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墓葬的随葬品情况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地点 墓葬遗址名称 随葬品情况
山东泰安 大汶口墓葬遗址 大墓陶器多达八十多件,还有象牙梳、玉臂环等。小墓仅一到两件粗制陶器和石器
青海乐都 柳湾墓葬遗址 墓葬大小不一,随葬陶器数量不等,大者多达九件,小者一到两件
甘肃武威 皇娘娘台墓葬遗址 随葬陶器数量不等,大墓多达三十七件,小墓一到两件
A.母系氏族公社趋向稳定 B.国家形态初具规模
C.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形成 D.社会贫富分化出现
2.周平王死后,桓王即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这反映出( )
A.兼并战争影响政治稳定 B.原有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争霸战争郑国获得胜利 D.分封制度开始走向崩溃
3.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农业动力的变革引发了整个社会纷繁复杂的大改组,促使一个以才学立身的社会阶层活跃于世。这可用于说明战国时期
A.私学取代官学的影响 B.选官制度变革的内容
C.诸侯变法的思想渊源 D.百家争鸣兴盛的背景
4.余英时认为,“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之“道”,叙述正确的是
A.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B.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
D.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5.西周时期,楚君熊渠以“蛮夷”自居,并分封诸子与西周对峙;春秋时期,楚庄王将《诗经》等典籍用于楚国贵族的教育中,并积极参与诸侯争霸的伟业;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既积极北上中原,又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自己的先祖。这一状况反映了
A.楚国恪守“华夷之辩”的文化传统 B.宗法体系长期受到诸侯的抵制
C.楚国“华夏认同”的程度日益加深 D.战争冲突利于促进各民族融合
6.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汉武帝此举
A.促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 B.旨在调整中枢加强专制统治
C.致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地提高 D.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
7.下表(表1)为东汉时期部分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表1 东汉时期部分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
姓名 乡论事迹 入仕途径
赵宣 乡邑称孝 州郡数礼请之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 举孝廉光禄主事
朱儁 以孝养致名 为县门下书佐
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 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
C.乡论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D.社会阶层间流动频繁
8.王梵志《贫穷田舍汉》:“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贫穷田舍汉”生活的朝代是
A.西汉 B.北魏 C.唐朝 D.明朝
9.唐德宗在位期间(779—805),方镇取代了州的地位,拥有实际上的一级行政区的职权。
表2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中央与地方钱税和粮税分配表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2050万贯
粮税 1615.7万贯 215.7万贯 1400万贯
合计 4755.5万贯 1305.5万贯 3450万贯
表2从侧面反映了唐德宗时期
A.赋税制度根本变革 B.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C.藩镇势力日渐增强 D.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10.“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
A.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B.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D.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
11.《资治通鉴》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上述材料反映出
A.征税的主要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 B.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D.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生产时间
12.下列关于吏部职能的描述按朝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
②“中书省革,部权乃专,而铨部尤要。……量能授职,核功过以定黜陟,则唯吏部主之。”
③“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④“自外务部设,班位稍爽,改组内阁,设铨叙、制诰等局,吏部遂废。”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④②
13.据下表可知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14.有人描述唐代三省长官的工作:每天上午三省长官齐集政事堂,根据皇帝的旨意,经过商议,取得一致意见。事毕,于下午各自回本省办理。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避免了决策失误 D.实现了权力制衡
15.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16.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表格。据此,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时间 地区
北方 南方
宋初 人口100多万户 人口230多万户
北宋 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 谚曰:“天上天堂,地上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A.北民大量南迁 B.宋代财政收入
C.经济重心南移 D.苏杭历史渊源
17.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
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干预 D.减轻了人民的差役负担
18.表3所示为辽代部分皇帝的相关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表3
记载 出处
(辽太宗)德光本名耀屈之,后慕中华文字,遂改焉 《旧五代史·外国列传》
帝(辽圣宗)幼喜书翰,十岁能诗。既长,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 《辽史》
(辽)兴宗好儒术,工丹青,以画鹿著名 《辽东行部志》
A.宋辽之间的冲突逐渐消失 B.契丹人坚持民族本位观念
C.辽国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D.汉文化对契丹人影响较深
19.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
A.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 B.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
C.文学世俗化惠及市民阶层 D.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20.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21.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以上材料反映出沈括
A.肯定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B.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C.推动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向外传播
D.认识到儒家思想推动科技的进步
22.南宋时,历史故事画流行,如描绘伯夷与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的《采薇图》,重耳流亡归国取得政权的《晋文公复国图》,东汉才女蔡文姬坎坷经历的《文姬归汉图》,唐太宗智退颉利可汗的《便桥见虏图》等。当时,此类题材的画作
A.体现了浪漫开放风格 B.改变了因循守旧政风
C.填补了官方正史遗漏 D.彰显了理学价值取向
23.唐代长庆四年(824年),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时说:“乐天《秦中吟》《贺雨》《讽谕》等篇,缮写模勒(雕刻),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交酒茗者,处处皆是。”这说明( )
A.唐代诗歌侧重体现世俗性 B.造纸技术推动了诗歌发展
C.唐代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D.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学传播
24.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
A. 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 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 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 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25.明朗万历年间“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明神宗“虚己委(张)居正”,但亲政后,旋即削夺阁权,“及后中官愈重,阁势愈轻,阁臣反比厂卫之下”。可见,内阁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
A.内阁在百官之中的影响力
B.宦官势力恶性膨胀的程度
C.内阁的权力是否受到制约
D.皇帝信任程度及使用方式
26.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27.下表是学生根据某一主题梳理的相关史实。他们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时间 史实
16世纪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平倭,九战九捷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B.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新问题
C.新航路开辟对中国沿海的影响
D.清政府抗击外来侵略有得有失
28.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通过贸易交流、树碑施德、无偿赠予等多种方式,传播了农业技术、纺织技术、建筑雕刻技术,特别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在内的许多先进技术和手工艺品。这一系列活动( )
A.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的局面 B.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新航线
C.加深了中华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力 D.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走向繁荣
29.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D.坊市制继续实行
30.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大题,共40分)
3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材料二
可以说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制度创新,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儒家人性善的藩篱,跳出了所谓“涂之人可以为尧舜”的窠臼,以防止人性缺失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政治文明气息的重大突破。
——林建华《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宋代的君臣关系》
材料三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任选一个说明它被称为“民主”的理由。(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在地方是如何实现“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4分)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域及民族关系的角度,指出唐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积极意义。(5分)
3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虚,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唐宋时期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宋茶叶生产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消费提供了新的产品。作为备受欢迎的饮品,茶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往。唐宋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减少了自然经济的“地盘”,而且使得围绕着茶叶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起来,进而逐渐克服了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狭隘性。宋政府通过控制茶叶互市贸易、赏赐茶叶给少数民族首领、赏赐茶叶给军队官兵等方法增强军队力量,换取和平。由于少数民族嗜好荼茗,所以茶叶成为民族间交往的媒介之一,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三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5分)
3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
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上表是由著名史学家李学勤、郭志坤主编的《细讲中国历史》(全套12册)标题(节选),对应中国古代史上十二个时期。请选择其中一个标题,运用具体史实对标题予以阐述并指出其对应时期。(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4分)
材料二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宋代书院分布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6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1-6 DBDCC 6-10 BACCC
11-15 BAAAD 16-20 CCDAD
21-25 ADDCD 26-30 CBCAD
31题【答案】
(1)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分)
理由: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每点1分,共4分)
(3)积极意义: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32题【答案】
(1)主要原因: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2分)
直接后果:北方民众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分)
(2)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缓和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推动了茶文化全面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使茶叶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6分,答出三点即可)
(3)时代特征:政治上崇文抑武;经济上坊市制度瓦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领域门第观念淡化、社会身份趋于平等。(5分,答出三点即可)
33题【答案】
(1)标题: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阐述: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确立,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儒家提倡以德治国、仁政、以民为本;道家希望无为而治,崇尚逍遥自由;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代表平民利益;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各国统治者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各学派各自提出了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但各家学说的中心和归宿,都是为了追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及理想的人生道路。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是大变革时代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示例二:
标题: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阐述: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秦始皇创设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现固了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汉承秦制,在秦朝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统治,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加强了思想统一。这些都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因此,秦汉时期是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时期。
标题1分,3个史实各1分,共4分
(2)状况:分布范围广;南多北少;在江西、浙江、福建、湖南等地较为密集。(2分,答出2点即可)
背景:政府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印刷术的进步推动文化传播;科举制不断发展;理学推动。4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