政治和经济秩序,纷纷开展变法运动。下列关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说法正确的是
A.李悝在楚国实行变法,主张“明法审令”“尽地力之教”
B.公元356年,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C.吴起在鲁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授予官职和爵位
D.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2.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主观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统一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②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
③“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 ④打击匈奴势力,修筑万里长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13.据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中的记载,秦朝长城“西起陇西临洮”,由此可推断秦
朝的疆域最西已经到达我国现在的
A.青海省 B.甘肃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4.贾谊《过秦论》中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下列
对“一夫作难”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一夫作难”指的是刘邦、项羽起义
B.“一夫作难”在大泽乡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C.“一夫作难”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初
D.“一夫作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15. 《汉书·诸侯王表》中说:“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爵。”这种做法
A.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 B.引发了七国之乱
C.基本沿袭秦朝 D.奠定“文景之治”的基础
16.汉武帝刘彻是秦始皇以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进一步强化、完善了帝国体制。下列关于汉
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剪除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
B.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C.设13州部刺史,作为管理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D.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17.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河西走廊,并在该地设郡,
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其中离都城长安最近的郡是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Page 2 of 6
A.酒泉郡 B.张掖郡 C.敦煌郡 D.武威郡
18.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记载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等重要史实
C.《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D.《九章算术》最早引用了勾股定理的特例
19.朝代的更迭蕴藏着重要的史实,观察下面《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结构图》,在下面①和②的横线
上填写朝代正确的是
A.①东汉 ②北魏 B.①西晋 ②前秦 C.①西晋 ②北魏 D.①前秦 ②北宋
20.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
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
21.隋唐王朝统一,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
建树。下列关于隋唐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回族先民的主体
B.唐太宗时期的长庆会盟的盟约有“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等内容
C.唐朝黄河流域的农民将短曲辕改为长曲辕
D.唐太宗时期,吐蕃地区尚未纳入唐朝版图中
22.新疆古称西域,元朝管辖西域的机构有
①西域都护府 ②北庭都护府 ③安西都护府 ④北庭都元帅府 ⑤宣慰司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④⑤
23.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下列科技成
就按朝代排序正确的是
①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②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③建造赵州桥 ④颁行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④②③①
25.史学家向达指出:“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
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说明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
A.兼容并包,全面繁荣 B.故步自封,落后潮流
C.百家争鸣,儒墨显学 D.门第淡化,控制松弛
26.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称号,下面表示年号的是
①文景之治 ②淝水之战 ③开元盛世 ④靖康之耻 ⑤绍兴和议
A.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⑤
27.10-13世纪中国境内先后出现的政权,按其建立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北宋 ②南宋 ③契丹国(辽) ④西夏 ⑤金 ⑥元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①④⑤②⑥ C.①④②③⑤⑥ D.③①②④⑤⑥
2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不同时期其名称也不尽相同,下列关于台湾名称
和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A.魏晋时期——广州 B.唐朝——夷洲 C.元朝——明州 D.宋朝——流求
29.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对手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
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此“二虏”
A.是辽与金 B.实行南北面官制 C.统一了全国 D.政权存在封建化趋势
30.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则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
的“养兵”政策,提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这一措施
A.确保了北宋王朝的安宁 B.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C.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D.通过王安石变法彻底改变
31.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叙述中国某地是“世界上最富丽名贵的城市”“方圆百里,城内石桥有一万二千座,大船可在桥下自由行走。城内有湖,方圆三十里。周围有富丽堂皇的宫
殿,城内有大街一百六十条。”该地是
A.广州 B.泉州 C.大都 D.杭州
32.右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E区域的
机构是
A.中书省 B.辽阳行省 C.陕西行省 D.宣政院
33.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思想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下列
情形出现在宋朝的有
①“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②“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④“苏湖熟,天下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4.公元1005年初,宋真宗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其中宋每年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

A.岁赐 B.岁币 C.岁贡 D.岁赋
35.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学派理学。下列有关于理学表述正确的是
A.白鹿洞书院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B.代表人物有北宋的程颐、程颢、朱熹
C.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D.从北宋中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Page 4 of 6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 30分。)
36.“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 221 年,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这一制度基本上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继承下来。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3分)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出唐王朝“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的三个具体事例。用一句话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5分)
(3)概括材料三概括元朝边疆管理的新趋向,并结合所学指出其管理台湾的措施。(4分)
37.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在秦孝公即位后,大力招揽人才。商鞅(商鞅原名公孙鞅)遂应召入秦,以霸道说秦孝公,陈述改革主张。秦国大臣甘龙等提出反对,认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辩论结果,商鞅最终获胜,得到了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开始推行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平斗桶权衡丈尺”。变法后秦的国力迅速上升,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Page 5 of 6
材料二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次变法,变法者均胸怀大志,呕心沥血,但它们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商鞅变法使一向不被中原诸侯所重视的西部“戎狄”,一跃成为常使六国国君慌惧的七雄之首,并为日后统一天下、建立秦朝而奠定根基,其变法之举常为后世叹服;王安石变法,虽然为时人所期,但步履蹒跚,始终未能挽回积贫积弱的大宋王朝日渐沉沦的国运,致其终为金所灭,其变法之厄果也时为后人叹息。
——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变法的启示。(6分)
38.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是维护封建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秦朝的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秦亡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材料二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开启了中国税制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在两税以前的近千年里,中国的人口高峰从西汉时的 6000 万上升到了盛唐时的约 7400 万,增加了不到1/4。而在两税以后的近千年里,中国古代的人口由北宋的1亿多上升到了晚清时的4亿多,增长了3倍。
——都建春、冯涛《税制变革、人口增长及其对中国历史演进的长期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汉采取“与民休息”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唐代征税主要标准的变化,并概括两税法的意义。(5分)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Page 6 of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