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精卫填海》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1 14:2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四上第13课《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能说出自己心中的精卫形象,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能说出自己心中的精卫形象。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能说出自己心中的精卫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引导:你见过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鸟?
预设:孔雀、鹦鹉……
追问:你见过这种奇特的鸟吗?(出示精卫鸟的照片)
预设:精卫鸟。
2.引导:今天我们也来学一个与精卫鸟有关的课文。对于精卫鸟,你的了解有多少?
预设:“精卫”是一只鸟,它的外形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嘴、红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3.过渡:精卫有一个愿望——把大海填平!精卫为什么要把大海填平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读题。(板书:精卫填海)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深究兴趣,把学生带入神话文本,激发其阅读神话故事的强烈欲望。
二、夯实基础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文言文,掌握好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情境听读
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先听读文言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点拨: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文言文,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相互纠正错误的读音。
(3)随机点名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①“帝”读“dì”;“曰”读“yuē”;“溺”读“nì”;“返”读“fǎn”;“堙”读“yīn”。
②“炎帝之少女”的“少”在这里读“shào”。
3.集中识字
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少”是多音字,读“shào”可以组词“少年”;读“shǎo”可以组词“多少”。
预设2:“曰”可以通过与其形近字“日”比较的方法来识记。
预设3:“返”可以通过加一加来识字,“辶”+“反”是“返”。
预设4:“帝、溺”可以通过组词,并运用相关的图片来理解,如炎帝、溺水。
认读生字游戏:让我们学精卫鸟也向海里丢石头吧!
4.书写指导
(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帝、曰、溺、返、衔。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
“帝”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部分是“冖”,不是“宀”。
“曰”是独体字,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的短横起笔靠着左边的竖,右边不能靠着折笔画。
“溺”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弱”的右边比左边稍宽一点。
“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反”,再写“辶”,最后一笔是平捺。
“衔”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三个部件占位平均,互相依傍,写得紧凑一些,特别是中间的“钅”尽量写得纤长些。
(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5.读出节奏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6.文学常识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三、问题探究
过渡: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一则文言文。那文中的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注释或上下文,理解文言文中每句话的大意。
2.探究过程
(1)默读文言文,结合注释或上下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2)小组交流每句话的大意,把讨论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做好小组汇报准备。
(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理解“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①让学生先反复朗读,相机指导学生理解“之”的意思是“的”;“曰”的意思是“叫”;结合注释理解“炎帝”“少女”,“炎帝”在句中的意思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少女”在句中的意思是“小女儿”,而现在指的是少年女子。
②让学生尝试说出本句话的大意。
预设: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2)引导学生理解“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句子。提示学生根据注释正确理解本句中“溺”“故”,“溺”在句中是“溺水,淹没”的意思,“故”在句中的意思是“因此”。
②古人说话的语序和现代人有些区别,“女娃游于东海”用现在的说法应该怎么说?
预设:女娃于东海游。
点拨:“于”的意思是“在”。
③提问:“返”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返回。
④追问:“故为精卫”的“为”怎么解释?
预设:成为、变成。
⑤让学生尝试说出本句话的大意。
女娃在东海游泳,溺水了没有回去,因此变成了精卫鸟。
(3)引导学生理解“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句子。提示学生根据注释正确理解本句中“堙”在句中是“填塞”的意思。
②引导:谁能用动作表演“衔”?(学生表演)
③让学生尝试说出本句话的大意。
精卫鸟常常从西山衔来树木和石头,把它们填进东海里。
(4)请你根据提示,说说这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吧!
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了没有回去),因此(变成了精卫鸟)。精卫常常(从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头,把它们填进东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古今语言的联系和比较、做动作等方法,理解词义、疏通文意,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自由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2.探究过程
(1)思考: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2)小组讨论:精卫是怎样填海的?填海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思考: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预设: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希望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将大海填平,不让它再夺取别人的生命。
(2)小组讨论:精卫是怎样填海的?
预设: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追问:哪个字最能体现精卫的填海精神?
预设1:“常”字可以看出精卫风雨无阻地填海,坚持不懈。
预设2:“衔”字可以看出精卫用小嘴衔起树枝和石块填海,非常艰辛。
预设3:“堙”字表现出了精卫填海的决心,要知道小小的树枝和石块如何能填塞大大的东海。
(3)请你想象一下精卫在填海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面对困难,她会怎么做?
出示:
面对炎热的夏日,精卫( )。
面对刺骨的寒冬,精卫( )。
面对( ),精卫毫不畏惧。
面对( ),精卫毫不在意。
预设:坚持不懈 毫不退缩 轰鸣的雷电 他人的不解和质疑
(4)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1:精卫经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去填东海,从这里能够看出精卫的坚忍不拔。
预设2:从“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可以感受到精卫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挑战的精神。
预设3:从“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中可以感受到精卫的顽强意志。
(板书:坚忍不拔 勇于挑战 顽强意志)
小结:不管春夏秋冬,酷夏严寒,刮风下雨,精卫每天都衔西山的小树枝、小石块,丢到大海里。一只小鸟想用这种办法填平大海,真是谈何容易!
(5)引导: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精卫填海精神的人?
预设:中国女排、袁隆平……
设计意图: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体会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在交流品读中多角度感受精卫的精神,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积累语言。
四、拓展延伸
过渡:《山海经·海外西经》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下面我们来阅读另一篇文言文。
刑天舞干①戚②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
注释:①干:盾。②戚:斧。
译文:刑天和黄帝争夺神的位置,黄帝砍断了他的头,把他的头埋葬在常羊山。于是刑天用乳头当眼睛,用肚脐当嘴巴,拿着盾和斧头挥舞。
小结: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拥有永不言败、永不妥协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同一本书中同类型的小故事,让学生巩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进一步感悟书中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精卫填海》这一篇文言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还真切地感受到了精卫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精卫填海》。
2.将《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