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阅读专题4】譬喻与说理:赏析诸子的说理特点(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阅读专题4】譬喻与说理:赏析诸子的说理特点(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1 10:1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阅读专题4
譬喻与说理:赏析诸子的说理特点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先秦诸子文章的学习,学生对诸子所提倡的立身处世之道及现实意义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涵泳思想、砥砺人格外,本专题主要学习比较诸子的言说方式,把握诸子的说理特点和风格,并就“譬喻与说理”这一核心问题作探究。
辨析诸子文采斐然、自成一格的说理特点并评价说理过程,要求学生尝试仿写一个议论文片段。
疏通文句,弄懂文意,厘清文章说理思路,了解和理解孔孟、老庄和墨子的思想,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从说理文的角度来看诸子之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各家的论说分别具有哪些突出的风格特点。
预习任务
什么是譬喻说理?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马说》《礼记》(虽有嘉肴)和高中必修上册的《劝学》等文,写3~5个关键词概括譬喻说理的特点。
标出各篇文章寓意深刻、说理透辟的譬喻说理文段,并加以评析。
目录
任务一 梳理诸子的说理风格
01
任务二 探讨诸子的譬喻说理
02
任务一 梳理诸子的说理风格
品评诸子风格。根据名家对诸子风格的评点写出自己的理解。
篇目 名家点评 我的理解
《论语》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
言短意长,用语质朴,都是说理短论,有论点而不详其论据,较少反复的辩难论证。
《孟子》
陆德明《序录》:“庄生宏才命世,辞趣华深,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弘致。”
善于运用类比,引类取譬,文笔雄健,论辩有力,犀利深刻,以气势见长。
(续表)
篇目 名家点评 我的理解
《老子》
刘勰《文心雕龙》:“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语言简要清楚,词句精妙,把深奥的哲学思想阐述得非常深刻、透彻,做到言约意深。
《墨子》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墨家尚质”,“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
巧言善辩,长于说理,逻辑严密,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来论证政治、伦理思想。
《庄子》
赵岐《孟子章句》:“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善于联想和想象,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鲁迅曾评价其“汪洋恣肆,变化无端”。
总览课文特色。将课文标题与选项一一对应连接起来。
篇目 特点 具体阐释 共同点
《〈论语〉十二章》
语录体,简而能赅,浅而能深,意蕴深邃,辞义典雅。
富于论辩性,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寓言。
雍容有度
《大学之道》
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条贯分明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说理雄辩,气势逼人,风格浑厚。
善辩犀利
阐释说理特点。根据六个文本列出诸子的说理特点并作具体阐释。
篇目 特点 具体阐释 共同点
《〈老子〉四章》
不事雕琢,质朴纯真,朴素自然。
富于论辩性,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寓言。
朴拙无华
《五石之瓠》
譬巧喻博,借助寓言,曲达旨意。
雄奇瑰丽
《兼爱》
不厌其烦地反复阐述,逐层推理,讲究逻辑。
逻辑层进
(续表)
评析论证方法。诸子说理各具异彩,请从六个文本中选择运用了典型的论证方法说理的一章、一段或一篇来进行深入分析。
例子 评析
《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说理重逻辑推理。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
例子 评析
《五石之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援引事例以作事例论证、类比论证,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兼爱》: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旗帜鲜明地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续表)
5.梳理说理结构。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六个文本的结构,厘清说理逻辑顺序,以加深对儒、道、墨三家之“道”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
论君子与小人
第一、四、六章

第二、七、九、十章

第五、十一章
论学《诗》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第三、八章
《大学之道》
进修目标











进修阶段
《人皆有不认人之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事例:
明观点:
列举人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并分析其原因
推导
四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提出
四端
巧譬喻:
将“四端”喻为“四体”,进一步强调这四种善性为人所固有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分析:
《<老子>四章》
论道
有无相生
强调“无”的用处
修身
(1)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国
(1)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石之瓠》
(惠子讲)大故事: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明)瓠大无用
结论
(庄子讲)小故事:不龟手之药
(暗)①
(明)所用之异
(暗)②
(明)浮乎江湖
(暗)③
《兼爱》
提出问题: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
乱“皆起不相爱”
君臣、父子、兄弟互相损害
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
(1)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
解决问题:
践行“兼爱”之道
爱人若爱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
(2)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探讨诸子的譬喻说理
1.温故梳理。
(1)列举学过的诸子譬喻说理。
《论语》: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劝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庄子》: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佝偻承蜩/运斤成风/夏虫语冰。
《孟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五十步笑百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2)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譬喻说理。
譬喻说理即比喻论证、喻证,是通过打比方来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能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深奥的事理。引类取譬,而其意又不在譬喻上,言在此而意在彼,其作用是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具有形象性,让人易于理解与接受。
篇名 运用譬喻的文段 譬喻 说理
《〈论语〉十二章》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为山未成一篑,平地覆一篑。
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簧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和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
辨析“喻”与“理”。
(1)找出除《大学之道》外,其余五个文本中典型的譬喻说理,并一一辨析其所取之“喻”是为论证哪些所说之“理”。
篇名 运用譬喻的文段 譬喻 说理
《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
(续表)
《〈老子〉四
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辐毂无车用,埏埴无器用。
“道”的“有”与“无”的两种属性及其辩证关系。
篇名 运用譬喻的文段 譬喻 说理
《五石之瓠》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大瓠之种。
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人们要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续表)
《兼爱》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医之攻人之疾。
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事业,必须知道混乱从何处产生才能治理它。
(2)讨论比较说明譬喻说理的优点。如果把譬喻论证的文字都删掉,说理效果会受到哪些影响?请以《兼爱》为例来说明。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使用了譬喻的说理效果:
①深入浅出,平易生动,透辟精练,说理形象。
②用生活中的现象来阐释道理,用日常生活与事物作比来唤醒体验,增强了说服力。
删去了譬喻之后的说理效果:
①说理晦涩。借“理”说理,难免在本来就艰涩的理的认知上愈加模糊不清。
②语言枯燥。借抽象的概念和生涩的理论来组接文章,停留于空洞的“说”和“讲”上。
课后作业
1.探讨庄子的譬喻。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而寓言本就是比喻说理。请根据自己对《五石之瓠》中譬喻的认知和理解,分析《北冥有鱼》《庄子送葬》《秋水》三个文段里的譬喻说理。
2.用譬喻补充《〈论语〉十二章》的说理。
《〈论语〉十二章》,对话简短,微言大义,但缺前因后果,缺背景交代。设想孔子当年与弟子坐而论道时,应该未必只说这么几句话。如果还原当时的场景,孔子要对自己的观点补充哪些理由?请就十二章中的某一章补充一个譬喻,锻炼自己譬喻说理的能力。
3.仿写。
庄子做人处事的原则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而孔子与之相反,明知自己所坚守的仁政理念不能为当时的世道所用,但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
读完材料,你有怎样的启发和思考?请自选角度,模仿诸子论说文中自己喜欢的风格,写一则简短的议论文片段。
答案提示
篇目 譬喻 说理 表达效果
《北冥有鱼》
《庄子送葬》
秋水
鲲鹏以六月息徙南冥,野马、尘埃、蜩、学鸠
匠石斫垩
河伯望洋兴叹
万物“有所待”
知音难觅
小大之辩
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灵活自然,生动鲜明。
2.示例: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譬人之好高峰而欲登之而恶洼臭地而欲跨之也。”
3.略。