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月光下的凤尾竹》具有的优美情绪并哼唱旋律。
2.认识葫芦丝的形状,并能分辨其音色。
3.知道《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节奏、音准、和音乐的欣赏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好多学生对葫芦丝有一定的认识,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较少,这节课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傣族”。通过这首乐曲可以让学生增强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
1、了解傣族音乐的音乐特点认识傣族的民族乐器“葫芦丝”。
2、哼唱乐曲的旋律,并能知道乐曲的情绪。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
1、老师播放视频短片,并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有一个民族,它有着神奇的传说、四季如春的气候、哪里的人民都能歌善舞,你们知道是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刚看的视频,有同学知道是哪个民族吗?
3、师:这就是我国美丽的傣族。你们对傣族都有什么了解呢?
4、老师介绍傣族: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傣语是他们民族的语言。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他们用这种方式表示冲走灾难,带来吉祥和祝福。
傣族音乐优美、动听,常用6、1、2、3、四个音,我们来听一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首具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活动(二)【欣赏乐曲】
1、认识葫芦丝
(1)、老师范奏乐曲,并提问: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教师总结:是用葫芦丝演奏的。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傣族最特殊的民族乐器之一。相传,很早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伙子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捧起金葫芦,立马吹出了美妙的曲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都为这对年轻人祝贺。从此,葫芦丝就在傣族世代相传下来。
(3)、再听音乐,老师提问:葫芦丝的音色和特别,就像听到马头琴的声音就知道是蒙古族的音乐,听到葫芦丝的声音就知道是傣族的音乐。让我在来听一听葫芦丝的音色是怎样的吧?
(4)、老师总结:葫芦丝的音色柔和、优美、圆润、婉转,略带有鼻音。
(5)、师:听到这么优美的音乐,你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总结:让人不由联想起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深处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竹林中隐隐飘出真真葫芦丝悠扬清雅的声音。
2、分段欣赏
(1)、第一段音乐“划旋律线”
①、师:让我们听第一段音乐,跟着音的高低划一划旋律线,你划出了怎样的线条?这样的旋律让你想到了什么?生:划旋律线条。
师:低沉悠扬、委婉的葫芦丝声是那么的让人陶醉,这条旋律好像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
②、师:找出圆滑线、装饰音等记号。说说它们在乐曲中的作用?生:讨论回答。师:圆滑线使旋律更加连贯、圆润。装饰音使音乐的民族特色越发浓郁。
③、师:这段旋律有几个乐句组成呢?都有什么特点?
师:4个乐句。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旋律是完全重复。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是变化重复,前面一样,后面不一样,这是我国民间音乐常用的一种作曲方式“同头换尾”。
④、老师伴奏,指导学生唱谱,用沙锤为自己伴奏。
(2)、第二段音乐
①、老师播放第二段旋律并提问:第二段音乐和第一段音乐在节奏、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师:这段旋律的节奏更加舒展,旋律出现在高音区,就像一位姑娘在月光下旋转着起舞。情绪更加激动。
②、老师伴奏,指导学生唱谱,用沙锤为自己伴奏。
(3)、音乐小知识
师:在音乐的最后一个音上有一个延音记号,有什么作用呢?
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那葫芦丝一直萦绕在耳旁,久久难以忘怀。
3、完整欣赏
(1)、完整播放乐曲,在不同的乐段提示学生,帮助学生体会。
(2)、师:这首《月光下的凤尾竹》不仅有葫芦丝演奏的形式,还有独唱和合唱的形式,我们来听一段合唱版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和合成那个和器乐独奏带来不同的印象效果。
活动(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西双版纳在这儿,大家认识了傣族的民族乐器葫芦丝,欣赏了优美具有傣族音乐风格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一曲柔情的倾诉,一份深深的眷恋。悠悠的大象,美丽的孔雀,漂亮的傣族姑娘,秀丽的青山绿水还有那竹林深处的傣家竹楼,好美呀!这月光,这葫芦丝,音律的婉转,如此柔美,月光下的凤尾竹充满了诗情画意。老师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自己去云南感受这美丽的风光。
最后,让我们起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结来今天的课程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