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汇报人:
“法治”、“人治”“德治”在中国是反复被争论的三个词汇。争论的结果是,人治被打入冷宫,法治、德治胜出。法治依靠良法,人治依靠执政者,德治依靠道德教化。法治和德治内容相容,因为法律规定道德的底线。人治容易走向专制,法治合乎世界大势,德治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道德是永恒的主题,任何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道德教化。中国领导者强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两手抓,把法治和德治比喻为“车的两轮”。于是,法治、德治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今中国治理的方式。
——摘编自公丕祥主编《新中国70年法治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01
20世纪50年代
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期
02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
03
改革开放初期
社会主义法制新发展
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
05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
(1)成就: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第一条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四条 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四条 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
(1)成就:
②1954年,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等。
(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
《五四宪法》
2.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首先停止了人大的活动。1966年7月7日,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三次会议,这也是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最后一次会议。在此后长达八年零六个月的时间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在各地方,地方人大及其人民委员会被所谓的“临时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所取代。
——《人大制度四大发展阶段》《瞭望新闻周刊》(2014年)
3.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法制新发展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1)背景: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4. 20:社会主义法制新发展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做重大修改。此次修宪,比较彻底地剔除了“文化大革命”给政治制度留下的影响,成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冶的基本法律框架。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982年宪法
(2)成就: 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治建设的完善时期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简称。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依法治国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由“法制”改为“法治”表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1)背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措施:①中共十五大(1997年)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0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治建设的完善时期
(3)成就: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②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的不懈努力,当代中国的立法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982年制定了现行宪法,此后又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先后通过4个宪法修正案。到2010年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且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目前,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因此,2011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如期形成。
——公丕祥主编《新中国70年法治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背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措施
全面依法治国
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⑤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此次宪法修改,把宪法宣誓制度确定下来,健全宪法实施制度成为一个亮点。
——人民日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成就综述》
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⑥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享受天伦之乐,却不知孩子几岁能打酱油?民法典总则编告诉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标准已经从10岁调整为8岁。
迎来“乔迁之喜”,却遭遇蛮横物业?民法典合同编增加规定了物业服务合同,更好保障业主权利。
暮年想修改遗嘱,却已无力前往公证处?民法典继承编增加了录像等新的遗嘱形式,公证遗嘱也不再效力优先。
……
——《新时代的人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02
改革开放后
0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时传祥
孟泰
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李四光
华罗庚
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2)表现: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北大荒精神
(3)影响: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红旗渠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2. 改革开放后
(1)背景
①内在要求: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中央推动: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表现
①“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2. 改革开放后
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行业
2. 改革开放后
③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2. 改革开放后
⑤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八大做了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2. 改革开放后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颁奖词: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作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们的薪传,永不熄灭。
杨善洲
黄大年
2. 改革开放后
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己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颁奖词: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袁隆平
黄文秀
巩固练习
1.1980年前后,广西宜山县等地的村民自发召开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制定了村规民约,负责全村的公共事务。村民委员会被写进1982年宪法。1998年,我国正式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代替了10年前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这表明( )
A.政府主持基层民主选举工作 B.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改革开放导致民主制度完善 D.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解析:依据材料“村民委员会被写进1982年宪法”,可以看出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对村民自治进行了保证和规定,将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村民自发召开会议,未涉及政府层面,排除A项;依法治国是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而“共识”表述不准,排除B项;改革开放会促进民主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导致”一般带来的是消极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D
2.下图为1949—2000年中国制定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决定的数量变化统计。这反映出( )
解析:从图表看出,现代中国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故选D项。A、B项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C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A.新中国初期侧重于法律的执行
B.三大改造开启了社会主义法制化
C.法律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D.现代中国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D
3.1988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那样,只要这个人一有变动,就会出现不稳定。……我认为,过分夸大个人作用是不对的。”这反映出,邓小平认识到( )
A.外交机构的局限性 B.民主监督的必要性
C.民主法制的不健全 D.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解析:由材料中“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过分夸大个人作用是不对的”再结合当时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重建和完善时期,可知邓小平反对人治,主张实行依法治国,D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推知外交机构存在局限性,A项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民主监督,B项排除;“不健全”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排除。
D
4.1982年11月26日,彭真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这次宪法的修改、讨论工作前后进行了两年时间,是做得相当认真、慎重和周到的,全民讨论规模大、参加人数多、影响广。据此可知,这次修宪体现出( )
A.人民群众守法意识增强 B.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完善
C.我国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D.全国人民政治热情高涨
解析:材料指的是民主而非法制,即社会主义民主得到贯彻,再根据材料信息“讨论工作前后进行了两年”“全民讨论规模大、参加人数多”可知,全国民众参与国家宪法修订的政治热情很高,D项正确;全民参与宪法修改、讨论只是有利于增强群众的守法意识,但无法由此得出人民群众守法意识增强这一结果,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足,不能据此得出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政治热情高涨,不能据此得出法律制度系走向健全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
D
5.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对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历史任务的具体落实。这部法典( )
A.利于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B.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路
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 D.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行动指南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我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A项正确;“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于1997年,排除B;C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行动指南,排除D。故选:A。
A
6.近年来,各类“阳光爱心”超市(见下图)在各地多了起来。它实现了让困难群众“自选”捐赠物品,改变了过去被动的“你捐我受”情形。这说明“阳光爱心”超市的出现与发展( )
A.适应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B.增强了经济工作的针对性
C.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表现了区域经济的活跃
A
解析:由材料中的“它实现了让困难群众‘自选’捐赠物品,改变了过去被动的‘你捐我受’情形”信息可知,“阳光爱心”超市的建立,变以往“盲目性”捐助为“按需性”捐助,变以往“临时”捐助为“长效”捐助,成为政府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实现了对贫困居民的按需帮扶、对口支援,适应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故A项正确;“阳光爱心”超市的出现与发展,增强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经济工作的针对性”“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法错误,排除B、C两项;D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是( )
A.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B.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故选B项。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故排除A,D项;改革开放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但并非全面修改,故C项错误。
B
8.我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1998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因时机不成熟,均未成功。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我国民法典要回归“私法”之本位,需要恢复法律行为的本来面貌。该法典的颁布( )
A.奠定了非公有制经济起步发展的基础 B.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学家的重要作用
C.标志着成熟完备的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D.厘定了民事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边界
解析:“要回归‘私法’之本位”表明,私法和公法的界定在民法典中是有体现的,而民事权利属于私法的范畴,国家权力属于公法的范畴,D项正确;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起步,A项排除;题干体现的是私法和公法的区别与界定,不是突出法学家在其中的作用,B项排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C项排除。
D
9.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在于( )
A.立足历史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C.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D.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标志
解析:据材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可知,立足历史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故A项正确。B项并非题干的意义,排除。C项“生活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中共十八大上,形成了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D项错误。
A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78年,我国主要产品产量是:粮食6095.3亿斤,棉花4334万担,布330.9亿尺,粗钢3178万吨,原煤6.18亿吨,原油10405万吨,铁路营业里程5.17万公里,各类轻重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有显著增长。1978年,我国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按人均收入排在世界最贫穷国家之列,而我国的教育发展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摘编自李文《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打下的坚实基础》
答案(1):创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显著提高人口素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打下的坚实基础。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类轻重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有显著增长”“而我国的教育发展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总结归纳。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事立法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以下四部法律:一是1986年《民法通则》,确立了民事行为和民事权利保护的基本规则;二是1999年《合同法》,实现了我国合同立法的统一化、体系化与科学化,构建了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三是2007年《物权法》,构建了我国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市场的正常运行奠定了法律基础;四是2009年《侵权责任法》,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合理的侵权法体系和规则。最高立法机关还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公司法》《保险法》等民商事法律。不论是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以及人格权法等基本民事制度,还是民法方法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都进步迅速,民法著述更是汗牛充栋,蔚为壮观。在短短的四十年内,我国民事立法走过了西方数百年的法治发展道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摘编自王利明《中国民法学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2)答案:特征:内容不断丰富;体系日益完善;发展迅速;具有中国特色。
意义: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学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解析:(2)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立法机关还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公司法》《保险法》等民商事法律”“在短短的四十年内……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总结归纳。意义:根据材料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并联系所学可知,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依法治国的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来回答。
感谢欣赏欢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