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6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1 10:2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一个世纪的差距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
1977 美国苹果2型电脑诞生
1978 日本炼钢厂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
1978 英国诞生第一个试管婴儿
1979 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人造血
1979 世界第一台手提微电脑诞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新中国的梦想家”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的进程
“一国两制”与
祖国统一大业
满眼生机转化钧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1.“文化大革命”后一些领域的工作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笔记)
2.“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提出,左的指导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纠正(笔记)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如果理论不能指导实际,不受实际检验,那算什么理论!决不能把理论同空话、吹牛甚至撒谎混为一谈。
——叶剑英
“两个凡是”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毛泽东在世也肯定不能同意。
——邓小平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笔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路线)
2.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优良传统,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组织路线)
4.施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标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
意义:
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标记)
②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笔记)
拨乱反正(标记)
一:平反冤假错案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表现:①“文化大革命”中②还纠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实各项政策
意义:正确处理了党和人民内部的一系列矛盾,有利于调动党内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笔记)
有30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
前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几十年来一贯忠于党和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拨乱反正(标记)
二: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会议: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笔记)
1.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总体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3.党犯过主观主义的偏差和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及急躁冒进的错误
4.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民主法制建设(标记)
时间:1982年底
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2.右图为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封面,其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1978年被《时代》评为年度风云人物的理由是
A. 开始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
B. 恢复了高考制度
C. 出访美国
D.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领异标新二月花
——改革开放进程
计划经济体制
单一公有制
政府指令性计划
行政管理
平均分配
所有制
资源配置
管理方式
分配方式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
材料:由于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影响了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粮食产量极低,小岗村最好的年景每人每天9两粮食,收入0.11元;最差的一年每人每天2.8两粮食,收入0.04元。小岗村当时共有20户人家,115人,除了1户外,其他户每年都要外出讨饭。
“干农活李逵说苦,争工分武松打虎。”
为什么在农村改?(笔记)
1.农村施行人民公社,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到了田头忘带锄,再去回家逛一趟。”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
1962年,杨伟名发表《当前形势感怀》主张包产到户,被批判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反动纲领”,后被打为反革命,文革期间,杨伟名不堪凌辱,与妻子服毒自杀。
1957年,浙江永嘉县推行包产到户,被作为“方向道路错误”遭到层层批判。县委书记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干部群众分别被判有期徒刑,刑期最高20年。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剁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979年3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文,指分田不得人心,必须坚决纠正错误。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十一届四中全会最终通过决议,不许分田单干,除边远地区外不要包产到户。
1982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肯定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还有钱,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在当时,对这群“叫花子”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
——马立诚、凌志军著作《交锋》
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广。(标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自负盈亏。
经营方式:包产到户
分配方式:自负盈亏
(笔记)
意义: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笔记)
材料:1982 年 1 月,中共中央下发了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全国农村已有 90% 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4 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 4 亿吨,基本解决了8 亿农民的温饱问题。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实质:(笔记)
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经济体制改革:城市
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责任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和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取得成功
材料1:上海的天气很炎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和鼓风机。但是这也要层层批准,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章,等章盖好了,夏天也过去了。
材料2: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3:农村改革几年,已经取得成功,释放了1.3亿剩余劳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城市78年--84年
1980年
放宽对个体经济的政策,鼓励自谋职业
1981年
经济学家林子力根据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算例,认为只要雇工不多于8人,就仍然保持着劳动者的身份。
广东人陈志雄承包400多亩鱼塘,雇佣了5个固定工,1000多临时工,引发激烈争议。《人民日报》开辟专栏讨论,争鸣3个多月才结束。
经济体制改革:城市78年--84年
1982年
82年宪法规定,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完全没有提私营经济。
1983年中纪委常委会上,多数人坚持,共产党员从事个体经营、雇佣工人数超过7个应开除党籍。后经中央书记处干预,才决定按照邓小平“不提倡、不阻止、不宣传”办。
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笔记)
1984年10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内容:(笔记)
管理体制: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施行政企分开原则
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你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包底。”“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
——浙江步鑫生
经济体制改革:城市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标记)
意义: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笔记)
1985年2月18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李瑞环同志在省长会上讲,摆个小摊顶个县官,汽车一响顶个县长,全家做生意顶个总书记,这句话非常形象。”
社会上还有“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2.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3.20世纪70年代手表广受欢迎,各地生产手表的厂家迅速增多,但大多数手表厂,因没有指标而无法购买机床。1978年10月,四川省委决定宁江机床厂为完成增产增收目标,在供产销、人财物方面有少量自主权,并规定利润总额的7%可自由支配。这一做法
A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B表明改革开放政策已有效实施
C试图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
D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4.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5.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6.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7.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的背景(笔记)
国际:①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世界
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相继建交,国际环境改善。
国内: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国外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外开放
材料1:1978年我国人均GDP在有数据的137个国家里排名第135位,仅领先尼泊尔和索马里。
材料2:当时宝安一个农民日劳动收入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元,两者相差100倍。7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大逃港”
1979年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③国内经济落后,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对外开放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标记)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③是著名的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④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经济特区设立条件
“汕头是远东唯一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港口”
1984
沿海开放城市
1985
沿海经济开发区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0
开放上海浦东
浦东
1992 沿江城市——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城市。
对外开放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标记)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发区
内陆
“引进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
“走出去”:积极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笔记)
对外开放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1995年1月1日,总部设于日内瓦。它的前身是 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该组织有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这一市场规则由大家共同制定、共同遵守,包括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非歧视待遇原则、互惠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等,若发生争端,则按解决机制处理。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遵守这一统一的世界贸易规则和公平的争端解决机制。
对外开放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评价:1.有利于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标记)
2.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3.推动了全球经济的 繁荣发展(笔记)
对外开放
4.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2年11月,一则关于英雄集团挂牌,以250万元的低价转让上海英雄金笔厂49%的股权(不包括土地和品牌商标)的消息引人关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标记)
时间 内容
1982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 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三步走”
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材料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令人担心中国重蹈覆辙
材料2:1988年物价指数上涨20.7%,1989年继续上涨16.3%,引发一波接一波的抢购狂潮,经济混乱。社会不满情绪日益加剧,经济问题逐渐演变为政治问题。1988年物价指数上涨20.7%,1989年继续上涨16.3%,引发一波接一波的抢购狂潮,经济混乱。中央展开整顿,增速放缓,人们对中央改革开放的信心产生动摇。
背景1.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背景2.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
背景3. 国内部分人对改革开放产生了动摇
(笔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标记)
时间 内容
1992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笔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标记)
时间 内容
1992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笔记)
一、公有制为主体是基本标志
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笔记)
1.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2005年这些比重分别是1.2%、5.9%和2.7%。有人认为这些变化与1992年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有关。其举措是
A.制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确定开发浦东的战略
2.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相逢一笑泯恩仇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背景(笔记)
1.新中国已经成立
2.香港、澳门依然分别被英国和葡萄牙统治
3.台湾与大陆依然属于敌对状态
“一国两制”内涵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标记)
“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笔记)
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表示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务都由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派人参加中央政府。1979年1月,邓小平在美国国会演讲时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一国两制”实践
1982年-1984年中英谈判
1984年12月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一国两制”实践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标记)
意义:(笔记)
1.证明“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彻底结束列强在华殖民统治;
2.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3.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标记)
“一国两制”实践(笔记)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提供了途径
2.中国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根本)
“一国两制”实践(笔记)
3.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4.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九二共识”
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笔记)
“九二共识”
1987年,蒋经国宣布台湾地区解除戒严,实行38年的“戒严令”被解除。
1987年,台湾地区宣布开放民众回大陆探亲。
中国政府推动民间同台湾同胞的交流合作
2008年实现“三通”
“九二共识”(标记)
1993年汪辜会谈
1992年
一中: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各表:对于“中国”的内涵各自表述,大陆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地区表述为“中华民国”。
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笔记)
祖国的繁荣富强
“一国两制”的构想
海峡两岸频繁的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
海峡两岸的民族认同感
1.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2.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