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6《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识字6《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1 08:5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一上识字第6课《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远、有”等10个生字和走之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画》,背诵《画》。
3.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1.认识“远、有”等10个生字和走之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画》,背诵《画》。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导入:小朋友,请你读一读这个谜语,猜一猜它是什么?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预设:谜底是手,它的十个杈指的就是我们的十根手指。
2.过渡:小朋友们真会思考,谜底就是手。下面听老师读一个谜语,请你再来猜猜谜底是什么(出示课文,教师范读)。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画)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谜语自然过渡到谜语诗《画》的学习。
二、夯实基础
1.情境诵读
播放《画》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教师范读:
听老师范读,感受古诗节奏。
(2)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4)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远”,(yuǎn)是整体认读音节,“有”(yǒu)第三声要读到位,“色”(sè)是平舌音,“近”(jìn)是前鼻音,“听”(tīng)和“声”(shēng)是后鼻音”。
3.集中识字
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yuǎn yǒu sè jìn tīnɡ wú shēnɡ qù hái lái
远 有 色 近 听 无 声 去 还 来
点拨:
(1)同偏旁识字。
“远”“近”“还”这三个字都是走之旁。走之下面的捺像是奔走中的人的腿,含有走之旁的字表达的意思多数和走路有关。还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远、近、还。
辶+元=远 辶+斤=近 辶+不=还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教室里,哪些同学离老师远?哪些同学离老师近?
(2)换一换识字。
“无—天、爸—色、近—听”,指导学生找找每组字的不同。“天”字右腿弯就是“无”,“爸”上的 “父”换成斜刀头就是“色”,“近”的走之旁换成口字旁就是“听”。
(3)反义词识字。
出示:远—近、有—无、去—来。
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把这六个字分成了三组,你能发现老师是根据什么分的吗?
预设:这三组都是反义词,老师把意思相反的字放在了同一组。
(4)了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句是“谜面”,读懂了诗句,我们就能猜出谜底,也就是这首诗的题目《画》。(板书:谜语诗)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增强生字识记的效果。体现了“一字带一串”和“同一字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的思想。读通读顺古诗,为后面的古诗理解扫清了文字障碍,为下文学习做好准备。
三、问题探究
过渡:小朋友们,这首谜语诗里到底藏着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和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又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走入画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景物)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古诗插图,自读古诗,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景物特点。
2.探究过程
(1)结合插图自读古诗。
(2)借助古诗插图,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说说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并理解古诗大意。
(3)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3.探究活动
(1)引导:你能说一说《画》这首诗的插图画了什么吗?
预设:山、水、花、鸟。(相机板画)
(2)结合插图自读古诗,在古诗中圈出这些景物。
(3)这些古诗中的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
山:有色
水:无声
花:还在
鸟:不惊
(板书:山 有色 水 无声 花 还在 鸟 不惊)
(4)理解古诗大意。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还在开放,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也没有受惊飞走。
过渡:小朋友们,诗中描写了画上的一些景物,你们有在大自然中看到过这些景物吗?那是怎么样的,和画中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呢?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中的不同。
2.探究过程
(1)联系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
(2)思考:画中的景物与生活中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出示图片,说说现实生活中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
预设1:现实生活中,大自然中的远山是苍茫一片的。水总是在哗哗哗地流动。现实生活中很多花在春天开放,等春天结束,很多花儿都谢了。鸟儿的歌声很好听,但只要有人一走近,它就会飞走。
预设2: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大多数花儿也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惊吓得飞走。
(2)发现诗中描绘的和生活中的不同。
《画》中描述: 生活中所见: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3)总结:古诗所说的景色与生活中的景色刚好相反。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是一幅画,所以才会与生活中所见有如此大的差别。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发现诗句中所描绘的内容和生活中所见实景的不同,体会诗意的同时,进一步学习运用文中的反义词。同时采用画中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对比的方法,感受差异性,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帮助他们感悟画的特点,领悟诗句和画之间的关系。
4.诵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诗中的画面。
预设:远远地望过去,山上到处是青翠的颜色,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依然还在开放,看见有人过来,鸟儿并没有吃惊飞走。
(2)借助插图中的事物读古诗。
①出示课文插图中的某一样事物名称,引导学生读出相对应的古诗。
如:课件中岀现“山”字,学生读“远看山有色”;
课件中岀现“水”字,学生读“近听水无声”;
课件中岀现“花”字,学生读“春去花还在”;
课件中岀现“鸟”字,学生读“人来鸟不惊”。
②同桌互相指着插图中的事物读一读古诗。
(3)趣味表演读古诗。
①提问:老师根据某一句诗做一个动作或表情,让大家猜猜是古诗中的哪一句诗?
手举起指向远方,学生猜读诗句“远看山有色”;
往前走几步,用手演示侧耳倾听学生猜读诗句“近听水无声”;
一脸的惊讶与赞叹——猜读诗句“春去花还在”;
摇摇手——学生猜读诗句 “人来鸟不惊”。
②四人小组互相做做动作,演演读读这首古诗。
(4)背诵古诗比赛,总结背诵方法。
①引导学生用“山、水、花、鸟”作提示来背诵。
②引导学生用 “远”和“近”,“来”和“去”两组反义词背诵。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
5.情境背诵
播放《画》的情境课文(背诵版)。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演、朗读等形式,感悟诗意。熟读成诵后,总结背诵古诗的方法。
四、书写指导
1.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水、去、来、不”4个字,交流书写注意点,三个独体字都有一个纵向支撑的关键笔画竖或者竖钩。
点拨:
(1)“水”“来”“不”是独体字,“水”的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两笔,而第三笔和第四笔不能写成一笔。“来”的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不”的第一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点收尾。
(2)“去”是上下结构的字,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在田字格中间起笔。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独立练写,让学生在书本上书写,描一个写一个,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4.集体讲评。写完后选取部分学生作品,屏幕呈现,师生合作讲评,教师相机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有趣的谜语诗,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画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这是一幅美丽的画。
六、拓展延伸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谜语诗,下面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谜语诗,我们一起读读吧!
huà jī
画 鸡
tóu shàng hóng guān bú yòng cái
头 上 红 冠 不 用 裁,
mǎn shēn xuě bái zǒu jiāng lái
满 身 雪 白 走 将 来。
píng sheng bù gǎn qīng yán yǔ
平 生 不 敢 轻 言 语,
yī jiào qiān mén wàn hù kāi
一 叫 千 门 万 户 开。
提问:读完这首诗,你猜出它写的是什么了吗?你又是怎么猜出来的?
预设:这首诗写的是鸡,因为鸡的头上有红色的鸡冠,它一鸣叫大家就都知道天快亮了,所以会起床把们都打开。
总结:这是唐寅写的《画鸡》,题目正好也是谜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只威风的大公鸡的样子,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谜语诗的兴趣,延伸拓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对谜语诗有更深的了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画》。
2.搜集一些谜语诗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猜一猜,也可以说给同学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