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1 10:4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发行、使用情况和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中国货币的
演进历程

先秦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海贝
骨头、石头等做成的仿制贝












贿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样式多样(多元货币)
四大体系:布币、刀币、圜币、蚁鼻钱
布币
刀币
圜(yuan)币
蚁鼻(鬼脸)钱
先秦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先秦
圆形方孔钱(秦半两)
秦朝
多元货币转向统一货币
意义:
①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②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
③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先秦
秦朝
汉朝
西汉“五铢”铜钱
意义: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五铢钱大量流通,使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并影响后世。
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
西汉“五铢”铜钱范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
先秦
秦朝
汉朝
北宋
交子,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材料: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贾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发展,需要大量货币
铜币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
铁钱等携带不便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
官府的支持
先秦
秦朝
汉朝
北宋
交子,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北宋 交子
意义:
①缓解了钱荒问题,纸币携带方便,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③纸币本身价值不大,其流通很大程度上要靠信用支撑,这对构建社会的信用体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④推动政府货币改革;
⑤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大清宝钞
大明宝钞
先秦
秦朝
汉朝
北宋
交子,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南宋会子
元代宝钞
清《续通典·食货》记载:交子肇因始于宋代巴蜀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过于笨重而不便于携带,后因民间交子铺户印制杂乱、无法兑现及诈伪问题,“争讼数起”,于是益州知州张咏指定专由16户富商特许经营,严禁民间私造。宋仁宗时,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使之成为官方货币。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宋代地方具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B.当地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
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
D.政府管办专营能彻底避免民间纠纷
C
先秦
秦朝
汉朝
北宋
明清
白银的逐渐货币化
演变:
从战国到元朝,贵金属金、银也时常承担货币职能,但并未成为主要货币。
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先秦
秦朝
汉朝
北宋
明清
白银的逐渐货币化
积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消极:对进口白银的依赖影响政局稳定。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C
先秦
秦朝
汉朝
北宋
明清
民国
晚清光绪银元
铸造银元,币制改革
民国银元(袁大头)
民国银元(孙小头)
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先秦
秦朝
汉朝
北宋
明清
民国
铸造银元,币制改革
发行: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上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废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1948年发行金圆券、银圆券。
积极:改变中国币制混乱的局面;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贸易发展;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为战争大量发行法币,掠夺财富,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最终导致了国民政府的灭亡;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先秦
秦朝
汉朝
北宋
明清
民国
铸造银元,币制改革
先秦
秦朝
汉朝
北宋
明清
民国
新中国
发行人民币
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进:海贝可能是我国最早货币。随着商品交换发展,人们始用铜仿制海贝,自然货币渐退出货币舞台。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的演进: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有铲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圆形方孔半两钱。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进: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确定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统一管理。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进:秦汉以来所铸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重量;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钱文不书重量,我国铜钱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的演进: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由纸币宝钞向白银流通的演进: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
中国货币的演进趋势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商 铜铸币
秦 半两
二里头遗址
汉 五铢钱
唐 开元通宝
北宋 交子
元 宝钞
明清 白银
民国 币制改革
新中国 人民币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世界货币体系是调节各国货币关系的一整套国际性的规则、安排、惯例和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整方式。
概念诠释
国际金本位制
(1816—第一次世界大战)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1971)
( 1976——至今)
牙买加体系
(一)古典金本位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形成: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仿效,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逐渐统一,金本位制度由国内制度演变为国际制度。
原因: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的货币结算日益复杂。
(2)英国强大的实力:英国建立和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市场;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一)古典金本位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特点: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确立金本位货币制度。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自由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1931年9月底,英国宣布停止黄金支付,停止纸币兑换……1933年春……美国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其他国家也纷纷宣布放弃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崩溃后……汇率剧烈波动,使货币金融领域日益陷于动荡和混乱之中。
——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组《货币战争:真相与未来》
金本位制是资本主义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产物
1945年的德国百废待举
残破的英国
美国的经济在战争期间获得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1940年的1006亿美圆上升到1945年的2136亿美元。……美国的黄金储备1945年已占到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1948年更增至74.5%。美国已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美国的怀特主张“黄金规则”,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
英国的凯恩斯主张由债务国和债权国共同对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承担责任。
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确定国际货币制度
(双挂钩一固定)
其他会员国货币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黄金
美元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1盎司黄金=35美元
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短期贷款
稳定汇率
------长期贷款
经济发展
技术援助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971年8月,美国宣布放弃按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脱钩;
1973年3月,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布雷顿森林制度最终解体,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积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的全球化。
消极:确立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
(三)目前的国际货币状况(牙买加体系)
1976年,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召开会议,并达成以浮动汇率制和黄金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议” ,宣告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牙买加时代。
多元化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
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进入21世纪,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2015年,人民币被纳入货币篮子。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上形成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这一变化表明( )A.国际货币金融合作机制形成
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C.区域集团化走向全球化
D.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建立
A
本课小结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夏商西周:从天然海贝到人工贝币
春秋战国:多元货币与币制改革
国际金本位体制(英镑为中心)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
目前的国际货币状况(牙买加体系)
秦汉:币值统一与铢两钱
唐代:通宝钱制与钱帛并行
宋元:纸币试验
晚清:币制混乱与币制改革
新中国:人民币的发行与使用
明清:白银货币化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民国:告别白银与法币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