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上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技巧,并积累相关句子。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技巧,并积累相关句子。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技巧,并积累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图片,引导交流:这是什么植物?它是什么样的?
预设1:这是爬山虎。
预设2:碧绿的叶子,爬满了整面墙,可以看出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过渡:叶圣陶爷爷就细致地观察过爬山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爬山虎的脚)
3.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故事《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设计意图:勾连生活,从图片引入话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了解作者叶圣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说说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随文识字
随文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课文中标注拼音的生字。
均(jūn)匀 叶柄(bǐng) 蜗(wō)牛 弯曲(qū)
蛟(jiāo)龙 萎(wěi)
3.集中识字
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均(jūn) 柄(bǐng) 蜗(wō) 曲(qū) 萎(wěi)
预设:
(1)通过组词“均匀”可以理解和记忆“均”字。
(2)“柄”是木字旁,是植物的花、叶或果实跟茎或枝连着的部分。
(3)“蜗”和 “萎”是形声字,可以按照形声字的特点记住读音。
(4)“曲”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音为“qū”,意思是弯曲。另一个读音是“qǔ”,可组词“歌曲、乐曲、曲谱”等。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结合词语来进行生字识记,便于学生记忆。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4.认读词语
爬山虎 操场 嫩红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反面 触角 弯曲 细小 痕迹 瞧不起 牢固 休想
5.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预设:我发现第1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第2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第3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板书:生长的位置 叶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怎么爬 脚的变化)
(2)提问: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
预设:第3—5自然段都是写爬山虎的脚,可以合并在一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提炼段落信息并进行归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为学生借鉴思路进行习作表达作铺垫。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一找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说一说爬山虎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探究过程
(1)自主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出爬山虎生长的位置,批注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阅读感受,教师引导、点拨。
3.探究活动
(1)自主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一找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说一说爬山虎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预设1:学校操场的墙上有爬山虎。
预设2:“我”家小院西墙和屋顶上也长有爬山虎。
讨论: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中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预设1:从“满是”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预设2:从“占了一大片”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爬山虎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指导朗读:“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要读得慢一些,“满”和“大”两个字要重读,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样子。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是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爬山虎生长茂盛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找位置、做批注的方法来体会,让学生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过渡:我们从文字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布满外墙和屋顶的爬山虎,它是那样茂盛。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找出描写叶子特点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句,批注自己的感受。
(2)全班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引导、点拨。
3.探究活动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找出描写叶子特点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预设1:这几个句子描写的是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我找出了“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这几个关键词,我感受到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而且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是在不断变化的。
预设2:我找出了“看着非常舒服”这个词语,我感受到作者一直在仔细观察爬山虎,写出了作者对爬山虎的感受,也体会到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
点拨: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抓住了叶子颜色的细微变化,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这些细微的颜色变化,既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叶子进行了细致且连续的观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表达的准确性。(板书:细致、连续地观察)
朗读指导:围绕“舒服”,指导学生读出安逸、惬意的感受。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预设1:这个句子描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在无风时的状态。
预设2:从“一顺儿”这个词语,我好像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是全部朝下的,长得很整齐。我体会到作者观察得特别细致,每一片叶子都观察到了。
预设3:从“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儿空隙”,我好像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均匀,没有重叠,也没有缝隙,铺展开了一层,也体会到了爬山虎蓬勃的生命力,我觉得作者的描写非常准确、细致。(板书:描写 准确 细致)
朗读指导:朗读时可以想象画面,体会爬山虎旺盛的生命力。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教师出示: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图片。
预设:这个句子描写的是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状态。“拂过”“漾起”让我感受到春风拂面时的清新自然,作者描写得特别生动,有一种动态的美感。
点拨:作者在写爬山虎的叶子时,不仅仅抓住了叶子的形态特点,也抓住了叶子在起风时的动态之美,“拂过”“漾起”两个词好像让人看到了一墙的爬山虎叶子在风中舞动的样子,作者的描写真是太生动了。(板书:生动)
朗读指导:“拂”和“漾”要读得轻一些,突出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
教师小结:第二自然段作者抓住了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在墙上的分布、叶尖全部朝下的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爬山虎旺盛的生命力,体会到风吹过爬山虎叶子时的动态美。这样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正是源自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细读描写叶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生动的表达。
(三)合作探究
过渡: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都被叶圣陶爷爷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
1.探究任务
思考: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这些叶子的?
2.探究过程
(1)小组合作交流: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这些叶子的?
(2)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引导、点拨。
3.探究活动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这些叶子的?
预设1:叶圣陶爷爷肯定是拿着放大镜观察的。
预设2:叶圣陶爷爷观察得特别细致,既描写了静止时爬山虎的形态,还描写了起风时爬山虎的状态,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预设3:叶圣陶爷爷在观察的同时,还进行了联想,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一般。
(2)教师点拨:是呀,叶圣陶爷爷之所以能表达得如此生动形象,就是因为他不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和动静不同状态下的样子,而且还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读这些文段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一般!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之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表达与作者细致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
四、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关注了这些汉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
虎 操 占 舒 均 叠 隙 漾 茎 柄 蜗 萎 固
点拨:
(1)“操、舒、均、隙、漾、柄、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隙”右半部分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字之间,那条缝隙里,只有日光能透过来,这个“日”要写得扁一点。
(2)“占、叠、茎、萎”是上下结构的字。“叠”上半部分的笔顺都是横撇加点,最后一横要写得长一点,托住整个字。“茎”和“萎”都是草字头,上小下大。
(3)“虎”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4)“固”是全包围结构,要注意全包围结构字的写法,先外后内再封口。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作品供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结构复杂、易写错的字较多,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生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是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的指导。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通过那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及其叶子的变化,以及动静不同状态下的叶子,下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爬山虎 操场 嫩红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蜗牛 触角 弯曲 细小 痕迹 牢固
2.课后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爬山虎的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
3.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回顾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预设1:我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爬山虎的叶子。
预设2:我体会到了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语言十分准确、细致、生动。(板书:描写 准确 细致 生动)
预设3:我了解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板书:连续、细致观察)
2.作者将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准确、生动,这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脚》。(板书: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导入课程,便于学生更清晰把握课文的脉络层次,唤起阅读期待,继而为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找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句子。
2.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找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词句,批注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自主研读: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找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批注感受。
(2)交流学习收获,体会细致的观察。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预设1:我从“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看出爬山虎的脚位置很隐蔽。
预设2:“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这个句子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特别生动形象。而且长得位置这么隐蔽,作者都能看清它的形状,并数出了根数,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十分细致。
预设3:我从“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色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颜色,体会到作者观察得十分细致。
点拨: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且还联想到了蜗牛的触角,描写得也特别生动形象。(板书: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数量、颜色 生动形象)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预设:我圈画的关键词有“触”“变”“巴”“拉”“贴”,作者用这些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我体会到作者一直在坚持观察,而且观察了一段时间,才看到了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情形。
点拨:通过运用动词,写出爬山虎的脚向上爬时的细微变化过程。(板书:向上爬的生长过程 运用动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反复品读,通过圈、画、批注、交流、朗读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过渡: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特别细致,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看到作者是在连续地观察呢?
(3)交流变化过程,感受作者连续地观察。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预设:从“刚长出来”“不几天”这两个词语中,我发现作者连续观察了很多天。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预设:我抓住了“以前”“今年”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发现作者观察了不止几天,而是好几年。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预设1:从“不几天”“后来”这两个词语中,我发现了叶圣陶爷爷不仅一直在持续观察,而且观察得很仔细,还写出了事物的变化。
预设2:“逐渐”这个词语让我感受到了细丝和小圆片变化的过程是很缓慢的,叶圣陶爷爷一定是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才发现的。
点拨: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不几天”“后来”“逐渐”等词语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在细致连续地观察爬山虎的脚,发现了爬山虎的生长变化过程,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板书:关注时间 发现变化)
(4)引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和爬山虎的脚,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
预设1:要有明确的观察对象,对感兴趣的事物连续、细致、多次观察。
预设2:观察时,要关注时间,写出事物的变化。
预设3:写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用上一定数量的动词,让表达生动形象。
点拨:如果用心地连续观察,就会有新发现。我们不仅要对事物进行连续观察,发现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还可以用上一定数量的动词,让表达生动形象。
教师小结:课文第3—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往上攀爬的。从课文准确、细致、生动、形象的表达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细致,而且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看到了它不断变化的过程。
(5)情景朗读。
有情感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准确、细致、生动、形象的表达!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后,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发现事物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且持续。
三、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课后资料袋中的两份观察记录,说说两份观察记录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要写好观察自己,必须仔细地观察事物并做好观察记录。参考下面两种记录形式,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1.根据图文和表格,说说这两份观察记录有哪些不同点。
预设1:两份观察记录,一份是图文结合的形式,一份是表格的形式。
预设2: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的是植物——银杏的生长变化过程,看起来形象直观。
预设3:表格的形式记录的是动物——蚕的成长变化过程,通过表格看蚕在体长、颜色、吃食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
2.这两份观察记录有哪些相同点?
预设1:两份观察记录都显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
预设2:两份记录表都详细记录了观察对象的细微变化。
引导:你从哪里看出来,记录者是经过了较长时间观察的?
预设:两份记录表都记录了每次观察的具体时间,看出来观察者是在持续观察。
点拨:观察记录,能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我们也可以用图文结合、表格、视频、照片等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对象进行记录,像叶圣陶爷爷一样,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连续观察,用心做好记录,写出精彩生动的文章。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总结、体会观察方法,激发写作兴趣,向生活拓展,促进学生发展。
四、课堂小结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连续的观察。不仅观察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数量、颜色,还用精准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爬过程,并且通过时间推移写出了爬山虎的生长变化,描写十分生动形象。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五、布置作业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用资料袋中学到的记录方式,观察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观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