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县区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十堰市县区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1 11:0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堰市县区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B.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C.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班固曾对封禅的意义进行解释:“始受
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材料反映出秦始皇旨在()
A.炫耀文治武功B.神化君主统治
C.承袭先秦君主礼仪体系D.确定一整套的祭祀规范
3.韩非子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论述∶"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社会才能安定。"材料说明()
A.中国法律体系比西方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B.西方法律对近代法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C.中西方法律都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要目的
D.中国法律十分严苛并且极力维护君主专制
4.史书记载,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御史台奏:“伏准太和三年(829)十一月十八日赦文,天下除两税外,不得妄有科配(官府摊派正项赋税外的临时加税),其擅加杂榷率(专卖税的标准比率)一切宜停,令御史台严加察访者。”旨依。据此可知,唐政府意在()
A.重视商业税收B.厉行抑商政策
C.调整交易场所D.规范市场秩序
5.朱熹认为通过格物致知,可以让人找到道德之善;王阳明认为通过知行合一,可以致良
知。由此可知()
A.知行合一可实现人生理想B.两者都强调人性之善
C.格物致知才能发现天理D.朱熹与王阳明思想完全不同
6.明初婚姻礼仪有严格规定,体现了“官贵民轻”的等级制度,以及“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明中后期不论出身如何低贱,--旦“骤得富贵就可与名门大姓结亲联姻。这一变化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婚姻观念B.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质变
C.理学的影响力逐渐衰微D.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7.学者周振鹤说:“(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观察右图可知湖广行省的布局()
A.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B.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
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增强了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
8.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就当时的社会经济现象指出:“粟贵伤末,粟毁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费,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发挥市场的作用B.强化政府的调控C.重本抑末D.工商皆本
9.民国时期,国家鼓励发展民族企业。武汉裕大华创立于1919年,前身是武昌裕华纱厂,作为让武汉骄傲的百年民族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从曾经的以纺织业为
主,到进军服装终端制品行业,裕大华集团一直在不断探索前行。材料表明裕大华()
A.曾经为民族经济发展做出贡献B.由轻工业转为重工业
C.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D.属于官办性质的民用工业
10.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指出;"毛泽东根据得自五四运动的经验,充分意识到知识分子领导工人农民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学生和教师在这个层面上堪称中国革命的伟大源泉。"作者主要想说明()
A.五四运动是知识分子的运动B.毛泽东认识到工人的重要性
C.毛泽东是五四运动最重要领导人D.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五四运动经验
11.据传,武汉一农民家在1975年、1980年分别贴过年的两副对联。1975年∶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缺一(衣)少十(食)。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干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人民公社的推行
C.大跃进的开展D.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1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说∶"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指罗马奴隶制末期的小块土地佃耕者,其中包括被释放的奴隶——引者注)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说明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人人平等B.解放奴隶和隶农
C.维护统治者利益D.罗马法是世界史上体系最完备古代法律
13.漫画是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这是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漫画。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王权神圣不可侵犯B.君主专制得到巩固
C.彻底废除了君主制度D.反封建思想多元一体
14.1921年列宁就实行新经济政策时说∶"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中谈到罗斯福新政时说;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
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这两个"新政"都()
A.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D.巩固了现存的国家制度
15.托玛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说;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
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这一阶段()
A.世界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B.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C.中国抓住每次发展的机遇D.科技革命中心一直在西欧
16.1979—1988年间,中美贸易额从24.5亿美元增加到100亿美元。1989—2000年中美经贸矛盾争端不断,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美贸易额从122.5亿美元增加到744.7亿美元。此后,中美经贸关系一直处于竞争与合作同在、摩擦与对话并存局面。材料说明中美贸易
A.因摩擦加剧而走向萎缩B.在摩擦与合作中曲折发展
C.影响世界局势稳定D.受中美政治体制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凡属诏令推举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则由三公府考试。儒生考经学,官吏考举奏,通过考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考试实际是量才录用。
——陈志《汉代的选官途径》
材料二九品中正之制,起于魏文帝时……尚书陈群,就于各州郡皆置中正(注:中正由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品评其本地的人物……九品中正,是一种制度,比较的总觉流于硬性。于是就生出种种弊病来……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谁没有亲威朋友 一个人在社会上,本没有真正完全的自由。一个阶级里的人,受这阶级的制裁,当然最为严重,谁能够真正破除情面呢 于是所选举的,总不外乎这一阶级里的人。就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这种制度,于两晋南北朝的门阀阶级,是很有关系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与唐朝科举制下的考试在选官过程中的不同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品中正制创立的主观目的及客观效果。(6分)
18.[商品贸易与大国兴衰](1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棉花产业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东传遍亚洲。特别是传入中国,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元朝时,棉花在中国农村广为普及,事实上取代了苎麻成为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到明朝时,棉花生产大力发展,中国的农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卖回北方,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到4亿时,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
排世界第二。
——斯文 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摘编自刘绪贻等编著的《美国通史》和黄绍湘主编的《美国通史简编》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棉花传入对中国元朝至清朝社会发展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能够逐步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因素,并扼要指出它对美国内政的重大影响。(8分)
19.【城市化下世界与中国】(14分)
材料一19世纪60、70年代,美国政局逐步稳定,城市人口占比20%左右。1890年以后,工业革命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比例逐步攀升。随着交通的进步,美国大城市的交通更加便利。在接下来的20年里,生活在城市地区的美国人增加到5000万。在1920年,生活在城市地区的美国人的总数超过了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
——摘编自李超《城市化∶经验回顾和路径启示》
材料二《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迄今大致包括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发展、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发展、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发展、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1985—1991年城市化稳步发展、1992年至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等6个阶段。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选取一个阶段,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历史条件及其影响。(8
分)
20.【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复兴】(12分)
——摘编自《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请你选取一种观点,自拟论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高三历史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1.B2.B3.C4.D5.B6.A7.B8.A9.A10.D11.A12.C13.D14.D15.A16.B
二、非选择题:
17.(12分)
(1)察举制选官以地方举孝廉为基础,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只是量才录用的辅助手段。唐朝的科举以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结果为选官用人标准,通过明经和进士为主的分科考试获得做官资格,又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后委任官职。(6分。说明:各3分,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述,采意赋分。)
(2)主观目的:克服察举制弊端,把选官用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2分,任意正确表达一层含义即可)
客观效果:随时间推移,与主观目的发生严重背离。中正官由本州郡世家大族担任,造成重门第轻才干的局面。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世家大族执掌官吏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4分,说明:一个要点2分,任答2个要点即获得本问满分。回答不拘泥于本表述,围绕客观效果这一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18.(14分)
(1)作用:棉布取代麻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推动长途贩运贸易繁荣;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村经济专业化;增加农业实物税种类并扩大国家商业税来源;中国棉花产业位居世界前列。(6分。说明:一个要点2分,3个要点即获得本问满分。回答不拘泥于本表述。)
(2)因素:地理环境优越;引进优良品种;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技术的革新;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对棉花需求增加的刺激;黑奴贸易提供廉价劳动力;联邦政府领土的扩张和种植园主向西部的拓展。(6分。说明:一个要点2分,3个要点即获得本问满分。)
影响:加剧南北矛盾,导致内战爆发。(2分)
19.(14分)
(1)政局稳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交通事业的进步;经济的持续发展。(6分。说明∶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述,回答3点即可。
(2)说明∶答案包含三个部分;所选时段、历史条件、历史影响,所选时段2分,历史条件4分,历史影响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例一∶第一阶段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发展
历史条件∶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新中国成立,经济恢复,社会稳定;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促进城市化。
影响∶巩固了新生政权;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例二∶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
历史条件∶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完成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推进。
影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利社会稳定;改善了人们生活水平。
20.(12分)
说明∶①论题明确合理2分,关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论题可以选取一个时期,也可以选取2个或2个以上的时段。②论证充分8分,论证的史实与主题吻合,不论选取的是一个时期还是几个时期,史实选取不少于两个层次。③结论表达2分,需在论题基础上升华,与论题完全雷同,建议给低分。
示例∶
论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救国大业
论证: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政治上,党先后经历国民大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过不懈奋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在思想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不懈奋斗,完成了救国大业。
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为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道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