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种自然现象中,不能反应地壳运动信息的是( )
A. 断层 B. 褶皱 C. 火山 D. 风蚀蘑姑
2.如图为松散泥土堆成的山谷模型,可以模拟泥石流的发生。下列做法容易形成泥石流的是( )
A.在坡面上洒大量的水 B.在B处覆盖草皮
C.将模型的坡度减小 D.减少在B处堆积的泥沙
3.每年的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地震与泥石流是两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震是由于地壳变动引起的
B.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C.泥石流发生时,可以选择在泥石流中横渡逃生
D.地震发生时,若在底楼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避险
4.读下图地震构造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OA为震源深度,震源深度越小,破坏越严重
B.BA为震中距,震中距越小,破坏越严重
C.O点为震源,往往位于板块交界处
D.O点为地核,往往温度很高
5.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证据,如图为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石柱的升降变化,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15世纪该地曾经为海洋 B.证明地壳在不断发生变化
C.未来该地有可能变为海洋 D.证明地壳的变动都很缓慢
6.图表示了世界海陆的分布状况变化,根据大陆漂移说的观点,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
7.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根据该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点的地形为峭壁
B.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C.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8.下列有关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泥石流的发生是由于强降水,跟人类活动无关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容易被水流冲刷成泥石流
③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泥石流或滑坡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④泥石流发生时,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A.①② B. ② C.③④ D.①④
9.温州三垟湿地被称为温州城市“绿肺”,其地貌如图,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 B.冰川 C.风力 D.生物
10.下列关于①、②、③三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B.②图的比例尺比①图小
C.③图中a处海拔高于b处 D.③图中a、b两地相对高度400米
11.如图是六大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B.火山与地震带都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中央
C.我们生活的杭州位于亚欧板块
D.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12.下列关于褶皱和断层(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褶皱和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B.形成褶皱和断层的动力来自地球外部
C.绝大多数褶皱是由于水平挤压造成的
D.岩层受到挤压可拉伸过度发生断裂,形成了断层
13.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因为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C.内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
D.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是冰川,湿润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14.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如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在处发生的现象___________。
(2)在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象。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___。
①山区 ②地表有碎屑物 ③开矿、采石 ④强降水
(3)若在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处水流与没有植被覆盖时相比的变化是___________。
15.全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
(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发现______,从而大胆假设,提出“大陆漂移说”。
(2)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对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作出了解释。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并不断向两侧运动,所以从年龄上看,①处海底岩石的年龄比②处海底岩石的年龄______(选填“大”或“小”)。
(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在“大陆漂移学说”之后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之所以能为大多数学者认可,是因为它能很好地解释______。
①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②环太平洋地区多火山和地震
③非洲与南美洲有相同的动植物 ④世界上一些高大山脉的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问题
(1)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 ,可能的是______.
①地形陡峭;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_____。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能够增加滑坡灾害频率的人类活动是_____ 。
A.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 B.在陡坡上堆放大量废渣
C.缓坡上修筑梯田 D.长江三角洲地区挖渠引水
(4)下列关于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 .
A.泥石流历史较长,容易预防
B.泥石流是平原地区爆发的一种特殊洪流,破坏力极强
C.泥石流并不多见,仅在我国少数地区发生
D.保护地表植被和地表结构不受破坏、就可使泥石流明显减少
17.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C表示的地形是______;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
(3)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米;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______(填字母)。
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
地壳变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地壳运动是由内力作用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选项中A岩层的断裂、B岩层的褶皱、C火山喷发,都属于地壳变动;D风蚀蘑菇属于地球的外力作用中的风力侵蚀,造成的地貌形态,不符合题意。
2.A
【解析】
由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可知在坡面上洒大量水容易形成泥石流,故A正确。
3.C
【解析】
A.地震是由于地壳变动引起的,故A叙述正确。
B.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故B叙述正确。
C.泥石流发生时,不能在泥石流中横渡,要向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故C叙述错误。
D.地震发生时,若在底楼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避险,故D叙述正确。
4.D
【解析】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读图可知,图中O点为震源,往往位于板块交界处;A为震中,OA为震源深度,震源深度越小,破坏越严重;BA为震中距,震中距越小,破坏越严重;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因此O点位于地壳,D错。故选D。
5.D
【解析】
A、15世纪时石柱下降明显,18世纪时石柱又上升至海平面,可推测15世纪该地曾经为海洋,选项正确;
B、人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运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石柱的升降变化就能体现地壳在不断发生变化,选项正确;
C、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石柱的升降变化就能体现地壳在不断发生变化,说明地壳不断升降,所以未来该地有可能变为海洋,选项正确;
D、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石柱的升降变化中可知,地壳的变动有时缓慢,有时快速,选项错误,故选D。
6.A
【解析】
读图可知,根据大陆漂移说的观点,世界海陆的分布状况变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故选A。
7.A
【解析】
A.F点等高线重合,地形为峭壁,故A正确。
B.图中的比例尺为1:5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0米,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0米,故B错误。
C.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定向法”可知,D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故C错误。
D.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所以坡度较缓的路线是AC,故D错误。
8.B
【解析】
泥石流与人类活动有关,泥石流发生时,要往两边山上跑.
9.A
【解析】
温州三垟湿地内河流纵横交织,密如织网,形成了160余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岛屿”。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流水。故选A。
10.A
【解析】
A、根据图中比例尺可知,甲乙的实际距离大于丙丁的实际距离,则甲乙处等高线比丙丁处等高线稀疏,所以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故A正确。
B、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①图比例尺的分母大,①图比例尺比②图比例尺小,故B错误。
C、读图可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图中b处海拔高于a处,故C错误。
D、图中没法确定等高距,不能断定a、b两地的相对高度,故D错误。
11.C
【解析】
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所以A错。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B错。中国属于亚洲,位于亚欧板块,故杭州位于亚欧板块,故C对。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故D错。
12.B
【解析】
关于褶皱与断层的叙述,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结果;形成这种褶皱和断层的动力是来自于地球的内部作用;绝大多数褶皱是由于水平运动造成的;岩层爱到掠夺可拉伸过度发生断裂,形成了断层,故选B。
13.A
【解析】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外力作用形成,是夏季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产生的,故B错误。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故C错误。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是风力、太阳辐射等物理作用,湿润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故D错误,根据题意,选A。
14. 坡面滑落 ①②④ A处沉积的泥沙比没有覆盖植被时少
【解析】
(1)读图可得,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将会在A处发生坡面滑落。
(2)与坡面滑落现象相类似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陡峭的山区地形、暴雨或持续的强降水、堆积有大量的碎屑物的坡面,故填①②④。
(3)在坡面覆盖草皮或苔藓,再洒较大的水流,此时A处沉积的泥沙比没有覆盖植被时少,因为增加植被的覆盖率有利于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15.大西洋两侧(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海岸线吻合 小 D
【解析】
(1)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侧(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海岸线吻合,从而大胆假设,提出“大陆漂移说”。
(2)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并不断向两侧运动,①处离大洋中脊位置近,所以岩浆年龄比②处海底岩石的年龄小。
(3)“板块构造学说”之所以能为大多数学者认可,是因为它能很好地解释环太平洋地区多火山和地震和世界上一些高大山脉的形成,都是板块运动造成的;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属于海陆的分布和板块运动没有关系;非洲与南美洲有相同的动植物是大陆漂移造成的,和板块构造学说没有关系;故选D。
16. C D B D
【解析】
(1)由图可知,该地夏季滑坡、泥石流灾害非常多,根索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地地壳活动频繁、地形崎岖、岩石破碎,故①④符合题意 ,选C。
(2)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护坡和进行山地植被建设,故①③符合题息,选D。
(3)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缓坡上修筑梯田;长江三角洲地区挖渠引水,这3种做法都能够有利于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在陡坡上堆放大量废渣会增加滑坡灾害频率,故选 B。
(4)A、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不容易预防,A说法错误。
B、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B说法错误。
C、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分布区域比较广,C说法错误。
D、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所以保护地表植被和地表结构不受破坏,就可使泥石流明显减少,D说法正确。
17. 山脊 B 450 G
【解析】
(1)C是等高线向低处凸为山脊。
(2)B处相比H处等高线密集,B坡度较陡。
(3)图中比例尺为1:15000,说明图上1cm代表15000cm,3cm对应实际距离为3×15000cm=45000cm=450m。
(4)G为等高线重合地点,为陡崖,适合攀岩。
【期末提分】七上科学达标训练(八):人类的家园--地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